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租威海卫背景与原因探析
2016-02-06王艳舞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王艳舞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英租威海卫背景与原因探析
王艳舞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国在政治与经贸上都对中国有着最大的影响力,然而德国租占胶澳的行为与俄国对旅大虎视眈眈已久的意图都让英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英国为了使之前在中国的各项优势与利益不至于沦丧,经过各方面的考量。采取了租借威海卫这一举措来与之抗衡。
英国;威海卫;原因;租借
清末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包括了财政,经济,国家主权和军事等各个方面。甲午中日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掠夺,同时改变了远东的国际局势,加强了西方各国在华竞争的白热化。英国在中国,主要看重经济和商业方面的利益,相对于直接的殖民统治,更像是一种间接的控制。
因此,英国在远东地区的主要政策目标就是,保持并不断的扩大其所建立的商业优势地位。①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引起了英国的忧虑,因为一旦列强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增加,列强各国的关税保护政策将会把英国的货物排除于大部分的中国市场,这将会使英国的势力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应该极力避免中国陷入被各国瓜分的境地。
一、德国强租胶澳开启了港湾租借的先例
德国觊觎在中国建设军事基地已久,以作为在华发展的据点。直至甲午一战,中国节节败退,德国终于有机可乘,于是在华夺取港湾一事再次提上议事日程。最后在多次讨论与反复评估后,胶澳以适宜的条件而被德国选中。胶澳自身的地理位置极佳,气候条件优越。在德国皇帝派遣港口专家开华考察后,最后终于确定以胶澳作为夺取的目标港口。
一八九六年德国公使向清政府交涉租借胶州湾,租期为五十年。清政府为了避免各国纷纷效仿而予以拒绝,于是德国考虑通过武力来解决租借事宜。于是,德国以德国的两位传教士于一八九七年十二月再山东巨野县被杀为由,派遣军舰占领了胶州湾。德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提出了包括赔偿、抚恤、征凶等六项要求,此外还要求日后山东不管是矿业开采抑或铁路运营,德国均享有优先权。
德国租借胶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国开创的这一先例,使得列强可以恃强侵占中国的领土和港湾,然后在事后予以合法化,使中国陷入了被瓜分的局面。此后的英国租借威海卫与俄国租借旅顺、大连都与这一事件密不可分。
二、英国为抵制俄国而采取的战略决策
德国强占胶州湾的举动,对英国来说是有利也有弊的。一方面德国的强占并不符合英国一以贯之的维持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这一主张,但是在另一方面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俄国的势力。德国因其不断的扩张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显然是英国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但因为德国也是战争借款的当事人,所以其与英国具有相同的利益,是一定程度上的战略伙伴。
英俄两国的关系向来就不友好,不管是在欧洲还是远东,双方的关系一直都没有得到改善。而俄国决定在中国建立自己势力范围,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要排除其他列强在华北和东北的势力,增强对北京的实际控制。大连和旅顺不仅是中国北洋海军的港口,更是中国的权力中心——北京最重要的屏障和门户。俄国一旦在华北采取一些诸如租借港湾之类的行动,英国也只能够无可奈何眼睁睁的看着其在华北的战略优势一步步的沦丧。因此,俄国强占旅大的这一举动便导致了英俄两国在远东的利益冲突。
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之前所保持的均势的格局也使得英国落入了孤掌难鸣的窘境。为打破这一格局,再次谋得平衡,英国效仿俄国,通过与中国当局签订《租威海卫专条》,向中国政府租借威海卫,以求得再次的制衡。
三、威海卫天然的地理优势
租借威海卫是英国为了恢复北洋格局而做出的选择。由此可见,威海卫所处的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优势。在这里,英国不仅能够制衡德国与俄国在远东的势力,而且可以近距离的监控德国人在山东的一举一动。
北洋海岸②起始于鸭绿江,一直向南延续至江苏省,包括渤海海域和黄海海域。沿线遍布大小港口,但大部分港口每逢冬天便因列兵而无法使用,只有旅顺,大连,葫芦岛,威海卫等港口,属于终年不冻港。北洋各海域中,渤海海域的地理位置最为重要,因为渤海海域不仅居于中间位置而且靠近北京。而威海卫和旅顺作为渤海的门户港口,是首当其冲的战略重地①。旅顺港向来有东方的直布罗陀海峡的称谓,东临太平洋,西面渤海湾,是中国的华北地区极为重要的战略门户。清末大臣李鸿章因其处于极为优越的战略位置,而降旅顺建为北洋海军的战略基地。②威海卫地处山东半岛,从元代开始就是海上的重要战略要塞。由此可见,在俄国占领旅顺后,能够在地理位置上监控并且与之对峙的就只有威海卫了。
因此,英国选择了能够在地理上与旅顺大连相制衡的,也是北洋地区所剩无多的优良海港威海卫,来作为抵制俄国在旅顺和大连所形成的在华优势。
[注释]
①[台]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论集[M].台北:经联出版事业公司,民国八十年版:117-119.
②[台]王尔敏.近代史上的东西南北洋.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十五期),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所,民国七十五年:112-113.
[1]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论集[M].台北:经联出版事业公司,民国八十年.
[2]王家俭.中国近代海军史论集[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
[3]傅启学.中国外交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一年.
D929;D922.22
A
2095-4379-(2016)04-0151-01
王艳舞(1990-),女,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律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外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