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冲突的社会稳定风险生成逻辑
2016-02-06王莹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王莹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邻避冲突的社会稳定风险生成逻辑
王莹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影响阻碍着社会的发展,突出的就是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本文在明确社会稳定风险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出邻避冲突的社会稳定风险的生成逻辑,从风险的产生、积累、扩散、突变和再生产方面还原风险的演进路径,最后针对风险的生成逻辑,在各个环节上提出尊重保护公众利益、建立邻避问题协商机制、强化服务理念的策略。
邻避冲突;生成逻辑;解决策略
一、相关概念界定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日渐改善,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影响阻碍着社会的发展,突出的就是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如类似的化工厂、污水处理厂、核能电厂、火力发电厂、变电厂、火葬场等,这些设施的建设给附近的居民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负外部性,使居民不愿意将它们建在自己家附近而引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这类基础设施被称为邻避设施。
在此基础上,因为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潜在的让这种设施建设矛盾更加升级化,对于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对利益诉求渠道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虽然大部分的群众都能从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获益,但是附近的居民在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心理反应出的问题就极容易引起冲突,向政府提出抗议或是煽动群众打砸设施等影响社会稳定,这类群体性活动称为邻避冲突。
社会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文化风险在内的多重风险的总称,从内涵和外延上都可以相对扩展的。而狭义的社会风险仅指社会领域的风险,也就是引发社会秩序混乱和引起社会损失的不确定性。
社会稳定风险作为社会风险的一种类型,既具有风险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性。第一,损失的不确定性。社会稳定风险对社会失序和政治权威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社会层面上说是社会混乱进而导致社会损失的不确定性,从政治层面上表现为政治权威流失的不确定性。第二,自发性和诱发性。简单的说就是政府权威的流失有自发的原因,如政府的治理能力、行为约束等,也有外部原因,如群众的不公平感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和主观评价等造成的权威流失问题。第三,社会风险的聚集会导致社会稳定风险的发生。单个社会风险不会导致社会稳定风险的发生,只有多重社会风险的聚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造成社会稳定风险的产生。
二、邻避冲突的社会稳定风险生成背景
(一)社会转型期中国步入高风险社会
显然,现在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转型,一场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相比于西方国家经历几个世纪的现代化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仅仅只有30多年的时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方几个世纪才达到的现代化进程,以致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冠以“赶超式”、“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实践证明,现代化往往伴随着社会动荡的发生,并且,现代化的速度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程度。
(二)现代化积累的多重风险
1.对环境风险的漠视
伴随着“赶超式”、“压缩式”的发展带来的是发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理念使得经济现代化和生态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引发的社会问题已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发展的急速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处在发展期的中国正在遭受前期积累遗留的恶果,多年积累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成为了治理的难题。
2.技术风险引发的技术恐慌
技术风险是源于贝克《人类学的震撼:切尔诺贝利与技术风险的轮廓》一文,指的是由于对技术本身的认知的不确定性和人类对技术发展的不正当利用所造成的后果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快速发展帮助我们更快的进入现代化的阶段,但是对于技术的把控和技术上存在的漏洞又会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活。所有即使知道技术已比较成熟,但是为了降低技术带来的灾难性的风险,宁愿躲避可能发生灾难的地方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3.民众过度的风险认知导致的焦虑
人们对风险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信息的闭塞、不对称导致大家对风险的认知程度各有不同,特别实在转型期的过程中,各种风险呈井喷式的发展,导致公民的对风险的认知程度得到极大的增强,对风险的感知也尤其敏锐,而公众在获得信息的渠道和获得信息的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公众对风险的感知是否正确,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一般公众会对信息进行自我意识的加工处理,并倾向于对这些信息广泛的传播,放大风险的影响力,从而导致过激的社会反映并引发群体性的抵抗行为。
4.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机
在进入风险社会的过程中,作为治理者的政府在面对环境的漠视问题、公众的技术恐慌和对风险的过度焦虑的问题上,政府表现出来的应对措施都不能使公众满意,从而导致政府作为治理者的角色遭到质疑,政府形象受损。特别是在政府对于上马一项邻避项目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尤其突出。首先是专家对这项工程作出环评,如果没有问题就马上开始实施,一旦遇到公众的反抗行为,政府就会表现出妥协的态度使项目停工,一旦反抗消停没有过激行为,项目继续,否则项目就叫停。政府的这种暧昧不清的态度导致公信力的流失,公众对政府的承诺也半信半疑,长此以往,政府会遭遇公信力危机,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刺激邻避冲突的发生。
三、邻避冲突的社会稳定风险生成逻辑
(一)风险的产生与积累
1.风险产生:权利驱动的邻避设施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公众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但很大一部分的设施都属于邻避型的如垃圾场、核电站等代表公众的利益的配套设施,为了保证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物质需求,政府往往通过强制的手段来推进邻避项目的开展。国内学者于建嵘认为当前国内的城镇化思路和实践使一种权利驱动的城市化,主要着眼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采取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忽视了相关利益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产生了相关的社会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冲突。
2.风险积累:弱势群体不断增加的不公平感
政府在强权力的项目执行思路下,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观的认为这些设施的建设在有利于大部分群众的情况下,损害少部分人的利益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抓住服务于大部分人的这一点为自己辩护,对于周边居民来说,一旦邻避项目建设完成,他们所要承担的环境污染、噪声、对安全的担忧等对困扰着他们的生活,这些邻避设施的风险分配也并非他们自愿承受的,相对于大部分人受益而他们必须承担种种风险的心理加重了他们对于社会分配资源不公平的感觉和自身权利被剥夺的不安全感。
(二)风险的扩散
1.风险定义的争夺: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断裂
政府的决策者在作出一项政策的时候往往会首先进行评估,评估主体也就是所谓的专家,他们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模拟实验的方法习惯性的把风险确定为可控制、可计算、可管理的,认为基于数学的概率计算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只要风险没有发生,那么风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专家的风险评估报告是毋庸置疑的绝对品质,单方面的相信风险评估里技术测算的安全性、可靠性。而作为该地区的居民,在主观感受上就会增加更加的意识因素,根据自己的利益、主观风险感受和风险演变呈危机的经验积累来界定风险,认为风险的存在就是一种客观事实,必须得到妥善的处理,这就是所说的对风险定义的争夺,一个是科学理性的判断,一个是社会理性的经验说明,因此常常在这种认知不同的视角下潜藏社会矛盾的种子。
2.焦虑促动型团结的达成
在邻避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公众无法获得与项目有关的信息,往往是工程开始了才得知。由于公众参与权的缺失致使对于信息的掌握不全,因此常常引发各种猜忌,导致公众对风险感知的程度加深,焦虑感也加剧升级。虽然知道这些项目的建设是有益的,但是在一种不公平心理和权利不被尊重的现实情况下,对项目的理解性下降,抵触感不断加强,导致对焦虑的共同性替代了需求的共同性,容易造成对需求对团结转变成对焦虑的团结。
(三)风险的突变与再生产
1.风险突变:制度化表达不畅和非理性集体行动的滋生
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依赖于政治参与程度和制度化程度间的相互关系,在动员公众过程中,如果缺乏政治动员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政治制度无法承担扩大的政治参与活动,最终政治动员将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动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民的权利意识的提高,人们往往会理性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寻求有序的政治参与,但是当前我国由于积累的制度弊病,公众的利益表达渠道难以令人满意,常常出现诉求无门的情况。
2.风险再生产:危机爆发下的社会失序和地方政府的权威流失
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的后果常常以危机事件的爆发形式呈现,具体表现就是冲突的频繁发生,以此冲突社会的形成就是风险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的行为由理性转变为非理性,由理性诉求转变为非理性的暴力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冲突的发生势必会导致地区的秩序和社会混乱,长时间下去拖延了邻避项目的建设,但是问题也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政府和公众的对立,也由可能会危及政府公信力,导致政府权威的流失。
四、基于社会稳定风险生成逻辑下的相应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尊重和保障民众利益
1.树立风险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普遍提升,对于自身的权利保护意识也大幅度提高,对于邻避设施的建设更是敏感,只要由可能影响到自身生活品质的风险都会格外上心,因此地方政府在上马一项项目时,首先要转变思维,不应该一意孤行的只相信专家的评估报告而忽视公众的利益诉求,要充分的征求民意,考虑受损民众的合理事实方案,通过有效的协商和调整来推进项目的顺利进行。
2.补偿受损民众的利益,积极削减风险
邻避设施的建设必定会引起部分人的不满,这是正常的抵触行为,但社会发展要求这些设施的存在,所以解决的办法就只有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补偿受损民众的利益,让他们心理平衡,如加大补偿方案的赔偿金额和安顿措施、定期开工程的进度会议和工程质量检测报告等,让公众提高对项目的安全认识和支持项目的认同度,以避免发生冲突造成社会稳定风险的概率。
(二)建立邻避问题协商制度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1.构建公民参与机制实现决策程序公开
垄断的政策决策体系将民众排除在外,政府和专家的决策模式激发来民众的不满和抵触心理,势必会加重冲突的诱发因素。而实现决策程序的公开,有利于民众参与政策的决策过程,让民众在项目一开始计划时就获得可靠的信息,可适当减轻民众的不满情绪,并且民众在参与时会尽量说出可能受损的方面以便在方案中加入应对措施。通过公开、参与能有效提高公众对项目的认可度,减少项目执行时的阻力,并且有利于优化方案,达到方案的最优。
2.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公开透明
政府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尽可能的在官方网站上公开信息,实现决策信息的透明化,以便获得公众的支持。专家的评估报告或许较权威,当公众看到无害的评估报告时,会减少内心的恐慌情绪,减少对环境及身体伤害的猜忌。而公开决策的信息,或上级部门的审批报告,主动公布项目建设的相关信息,包括项目的用途、整体规划、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使公众了解自己关心的问题,并且有利于公众的监督,及时化解矛盾,表明政府对公众的重视和尊重,减少公众的不公平感。
(三)强化服务理念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1.提升回应的效率性
政府对风险的感知程度和分析判断能力需要不断的提高以及时回应公众的诉求。当一项政策实施时,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充斥在身边,这是就要政府有特别的判断能力来斟酌是不是该出面解释,并且收集数据,观察公众的态度语言,查看问题是否具有回应的必要。因为社会问题有大小、轻重之分,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一一回应而错过了最佳的解决时机,因此,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决定着政府的回应效率。避免冲突的发生,避免权威的流失,就需要政府工作人员对风险的感知和正是风险的存在。
2.重视回应的公开性
受邻避设施影响的公众因信息的不对称,无法掌握准确的信息,往往单纯的认为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回应而对政府及社会产生仇视的心理,严重的话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因此,政府在对公众的诉求作出回应时应第一时间将信息公开,让公众知道相应的解决方案或者是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件事的态度而不是所有的诉求都石沉大海,让公众感到失望。对于问题,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为公正解决,对于诉求,应找到施工方反映,了解真实情况,及时公之于众,而不是站在经济人的立场,为了项目能顺利完成而掩盖事实真相。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化,2005.
[3]杨雪冬.风隐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溢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席恒.利益、权为与责任: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社,2006.
[6]唐钩.政巧形象与民意思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新形势下群众工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7]丁香桃.变化社会中的信任与秩序:W马克思人学理论为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D630
A
2095-4379-(2016)04-0097-03
王莹,女,汉族,贵州人,贵州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地方公共政策与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