APP下载

山西省代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考

2016-02-06杨玉东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

杨玉东

(山西省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忻州 034200)



山西省代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考

杨玉东

(山西省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忻州 034200)

摘 要:文章从山西省代县农业产业化实践出发,分析该县传统优势产业黄酒、辣椒、小杂粮、干鲜果、水稻、瓜菜、水果玉米和畜牧等八大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并提出立足县情制定发展目标、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继续抓好龙头带动、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资源整合等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可持续发展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县辖11个乡镇、377个行政村,总人口21.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58万人,农业劳动力6.20万人。代县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全年累计日照时数2 863.6 h,降水量400 mm左右,无霜期100~160 d。全县县域面积1 696 km2,耕地面积4万hm2,主要河流有滹沱河及支流峨河、峪河、中解河等,这些水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代县北部属恒山系、南部属太行山系,地形地貌特点为“两山夹一川”与“七山一水二分田”。2015年全县粮食总产6.012万t,水果产量1.6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5 009元。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代县大力实施以“两带、两区、八大基地、八大产业、十大龙头企业”为重点的“228810”农业产业化工程,不断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推动全县由传统农向现代农业转变。

1.1“两带”建设

代县打造两个农业带。一是滹沱河两岸高效农业带,建设以玉米、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2万hm2,以瓜菜为主的特色种植基地1 333 hm2,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基地178 hm2,其中日光温室116 hm2,移动大棚62 hm2。二是南北两山及半坡经济林带,建设以黍谷为主的小杂粮基地5 333 hm2,以核桃、仁用杏为主干果基地1.333 3 万hm2,以肉牛、羊、肉鸡等为主的1亿只(头)养殖基地。

2015年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为2.566 7万hm2,其中玉米1.793 3万hm2、豆类2 000 hm2、薯类867 hm2、谷子1 000 hm2、油料333 hm2、瓜类667 hm2、蔬菜667 hm2,其它作物1 000 hm2。

1.2两个精品园区建设

代县打造两个精品园区。一是城南南门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现有4家公司进驻。二是城东十里铺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现有3家企业进驻。

1.3产业和企业发展分析

打造8大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分别为:黄酒、辣椒、小杂粮、干鲜果、水稻、瓜菜、水果玉米和畜牧。

(1)黄酒产业。黄酒是代县优势产业,酒色金黄、酒度适中、清晰透明、甘甜适口,味道鲜美,早在宋朝时就享有“代州金波又琼酥”的美誉。现当地主要的黄酒生产企业有4家,这些企业都拥有设施较为先进的黄酒生产线,全县年可生产黄酒达6万t,但市场占有量并不大,年销售黄酒不足1 000 t,产值约1 500万元。

(2)辣椒产业。代县是我国四大辣椒产地之一,产品历史悠久。代县种植辣椒历史悠久,历来把代县产的辣椒称为“代州椒”,“香”是代县辣椒的主要特点。代县传统种植的为地方椒,为常规辣椒品种,种植特点是抗性强、产量低、品质优。随着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推进,前些年该县引进高产的辣椒杂交种,初期产量和效益较地方种有明显提高,年种植面积达1 333 hm2左右,但杂交品种的抗病性远不如早些年的地方品种,而该县适宜辣椒的种植区只在峨口、新高、磨坊、峪口等高水肥地块,轮作倒茬困难,连茬、重茬、迎茬种植导致了辣椒疫病的大面积发生,有的地块几乎绝收。产量衰退,加上辣椒市场不稳定,农户种辣椒和种玉米收益接近,导致辣椒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目前,全县辣椒种植面积不足67 hm2。

辣椒加工企业有1家,拥有辣椒粗加工生产线,年可加工鲜辣椒1.8万t,但现在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加工原料不足,二是缺少启动资金。

(3)小杂粮产业。世界小杂粮在中国,中国小杂粮在山西,山西小杂粮在忻州。代县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温差大、光照长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多数杂粮的“黄金产区”。代县种植的杂料主要有谷子、红芸豆、黍米、高粱、绿豆、豇豆、莜麦、荞麦等,现全县小杂粮种植在4 667 hm2左右。近年来,代县引进了英国红芸豆和张杂谷良种种植,加上杂料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红芸豆和谷子种植面积扩大,现全县红芸豆种植面积达1 333 hm2、谷子1 000 hm2。红芸豆多在山区种植,单产为150 kg/667 m2,以8元/kg计算,收入为1 200元/667 m2,而山区种植玉米单产为400 kg/667 m2,以1.6元/kg计算,收入为640元/667 m2,可见种植红芸豆效益是玉米的1.9倍;谷子多种植在半坡区,采用杂交种和地膜覆盖技术,谷子单产达400 kg/667 m2,以6元/kg计算,收入为2 400元/667 m2,而半坡区种植玉米单产仅500 kg/667 m2、收入800元/667 m2,可见种植谷子效益是玉米的3倍。因此,小杂粮在代县发展大有可为。

代县现有3家大型龙头小杂粮加工企业,加工的产品主要有石磨面、石碾米等无公害杂粮。

(4)干鲜果产业。据调查该县现有各类水果树共3 333 hm2,其中酥梨1 333 hm2。代县酥梨,誉满京华。其个头大,色泽金黄、果肉酥脆,含糖量高,堪称梨中之魁。1976年曾在全国梨鉴定会上名列榜首;1989年又在全国水果鉴评会上再次夺冠;2002年也在山西省优质果品蔬菜展销会上获金奖。但代县大部分果园生产主要特点是以户经营、分散销售,而分散销售容易造成竞相压价,使得果品卖不上好价钱,果农效益得不到保障。加工储藏方面,除土窑洞贮藏外,果品机械制冷库及果品加工企业很少,水果加工企业仅有1家。

以仁用杏、核桃为主的干果面积全县现有1.333 3万hm2,收入为300~500元/667 m2,全县干果总产值5 000万元左右。主要干果加工企业有2家,加工干果0.2万t左右。

(5)水稻产业。代县历史上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滹沱河两岸东起峨口镇、西至阳明堡有3 333 hm2滩涂均为水稻种植区。代县大米以颗粒大、洁白细腻、蛋白质高、适合性强而著称。当地出产的大米可与天津小站、太原晋祠大米媲美。近年来代县水稻种植面积萎缩,由于水位下降,矿山开采污染水源,水稻种植方式由河水灌溉变为井水灌溉,导致了种植成本的增加,在生产成本上远远高于东北大米,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与当地农户种植玉米相比收益差不多,但水稻种植程序多、费工、费力,农户宁愿种玉米也不愿种水稻。代县政府虽积极引导、鼓励滹沱河沿岸农民恢复水稻种植,但面积仍不超过1 000 hm2。

(6)瓜菜产业。代县素有“菜代州”之称,蔬菜种植历史悠久。2015年全县种植瓜菜3 267 hm2,主要为立体种植模式,有“玉米套种地豆”、“玉米套种西葫芦”、“玉米套种夏山药”、“西瓜复播白菜”、“西瓜复播萝卜”、“水果玉米复播白菜萝卜”、“瓜类复播白菜萝卜”等,立体种植效益约3 000~5 000元/667 m2。

该县设施农业主要是发展日光温室和移动大棚建设,总面积为178 hm2,其中日光温室116 hm2、移动大棚62 hm2。主要种植作物有西红柿、黄瓜、香瓜、青菜、葡萄、油桃等。日光温室收益在1.5万元/667 m2左右,移动大棚收益在1万元/667 m2左右。总体看,代县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小、效益差的主要原因为市场、技术、资金、土地等发展要素融合度不高,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7)水果玉米产业。代县是山西省43个玉米种植优势县之一,水果玉米为全县农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推广项目。水果玉米加工企业有1家,拥有加工能力2亿穗加工生产线,但市场做得不大,年加工生产不足9万穗,龙头带动能力不强。

(8)畜牧产业。畜牧业是代县 “一县一业”推进产业。全县畜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2015年底,全县大畜饲养量2.51万头,肉类总产量8 120 t,蛋产量1 650 t。前些年以龙头企业和农户合作建起了许多养殖大棚,但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该县畜牧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2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代县是个农业大县,不是个农业强县,其农业经济增长缓慢,特别是近年来受到铁矿业的冲击,出现了诸如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新问题。

2.1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缺少市场交易窗口

代县创建卫生城市,对农产品交易市场进行重新规划建设,但现有的市场功能弱,难以发挥农产品自由交易的作用。

2.2受市场因素影响,产业基地发展不稳定

但近年来,随着铁矿业的兴起,带动劳务工资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力日趋减少,农村劳动力明显缺乏。农业产业也因投工多、技术含量高而不被接受,农业基地面积逐年缩减,难以形成产业优势。

2.3龙头企业带动力差

代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比较滞后,多年来主要以小作坊居多。近年来,尽管涌现出几个龙头企业但也只是刚刚起步,在大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龙头作用。就现状而言,该县农业产业仍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未形成产业链,难以获得较高效益。

2.4服务体系不完善,组织化程度低

尽管近年来围绕服务体系建设做了一些工作,兴办了一些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这些服务组织还不健全,中介组织的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组织化程度低。从代县产业化的总体上来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技术网络、信息网络等建设不完备,没有达到县有产业办、乡有产业站、村有产业指导员的一体化程度。

2.5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去,竞争能力弱

近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力日趋减少,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知识性农民缺乏,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导致农业生产比较粗放、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去。同时,一些加工业也缺乏质量标准化规范,难以打造出代县品牌,因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也较弱。

2.6农业产业方面投入少,农业整合资金困难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的投入相对较少,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力度相对较弱,农业产业还很难抵御市场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涉农资金难以整合,成效不显著。以农民培训为例,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扶贫办、农委、残联等单位都实施农民培训项目,培训多为40岁以上的农民,而对年轻人的培训较少,培训对象也多为“拉郎配”,没有真正把培训名额给了那些急需培训的人。

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想法

依托代县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业化为抓手,把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矿产业融为一体,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相互配套,由此建立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多种功能的农业综合开发系统,才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3.1立足县情制定发展目标

立足县情,确立代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长远规划目标的实现。近期主抓黄酒、小杂粮等产业发展,干水果、畜牧业做好中长期规划,对水稻、设施农业等受自然资源制约的产业应谨慎投资。

3.2积极发展农村电商

在互联网快速渗透和政策扶持下,农资电商正在步入快速发展黄金期。应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并且鼓励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在200人以上的村至少每村建设一个集物流、仓储、批发、零售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暨电子商务交易中心。

3.3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

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建立高标准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示范基地,让农民亲眼看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效益。应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建立种养加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良种繁育、生产及加工基地,研究推广农作物、果树、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科学合理施肥技术。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抓好示范基地建设。

3.4继续抓好龙头带动

进一步发挥规模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提高种植效益,并坚持走“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做到企业与农户双赢。认真研究加快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措施,重点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能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户签订种植购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向深层次发展。

3.5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系列化、服务运行市场化的原则,大力发展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技术信息、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各项服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6实施资源整合

把现有的资金、技术、企业等资源进行整合,使之得到最大利用和达到最佳效益。以黄酒产业为例,利用政府的管理职能,通过现有企业加盟,集中财力、组建集团公司,打造统一品牌,增加市场的影响,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