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经济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2016-02-06肖增民杨剑波祖玉伟
肖增民,杨剑波,祖玉伟
(1.吉林省通化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通化 134000; 2.吉林省通化市农业项目开发办公室,通化 134000)
围城经济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肖增民1,杨剑波1,祖玉伟2
(1.吉林省通化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通化 134000; 2.吉林省通化市农业项目开发办公室,通化 134000)
摘 要:在围城经济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稳固职能和队伍、理顺体制、突出试验示范作用、增强农技人员素质和服务功能等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今后这一区域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须保证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完整坚实可靠,推进农技推广目标现代化,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党的坚强统一领导,为“三农”发展和进步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围城经济区 农技推广 改革 建设
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由市(州、盟)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主持开展的围城经济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已陆续纳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之中,并取得显著成效,为今后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文章通过对通化市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践的调查总结分析,从中得到珍贵而深刻的启示。
1 围城经济区的基本特点及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果
围城经济区系指中心城市及其周边的直接辐射带动区域,其农业和农技推广的基本特点是:耕地少,设施完备,作物种类繁多,产品直面城市消费群体,市场供求两旺;多种技术混配集成,镶嵌于诸多领域,农民素质高,农技推广任务重、难度大。
通化市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南麓的浑江中游河谷盆地,依山傍水,风光优美,具有“四乡三城”之美称,即林海之乡、中药之乡、山珍之乡、鱼米之乡和钢铁城、医药城、葡萄酒城,是我国东北辽东地区通关达海的重要枢纽、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吉林省重点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市区现辖东昌区、二道江区、开发区3个区,7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35个行政村,64个社区。总人口4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万人。
通化市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足,雨热同期。农业的基本特点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地理地貌复杂,产品珍稀优特。全年日照时数1 100小时,年平均气温5.1℃,≥10℃活动积温2 760℃,年平均降水量890 mm,无霜期130天。通化市区的农业区域主要分布在浑江北岸的龙岗山脉和浑江南岸的老岭山脉的沟谷、山前台地和大小36条河谷盆地,农户散居于各沟谷平川地带,农作物种植面积2万hm2,主要农产品为棚膜瓜菜、鲜食果品、青食玉米,年生产总量50万t,产值1.5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市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市、区、乡镇三级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并延伸到村“两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现有国家农技推广机构10个,其中,市级1个,区级2个,乡镇7个。人员编制6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1人,占75.0%。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涉农专业人员25人(含第一学历非农而第二学历为涉农专业者),占49.0%;非农专业人员26人,占51.0%,比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多2.0%。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人均指导服务农民2 320人、耕地266.67 hm2。涉农专业科技人员少,人均指导农户和土地的任务过重,加上地处山区,农户居住分散,农田和作物布局结构零星分布,给农技人员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压力,农技推广的触角往往因农技专业人员不足而不能及时准确到位,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到农技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自2012年以来,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市区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构建了新型的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市、区、乡镇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健全了国家农技推广组织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确定主推项目3项(玉米、棚膜、特产经济作物),建立试验示范基地3处,安排技术指导员30名,落实科技示范户180户,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24项,辐射带动农户3 600户,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强力推进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升扩大推广服务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大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和农技人员也在项目实施中得到了锻练和考验,取得了专业学习、技术服务、学术交流、工作实践、技能提升等一系列丰硕成果。
2 围城经济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收获
2.1稳固了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和队伍
从目前情况看,经过3年的努力,通化市区的各级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已经全部纳入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管理,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全部设立了固定工作岗位,农技人员的工资和单位的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工资由同级财政按时足额发放到个人工资账户,开展工作所必需的公用事业经费根据公益性服务质量和实绩由同级财政解决。由于农技人员经费得到了保障,在实施市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后,市级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举转变了过去几年里始终在省直管县和县域突破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尴尬局面,既调动了农技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安心支农、务农,又解决了农技人员随意被解聘、安插的问题,从根本上稳固了市区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
2.2理顺了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
目前,市区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权限十分明确。市级农技推广机构由市农委直管和省农技推广部门的指导,对区、乡镇两级农技推广部门实行业务指导;区级农技推广机构由区农业局直管,对所辖各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具有业务指导职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由区农业局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区农业局负责业务管理、指导、培训和考评,乡镇政府负责综合协调、监督和政治思想教育。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须事先征求区农业局同意,区农业局按有关规定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安排、调动和任命实施指导和监管。通过理顺机构,规范职能,使市区的农技推广服务畅通无阻,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这一渠道顺利进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突出了试验示范的先导地位和作用
按照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要求,在过去的3年实践中,选择了玉米、棚膜和特产经济作物作为主推项目,并根据市区各地不同区域的不同地理地貌、耕作制度确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有针对性地选择特定区域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安排不同的品种和技术在相应的基地进行试验示范,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突出试验示范基地的代表性和示范引导作用,开办田间学校,根据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组织农技人员、示范户代表和当地农民前来观摩、考察和学习,使得基地试验示范项目的增产增收效果在广大示范户面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极大地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引领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民群众主动自觉地应用试验示范成果,实现科技增收的目的。
2.4增强农技人员素质和服务功能
在项目实施中,通过专业培训,提高了科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同时,通过目标化、责任化、制度化管理,对农技推广工作任务进行量化分解,层层落实,提高农技服务管理水平和效果。广大农技人员与农民联系的机会增多,信息反馈加快,既锻练了农技人员,提升了工作能力,又激发大家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技术的热情,使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工作有目标、有事做、有奔头。在责任制考核上,由市项目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层层签订责任(协议)书,并由农民群众、乡镇政府和市项目办公室三方共同对技术指导员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农技人员兑现奖励、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鞭策大家不断求取实绩和进步。也使农技推广得以顺利实施,并得到农民认可。
从当前农业和农技推广现状上看,通化市区的农业以其特色化、优质化、绿色化著称,但因地理多样,灾害类型多,导致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势得不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市区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中的非农专业人员偏多,专业人员偏少,技术力量不足;试验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乏先进的试验仪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作业机械,直接影响到试验示范的效果和体系建设质量。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农业工程,工作繁杂而艰辛。而市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又具有与县(市)不同的特点和难点,需要在项目实施中不断探索、总结、改进和提高。
因此,必须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入手,进一步强化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建设起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这是围城经济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必由之路。
3 围城经济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几点启示
3.1必须切实保证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完整坚实可靠
改革创新是促进农技推广的动力。在考察总结通化市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最大的成功和收获是确定了市、区、乡镇三级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财政全额拨款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并理顺了市区三级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隶属关系。今后,在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常态下,农技推广体系的深化改革与建设既不能急功近利,简单地把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搞“一刀切”;又不能以强调稳定而维持现状,停滞不前、不运作。应从“三农”的发展和对现代技术需要的实际出发,在稳定市、区、乡镇三级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和职能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与建设。
3.2必须积极稳健地推进农技推广目标现代化
在深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要特别强调农技推广必须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技术跨越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速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国家对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从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入手,加快农技推广工作的4个转变。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单纯生产服务向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从主要面向域内市场向面向域内、外埠两个市场转变,为优化农业和农村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3必须有效地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及时准确地将科技成果传送到农民手中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最大目的。针对市区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涉农专业技术力量有限的现实实际,今后应当在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涉农企事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上下功夫,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此项工作的着眼点应首先突出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履行法律赋予的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咨询、培训等公益性职能;其它社会化服务组织要根据农业区划布局和自然区域特点兴办跨域性推广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为会(社)员提供各类技术服务,使科技与生产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技术对生产和生产者的直接有效供给。
3.4必须坚持党对基层农技推广的坚强统一领导
公益性农技推广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党政领导部门对国家农技推广事业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属于公益性与共同性的关键技术须由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无偿向农民推广,开发类技术则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市场经济规律去组织推广。
各级党委应继续加强对农技推广事业的领导,各级政府应继续保证对农技推广事业的支持。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优化科研、教育和农技推广的资源配置,通力合作,提升农技推广创新力和成果转化率。国家农技推广机构要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竞争上岗制和目标责任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激励农技人员创新思维、创新服务,为“三农”发展和进步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邵洁,陈锦其,马伟冬,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2010,51(2):427~430
[2] 申红芳,王志刚,王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与其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中国农村观察,2012,33(1):67~81
[3] 张万龙.研究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农业与技术,2013,33(1):192
[4] 丁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中国农业信息,2014,25(12下):152~153
[5] 刘润博,赵严.关于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联合协作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基层农技推广,2014,2(4):8~10
[6] 陈生斗.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与展望.中国农技推广,2015,3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