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犯罪心理测试中反测试方法与应对策略研究

2016-02-06禚洪瑞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110035

法制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测试人员测试方法

禚洪瑞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5

犯罪心理测试中反测试方法与应对策略研究

禚洪瑞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110035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俗称“测谎”,在正确分析案情和案犯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运用认知综合测试法编制测试题,通过专用心理测试系统,实时同步记录被测人对主试言语问题的多项心理生物反映变化,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映相关度,以甄别判断被测人与案件关系及案件有关情况的犯罪心理鉴定技术。但由于犯罪心理测试本身的原理机制等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很多犯罪嫌疑人更是以多种方式对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进行干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测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监控,提出应对这种现象的策略,来完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精准度。反测试作为犯罪嫌疑人逃避测试的手段,一旦发现或者可疑,就一定要重点调查。本文就犯罪心理测试中出现的反测试现象进行研究,剖析其中的原理,方法,进而提出一些应对策略,进一步完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

反测试;方法研究;应对策略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利用被测人心理活动的变化反应出生理活动的变化,例如心率、血压、皮肤电阻、血容积、脉搏波和呼吸等一些生理参数的改变。①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必然会在大脑形成记忆片段。在设置好的情境下当被问到有关情节时必要有着区别于无关人员的特定心理状态,从而引起生理活动的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是在外界刺激下出现的一系列条件反射现象,是自主的运动,不经过大脑。这些生理反应被称为犯罪心理生理反应。而伴随犯罪心理生理反应出现的一系列的生理指标变化则可以被专业人员用来推断犯罪心理生理反应的发生。专业人员通过仪器和设备来分析和判断被测人心理变化活动的生理指标,从而判断被测人是否具有特定的犯罪记忆而进一步推断其是否实施过犯罪行为。

一、实践中常见的反测试方式

在实践过程中,有些被测人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利用这些机体自身可改变的生理指标来扰乱最后的测试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测试”。通过我们的研究分析与发现,目前在实践中出现的反测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体能性反测试

这种反测试的方法相比于其他的方法较为简单,比较容易掌握,这也是体能性反测试最容易被测人使用的原因之一。它是被测人通过机体多余的一些动作来改变或者维持身体的生理指标来破坏测试的有效性。其实体能性反测试的动作有很多,如咬舌、咬嘴唇、绷紧肌肉、在鞋内放石子制造疼痛等,但常见的是引入痛感和肌肉紧张。这些多余的动作会扰乱被测人因为心理测试引起的生理活动的指标变化,这与本能不好区分。但是,如果被测人只是了解反测试方法而没有经过训练,也是很难完成的。

(二)心理性反测试

心理反测试的方法包括控制思想,回避案情,转移注意力,制造假象或者想象等自我心理控制的方法。目前心理反测试手段大多是通过注意转移、想象和回忆等方式,降低或扰乱测试反应。采用想象的方式主要是在测试时想象自己设定的场景,一般都是情绪或者外在刺激比较强烈的场景,在进行与案件无关的问题上想象此场景的显现,来改变本来应有的生理反应。在实践过程中,被测人想通过心理反测试通过犯罪心理测试所运用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有的人会加大呼吸,异常兴奋,这种表现所呈现的是反应强烈;有的人却陷入沉思,想象悲伤的场景,让自己的身体机能趋于平静,不易反应,这种表现呈现的是反应平静或者反应不明显。而且每一个被测人的身体状态和控制心理反应的能力大相径庭,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心理性反测试的特点,这种行为和动作一般不容易实施和操作。一般人掌控不好。所以,如果被测人实施了心理反测试方法并且巧妙地通过了测试,那么针对这种高智商的被测人,应根据图谱综合判断。

(三)药物性反测试

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实践中也存在这种反测试方法,就是药物作用。在进行测试前,被测人通过食用药物来改变自身机体的整体生理状态,或者异常平静,或者异常兴奋,使得被测人对犯罪记忆片段的反应微乎其微,测试人员就不能够根据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检测被测人,药物性反测试推翻的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核心。这种反测试手段一般不容易被测试人员发现,没有多余的动作,也没有可疑的图谱反应,但是这种异常平静或者异常兴奋的测试结果也可作为侦破被测人的线索。

二、应对反测试的对策

目前,随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检测设备的完善,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反测试现象,研究者也总结和发现了应对反测试的措施和策略。现代多导仪的动作感应传感器基本上可以对被测人的各个身体部位进行监控,被测人的所有动作都能够被实时监控。在测试的空间内安装监控器,实时监控被测人在测试过程中的机体反应和面部表情,微表情技术的使用还能分析出被测人的心理反应,还能通过监控器的观测,来配合多导仪的使用。检测设备上的完善,给检测人员应对反测试现象解决了硬件上的不足,但是在犯罪心理测试中软件的提高才是根本。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犯罪心理测试中使用反测试的被测人一般都有很大的嫌疑,一旦识破,就必须进行重点调查。②

(一)把握测前谈话阶段

整个犯罪心理测试包括三个环节,六个阶段,在这其中,测前谈话阶段是整体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在测试过程中被测人是否有反测试现象,有哪种反测试现象,都是在测前谈话阶段形成的,而且在这阶段,测试人员的引导和暗示极有可能影响到被测人的内心想法,所以,把握好测前谈话阶段,尤为重要。在反测试的实践中,反测试现象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针对反测试的两种情况分别论述。第一种情况,针对的是对测试有反抗抵触心理的无辜人。如果在测试中,无辜人进行反测试,有可能被认定为犯罪嫌疑人。首先,测试人员要向被测人说明一下犯罪心理测试的基本原理,强调这种测试不只是针对罪犯,任何人都有可能进行犯罪心理测试,强调测试的准确性,不会因为在测试中一些因素的干扰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其次,测试人员应该表明自己的立场,配合公安机关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再次,测试人员应了解被测人是否遭受“污染”,以及被污染的程度,决定其是否适合测试。通常将由于调查人员原因造成被测人不适合测试的情形称为“样本的主动污染”③。测试人员应向被测人说明真实情况,认真配合,越是积极主动地配合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最后的图谱结果所反应出的结论越是真实,也是消极被动地进行测试,所反应的结论往往越是不精确的。第二种情况针对的是想要“通过”测试的犯罪人。这种情况下,被测人急于想“通过”测试,会出现反测试的现象,不管被测人是利用哪种反测试方法,我们在测前谈话阶段要做的,就是增加被测人的案情回忆,使其不容易甚至不能转移注意力。在测前谈话阶段,可以分两步增加被测人对案情的回忆。第一步,熟悉案情。在此阶段,多让被测人自己谈一谈案情,或者向被测人陈述或者提醒案件的真实情况,增加对案件的回忆。第二步,根据第一步所了解到的信息,编制相应的测试题目,这也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一个阶段。这一步主要目的是让被测人了解测试题目,确保被测人对测试题目没有异议,在此也可以多强调主动配合是对自己有利的,强调没有通过心理测试的后果,让被测人心生恐惧,增强犯罪人的情绪以及回忆,这样就增加了犯罪人的认知负荷,增加了其回避案情的困难性。

(二)增加测前生理指标检测

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反测试手段,服用神经刺激类药物或者通过长时间的疲劳或兴奋来改变测试时的基线反应,也会造成测试反应变异④。增加测前生理指标检测就是为了防止被测人在进行测试之前进行药物的服用来对抗测试。因此在测试之前,通过检测人员对被测人的精神状态的观察以及神经的检测,来确定被测人是否想利用药物性反测试方法,进而对其生理各个方面进行临床检测,如果在临床检测中发现被测人有逃避测试的倾向,应该进行重点调查。

(三)把握测试阶段

从硬件条件来说,要提高硬件设施条件,例如安装多导仪传感器等方式监控被测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反应,或者在测试时把测试的座椅提升,让被测人双脚离地,防止其利用体能性反测试手段进行反测试。从测试人员来说,当多导仪传感器等显示被测人有实施反测试的可疑迹象时测试人员应立即责令停止,一般情况下被测人都会遵循测试人员的命令。如果被测人仍然不听劝告,并依然进行反测试,测试人员可以立即停止心理测试。在测试当中,测试人员应该引入探查式问题。所谓探查式问题,它不同于一般的测试问题,在我们实践测试中,探查式问题的引入主要的功能就在于探查。这种探查式问题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例如双重否定式,设问式,或者就是提出问题方式的复杂多变,这样的目的在于增加其认知负荷,使被测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测试当中,集中到测试的问题当中,这避免了心理性反测试的实施。如果被测人回到探查式问题错误过多,就可以说明被测人有实施反测试的可疑,应重点调查。另外,反复引入探查式问题,也可根据被测人的外在神态,面部表情来判断和分析被测人的心理活动。

三、结语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程序和成熟的模式,在现有的犯罪心理领域已应用广泛。在实践中,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准确率高,应该说对我国公安机关的侦查破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犯罪人员反侦查能力的提高,在面对这么精确并且强大的技术面前,犯罪嫌疑人往往会通过一些反测试手段来攻破犯罪心理测试,承认的是,反测试的出现的确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现有技术的发展,检测人员能力的提高,反反测试方法的创新,一定会更加完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未来的发展会让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更加精准。

[注释]

①付有志.犯罪记忆检测技术揭示刑事测谎的实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②陈兴乐,陈世革.反测谎及其对策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5):21-26.

③陈云林.犯罪调查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心理信息分析与实践[J].刑事技术,2005(3):6-12.

④宋建成.反测谎初探[J].吉林高等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9 -21.

[1]付有志.犯罪记忆检测技术揭示刑事测谎的实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兴乐,陈世革.反测谎及其对策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5):21-26.

[3]陈云林.犯罪调查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心理信息分析与实践[J].刑事技术,2005(3):6-12.

[4]宋建成.反测谎初探[J].吉林高等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9-21.

D917.2

A

2095-4379-(2016)04-0279-02

禚洪瑞(1991-),男,山东临沂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公安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测试人员测试方法
基于泊松对相关的伪随机数发生器的统计测试方法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方法
DLD-100C型雷达测试方法和应用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测试队伍建设方案初探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对改良的三种最小抑菌浓度测试方法的探讨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犯罪心理测试人员素质要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