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泸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实践

2016-02-06桂来福李开成谢淑妍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7期
关键词:泸县坡耕地水土流失

桂来福,向 前,李开成,苏 明,谢淑妍,李 彬

(泸县水务局,四川 泸县 646100)



泸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实践

桂来福,向前,李开成,苏明,谢淑妍,李彬

(泸县水务局,四川 泸县 646100)

[摘要]坡耕地是山丘区广大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源,也是山丘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之一。泸县在近几年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中,强调生态建设与效益发挥并重,初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主要做法有:以生态建设为根本,认真组织实施;强势整合项目,追求项目综合效应;结合项目建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1泸县基本情况

泸县地处四川南部,土地总面积1 532 km2,人口1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万人、耕地面积4.38万hm2,属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泸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西部经济百强县,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试点先进集体、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县有大大小小的山头2万多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山丘包14~18个,有山丘坡耕地约2.4万hm2,占县域旱耕地面积的85.38%。多年平均降水量1 067.8 mm,降水集中,4—9月平均降水量844.9 mm,占全年的79.2%。旱耕地主要的土类有紫色土、黄壤和潮土,地上农作物种类多,一年四季均有种植。复种指数高,农事活动频繁,再加上雨量充沛,使得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县主要的水土流失源地之一,坡耕地每年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达99.25万t。

2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做法

2.1以生态建设为根本,认真组织实施

2.1.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水务、财政、发改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建设管理工作。县水务局等有关部门成立专门领导小组,项目乡镇成立现场工程指挥部,项目村成立工作小组,项目业主成立专门的建设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政府统揽全局、水务综合协调、部门分工负责、镇级靠前指挥、村级一线协调、业主专心建设”的工作格局。

2.1.2科学规划设计

以全县生态建设规划、大农业规划为依托,着眼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思路,因地制宜,建成农业产业长廊。在进行工程设计时,技术人员紧密结合项目区大规划和项目特点,深入现场,并广泛征求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意见,做到尊重群众意愿、符合实际情况。

2.1.3完善管理制度

一是完善建管制度。结合县情,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系列管理制度,包括项目业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工程监管制度、廉政制度,以及工程变更、竣工验收等制度,以制度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开展。二是强化监管。推行“监督部门+专业监理+项目业主+群众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跟踪监督,市县质监站、水保部门巡查监督,监理全程专业监督,项目业主日常监督,当地镇、村、社代表现场监督,保障工程建设质量。三是强化技术指导。在施工初期,对施工单位做好技术交底、技术培训,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先建样板工程,待现场施工人员熟练掌握施工技术要领和工程建设要求后再全面铺开,确保各项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四是严格资金管理。项目资金“专款、专账、专户、专用、专人”管理,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按合同规定和工程进度及时、准确、合规拨款。五是严格工程验收。工程建设中,严格做到跟踪审计、全程监理和质量审核,及时收方(指对已完工的各单元工程实际完成工程量的现场测量、记录,并由相关建设各方认可签字的行为)并建档备案。工程竣工后,项目业主组织全面收方,施工单位汇编竣工资料和自验结算书,监理单位汇编监理报告,质监部门出具质检报告,最后再由业主汇编工程建设资料,申请县级自查验收。县级自查初验合格报审计部门审计后,再申请省级验收。

2.1.4加强宣传引导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让群众参与进来。实施前期,在项目区主动公示项目建设内容,让群众知晓并积极参与和配合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通过在项目区修建固定碑牌,设置固定标语,公布项目建设情况,组织群众到已见成效的工程项目区参观等,引导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工程建设氛围。

2.1.5落实管护责任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完工后,核心工作移至建后管护。按照“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及时建立建后管护制度,由项目镇与村、社、农民层层签订管护协议,明晰产权,移交管护权,落实管护责任,做到“改造完成一片,及时交付使用一片”。

2.2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努力为民谋福祉

2.2.1紧密结合“三农”工作,确立项目实施总体思路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泸县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总要求,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打造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长廊,努力推进农业产业、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2.2.2努力整合项目,追求项目综合效应

围绕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的原则,努力开展涉农项目的整合,通过统筹实施、综合打造,力求“治理一片、成效一片、带动一片”。一是在项目区贯彻全域灌溉理念,结合农村饮水安全、节水灌溉等兴建山坪塘、蓄水池、引水渠系、提灌站等水利设施,形成“山渠配套、塘田相通、集灌互补”的水网体系。二是积极协调交通局组织实施项目区进村进社硬化机耕道建设等,形成生产便道、机耕道、公路相连的乡村路网,改善农业生产交通条件。三是积极协调农林局和县政府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在项目区实施标准粮田整治工程,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泸县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及周边,整合其他涉农项目和民间资金2.5亿元以上。

2.2.3结合项目建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平台,项目乡镇积极开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规划实施,推动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发展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蔬菜基地、水果基地、药材基地等,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自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区已种植了龙眼、花椒、荔枝、葡萄等优质经果林1 066.67 hm2,发展蔬菜基地100 hm2,建设标准养鸡场1座、养猪场1座、水产养殖基地3个。

自2010年以来,已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17.73 km2,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将项目实施和当地农业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经调查统计,项目区年均每公顷土地可增收7 500~45 000元。

3结语

泸县在近几年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治理模式,初步建成了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设实践证明,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是一项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农业发展、深得民心的工程。但参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治理措施比较传统、农业基础措施配比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实现水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助推“三农”工作,建议:一是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有条件的地方,新增配套小型提灌设施和排灌管网,使坡耕地治理区农业用水管网同周边农业用水管网连通形成一整套排灌网,确保生产用水;二是在突出坡耕地综合治理的同时,建议列出小比例的资金,并明确其用途是建设与周边农业基础设施衔接的工程,目的是使项目的建设能与周边农业生产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责任编辑孙占锋)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7-0008-02

[作者简介]桂来福(1982—),男,四川合江县人,工程师,学士,从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6-05-20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泸县

猜你喜欢

泸县坡耕地水土流失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助力建平县脱贫攻坚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泸县农村信用联社:“互联网+”助力转型升级
泸县宋墓石刻中的多彩生活
河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