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网络交往中的全面发展
2016-02-06唐雪薇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
唐雪薇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人在网络交往中的全面发展
唐雪薇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里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生产的必须前提,是物质生产活动。交往也是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创新。互联网的产生孕育了一种新的交往形式—网络交往。人作为交往的主体与执行者,发展也逐步走向全面化、自由化与自主化。因此,如何在当今网络交往盛行的今天,运用马克思主义交往的哲学原理,去探求二者关系,更好地在网络交往中实现人的全面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交往;网络交往;人的全面发展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成果,它贯穿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各个时期。交往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物质生产活动,它不仅是人与自然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马克思在《德意志形态》中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原动力作用。在今天,交往的范围和形式的扩大、变革使得网络交往成为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视域去分析网络交往,探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与人的发展
交往在马克思那里是具备一个独立地位的概念。马克思所用的“交往”包含了交互活动、相互联系、交换等广泛的含义,我们在其中可做出一个一般性概括:从广义来说,交往指个人和民族以及国家之间来往、交流、起相互作用的所有关系与活动,是指人们在精神物质或者物质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以及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中产生的交流活动、相互作用和以此形成关系上的统一。从狭义来说,马克思所用的交往就是代表的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并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上的关系。[2]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用一种全面的方式,同时,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自己全面的本质。”[3]做为类存在物的形式,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劳动实践;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形式,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除了与此产生联系,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那里认为有多个方面的规定性:人自由发展尤其是人能力和劳动活动上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摆脱了血缘和地缘的局限而形成的世界交往普遍化;人的社会关系发展,在社会群体中不单是代表某一成员的身份,并且代表个人和他人所发生的相互关系,以此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联系;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人的主体性水平的提高,独特性、创造性、自主性得到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4]因此,交往在扩大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交往的变化促进人类自由发展。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受制于氏族及外部力量,人们不会也不允许自主交往。在私有制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同样是不自由的、是彻底地掌控于统治阶级范围之内的,人们处于被压迫的阶级中。只有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生存条件和交往条件,通过自由自主劳动,获得自身存在价值。
(二)交往的范围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因生产力水平较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的交往只能停留在狭隘的地域范围内,而这种地域性的狭隘的交往范围则严重影响了人的发展,使人的发展很容易走向单向度、片面化。只有突破狭隘的地域性范围的限制,使交往逐步扩大深化,最终达到世界性的普遍的交往程度,人的发展才能逐步转变为全面化。
(三)交往的能力丰富人们的社会关系。“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5]人类社会初期不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活动本身的不发展性使社会关系呈现出了简单、贫乏的特征。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性,在一个层面上意味着个人可以作为社会群体中某一成员的身份,在另一个层面上还作为了个人与他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人们克服了曾经因个体、分工、地域而产生的狭隘局限性,形成了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因而,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形成,由封闭变得开放,由单一变得丰富,由片面变得全面,最终得以和谐有序的发展。
(四)交往的经验展示人类自由个性。马克思主义人学所认为的人的个性是个人独特的主体性,人在自己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改造外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关于各种人的特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个体的人通过实践将自己独特的本质力量外化于自然中,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体性就形成了人的个性的本质内容。人的自由个性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表现,突破了人的片面异化交往关系,而社会的发展就是通过每个时代的普遍个体的发展来体现这个时代类的发展。
二、网络交往—当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人类社会
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人类交往活动也是在不断的深入拓展,只是在不同的年代社会交往的媒介不同而已。网络交往,是社会交往的新形态,是当代社会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它的主要交往行为包括:E-mail、网上聊天(QQ、微信)、网上可视或不可视电话、由个人或单位主页构成的虚拟社区(微博、facetime)等多种形式,它既保留了传统社会交往的某些特点,更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超时空性、创造性、自由性、便利性、虚拟性等,具体来说:
(一)网络的交往有利于人们提高主体性意识。在传统交往的方式下,每个人的人际交往被局限在了实际生活中的狭小圈子里,受到种种的限制和约束,不能自发交往。而通过网络交往却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交往主体的参与意识和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得到提高。
(二)网络交往有利于人们打破时空限制。我们所了解的传统的交往活动往往被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内,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不能有意识地控制交往活动。而互联网的产生,使人类彻底地打破了限制扩大了交往的范围,使世界成为一个日益联系的整体。
(三)网络交往有利于实现人们思想的自由。网络的建立是为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网络中的每个人在交往中上都是平等自由的。“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可以做到在高兴的时候,喜欢的地方界上的任何人交换信息。”[6]因此,网络交往空间中人们实现了思想的自由行走。
(四)网络交往有利于促进交往的个性化。它克服了以往的点对点交往中产生的局限性,实现了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交往方式。网络交往中一个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就任何内容和对象同时进行交流,消除了传统中介媒体的功能,使人与人的交流更加的直接化和个性化。
三、在网络交往中促进人类全面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交往方式的变化,使网络交往渐渐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马克思“把交往发展看成是人创造自己真正全面性的物质过程,”[7]马克思提出的交往观目的就是促进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网络交往的出现正是马克思这种理念的延伸与拓展。由此可见,当前应探讨的就是在当今网络时代交往中如何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一)确立网络交往主体自主性,促进网络交往自由发展。自主性,就是交往主体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条件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自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所以“个人在道德活动中有选择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处理自己同社会的价值关系,确立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力量、并最终达到自由全面发展。”[8]但是,这种自由也是相对的。网络主体应认识到,他们不仅是网络技术的创造者和参与者,也是网络技术的接受者,更是网络信息的“把关者”。这一多重的身份决定了主体在网络社会中既要自信又要自律。网络中所出现的攻陷网站、散布病毒及人肉搜索的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在技术进步给了我们信息支配能力的同时,也要求人们更严格地控制自己的交往行为,增强网络主体道德意识。
(二)推进网络交往技术革新,促进网络交往全面发展。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地发展信息通讯技术以及信息产业,努力推进网络交往技术革新。当信息以数字的方式组织,并以电子作为载体通过网络转送时,速度就是时间压缩的体现,国界和地界距离在网上的消失就是空间压缩的体现。只有进一步改进和发展交往手段和技术,才能使我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跨越时空的障碍,使人类交往行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广阔时空和自由的天地。
(三)完善网络社会法律法规,为丰富人的社会关系提供制度保证。无论是在现实社会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完善的法规对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维系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有效建设和管理网络,积极预防、遏制各种网络失范行为的有效手段。而且法律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调控手段,也应该在网络交往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网络社会中所产生的人们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经济交往关系和精神交往关系,都必须纳入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才能保证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完善,从而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提升网络交往主体能力,展现人类自由个性。人的个性的发展表现为个人主体性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当今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追求独特的人格、理想、社会形象和能力体系。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提高交往主体理性选择能力。坚持个人合理的需要与适度选择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在信息选择的过程中有针对性、高效性,从而确立主体对信息的理性选择能力。第二,提升交往主体整合创新能力。坚持全局性、整体性的原则,充分地利用“网上”文化的灵活性和“网下”文化的稳定性等特点,使交往主体能够在两者结合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进行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加强交往主体的自我控制能力。网络世界是一个自由、开放而异彩纷呈的空间,网络生活能够带给人无尽的快感和愉悦感,但同时也会导致人们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这就需要交往的主体加强自我控制能力。[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1976:123.
[2]秦银萍.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交往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1976:12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1976:53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1976.22.
[6]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1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1976.62.
[8]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
[9]王学风.论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提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27-31.
C912
A
2095-4379-(2016)04-0275-02
唐雪薇(1992-),女,汉族,河北井陉人,河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