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体质学说与心身疾病

2016-02-06郝俏也姜华郭小龙杨曼刘桓邢未未杜宏伟梅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93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0

中国卫生产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心身疾病中医体质治未病

郝俏也,姜华,郭小龙,杨曼,刘桓,邢未未,杜宏伟,梅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93;.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0



中医体质学说与心身疾病

郝俏也1,姜华1,郭小龙1,杨曼1,刘桓1,邢未未1,杜宏伟1,梅妍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

[摘要]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影响因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的作用。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学说是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的体现,体质是众多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着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的倾向性。该文从先天禀赋、心理特征、社会因素三方面论述中医体质与心身疾病的相关性,提出从改善中医体质入手是心身疾病预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医体质;心身疾病;治未病

[通讯简介]梅妍(1968.2-),女,天津人,博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身疾病的病因与病机研究。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处于持续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各种社会竞争压力与繁忙紧张的工作使人们极易产生压抑、忧郁、焦虑、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往被忽视,却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心理、社会等影响因素逐渐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重视,从而引发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也包括由于情绪反应引起的各种症状群或生理功能障碍[1]。

1 中医学与心身医学

中医学受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并融有大量的社会学知识,很早就认识到躯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即“形神合一”),并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作为病因学中致病因素之一,称为情志致病。《黄帝内经》有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惊)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论述了躯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形神合一”是中医学重要学术思想之一,是中医学对生命认识的基本观点,是对躯体与精神、心理关系的概括。因此说中国是世界心身医学思想最早的发源地[2]。1992年国际心身医学会权威人士指出:“世界心身医学要向中医学寻找智慧”[3],充分肯定了中医学对世界心身医学的贡献与价值。

中医体质学说由于融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因此是心身医学特点的重要体现。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4]。它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这些能力包含心理和机体两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包含情志因素)的易感性和疾病(包含精神、心理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体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体质具有差异性。体质的分类方法众多,《内经》曾提出按照阴阳、五行、形态与机能特征、心理特征的分类方法,张介宾等采用藏象阴阳分类法,陆晋生依据病邪从化规律分类,金子久根据形态、肤色等分类。现代医家多从临床角度根据发病群体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聚类等统计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如匡调元的六分法;田代华的十二分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王琦的体质九分法,即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九种。

2 中医体质与心身疾病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逐渐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人群中个体的差异性越来越受到医者的重视。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相当复杂,包含了遗传、人格特征、情绪反应、生活事件、文化背景、地域环境等生物、心理、社会方面众多因素。这与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不谋而合,中医体质是诸上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于机体的结果。所以,中医体质与心身疾病存在着诸多联系。

2.1先天禀赋与体质

先天禀赋是子代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包括父母的生殖之精质量、血缘关系所赋予的遗传性、生育的年龄等。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确定了体质的“基调”[5]。明.万全《幼科发挥.胎疾》认为“子与父母,一体而分。”父母形质精血的盛衰,造成了子代禀赋的不同,如身体强弱、肥瘦、高矮、肤色、性格、气质等。心身疾病的发生也与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郑燕慧[6]通过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中医体质及RAGE G82S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探索糖尿病合并抑郁的遗传因素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气郁质、气虚质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并发抑郁,而平和质的人发生抑郁的几率相对减少。《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气的升降出入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无论是气机郁滞还是气虚不足均会造成气机失调而致病。糖尿病患者多阴虚燥热之体,日久阴伤气耗,气阴不足而致抑郁。同时,疾病带来的痛苦,生活上的不便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日久可致肝疏泄功能异常,气机失调而致抑郁。研究还发现,含特定基因的患者更易出现偏颇体质,增加患病的风险。

2.2心理特征与体质

体质是特定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相关心理状况的综合体,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是心理特征产生的基础,使个体容易表现出某种心理特征,而这种心理特征的长期显现,又影响着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如阳虚质的性格特征多为沉静、内向、胆小等,其免疫功能易发生紊乱,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等心身疾病[7]。有研究表明[8]癌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心理人格特质有密切联系。癌症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人格特征影响着癌症的发生、发展及愈后[9]。体质包含了身体素质与心理特质,是身体与心理的有机整合。因此,对体质进行调节能够综合改善躯体症状与心理状态,真正做到从身、心两方面全面的论治心身疾病。

2.3社会因素与体质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和谐均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终影响疾病的发生。郝燕[10]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危险体质等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气虚质和阳虚质是该病的危险体质。经常过度劳累、人际关系不协调、工作压力大等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其中经常过度劳累和工作压力大是气虚质的危险因素。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易感体质以“虚”性体质为主,该类体质的患者平素元气不足,气化无力,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久之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失于濡养而致该病。气虚质和阳虚质的人具有性格内敛的特征,人际交往能力差,经常独自承担问题,不善于寻求帮助。该类人群长期生活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和经常过度劳累(劳身和劳心),会使气耗神伤,气机不畅,心神失养,而致身疲、神疲。

3 结语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现代医学认为,是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机体后,通过影响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三条途径),进而损害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机体防御机制被破坏,终致疾病发生。心身疾病是一种特殊的“传染病”,患者压抑的生活状态,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很容易“传染”给周围的亲人朋友,使他们心理、生理发生改变而患病。

疾病预防是医学的首要任务。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有三层含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影响心身疾病发病的因素众多,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的作用,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综合作用于人体。想要全面的对这些影响因素都进行干预是很难实现的,若只对其中部分干预,又会顾此失彼,达不到整体调节的效果,因此想要通过干预危险因素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比较困难的。中医体质是众多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中医体质具有可预测性和可调节性,这就为治未病提供了可能。通过筛查易患病体质,并进行调节改善,从而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这是一种相对有效,且可实施、易操作的方法,值得探寻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吕爱平.论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多重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7):1389-1390.

[2]韩虹娟,李冬华,郑九波,等.从中医心身医学思想探讨子宫肌瘤的防治[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8):1582-1584.

[3]项祖闯.心身疾病发病学机制—“循环叠加机制”及中医治疗对策[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8):1730-1731.

[4]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5]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03.

[6]郑燕慧.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中医体质及RAGE G82S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7]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

[8]张钗红.150例宫颈癌患者中医体质与心理人格特质的关联研究[D].陕西:陕西中医学院,2014.

[9]马红霞,杨俊泉,李义慧,等.癌症患者人格特质与生命质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A):1818-1820.

[10]郝燕.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sychosomatic Disease

HAO Qiao-ye1,JIANG Hua1,GUO Xiao-long1,YANG Man1,LIU Huan1,XING Wei-wei1,DU Hong-wei1,MEI Yan2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 China;2. Tianjin Academy of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Affi1iated Hospita1,Tianjin,300120 China

[Abstract]Psychosomatic disease is a kind of physica1 disease which p1ays a 1eading ro1e in the occurrence,deve1opment,prognosis,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 Psychosomatic disease has many inf1uentia1 factors,and its pathogenesis is comp1ex,which covers the ro1e of bio1ogy,psycho1ogy and society. Body constitution is a comprehensive and re1ative1y stab1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1ife,which is based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physio1ogica1 function and psycho1ogica1 state. The Physique Theory of TCM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thought of "Integration of the form end the Spirit",and it is a1so the resu1t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many factors. The constitution determines the susceptibi1ity and deve1opment tendency of some diseases.This artic1e discusses the corre1ation between TCM constitution and psychosomatic disease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innate endowment,psycho1ogica1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1 factors,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event psychosomatic disease from improving the constitution of TCM.

[Key words]Constitution of TCM;Psychosomatic diseas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收稿日期:(2015-10-23)

[作者简介]郝俏也(1990.5-),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心身疾病的病因与病机研究。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03.196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O16)O1(c)-O196-O3

猜你喜欢

心身疾病中医体质治未病
您了解心身疾病吗?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评估及干预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身疾病的探索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中老年癌症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经HAART治疗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初步探析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