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登革热疗效对比探讨
2016-02-06郭燕来姚坚贞杨素娟
郭燕来 姚坚贞 杨素娟
中西医结合治疗登革热疗效对比探讨
郭燕来 姚坚贞 杨素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登革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经中医辨证,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研究组31例、对照组29例,记录两组登革热患者治疗前后PLT、WBC检查结果变化情况及治疗至成功退热间隔时间。结果 经上述相应治疗后两组WBC、PLT检验结果均上升,研究组各指标改善结果优于对照组,研究组退热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登革热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缩短发热病程,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登革热;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效果
登革热主要由登革热病毒感染所致,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伊蚊为其主要传播媒介[1-2]。为提高登革热治疗效果,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登革热流行期间,在我院收治的登革热患者中,剔除依从性不足的儿童,选取60例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登革热临床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均参照《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3]。入组60例登革热患者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19~67岁,平均(45.24±2.38)岁。所有患者都有发热,体温波动37.3℃~40.2℃,平均(38.92±0.14)℃。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60例登革热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31例,对照组29例。上述资料研究组、对照组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补液维持机体内环境(电解质、酸碱度、水等)平衡,针对患者实际表现给予对症治疗,首选物理降温,若无效可给予化学药物降温(退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若检验结果血小板降至2万单位以下则需输注血小板。
研究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疾病所处分期和证型不同选择相应方剂。(1)急性发热期为发病初期,临床中医辨证为湿热郁遏,卫气同病;治法清暑化湿,解毒透邪。予甘露消毒丹加减,组方参考:香薷12 g,藿香12 g,葛根10 g,青蒿(后下)10 g,羌活10 g,白蔻仁10 g,半夏10 g,滑石(包煎)30 g,赤芍10 g,茵陈30 g,草果10 g,生甘草5 g。轻症者予藿香正气水10 ml,每日2次。
(2)极期为病程发展高峰期,中医辨证分为以下2型:①毒瘀交结,扰营动血者,治法解毒化瘀,清营凉血。予清瘟败毒饮加减,组方参考:生石膏60 g,生地15 g,水牛角18 g,金银花12 g,黄连9 g,黄芩10 g,赤芍10 g,菊花10 g,丹皮10 g,炒山栀10 g,青蒿10 g,生甘草5 g;②暑湿伤阳,气不摄血者,予附子理中汤合黄土汤加减,组方参考:灶心黄土25 g,炮附子10 g,党参10 g,炮姜、10 g,黄芩10 g,荆芥炭10 g,炒白术10 g,炙甘草5 g。
(3)恢复期为病程后期,中医辨证为余邪未尽,气阴两伤;治宜清热化湿,健脾和胃。予竹叶石膏汤合生脉饮加减,组方参考:竹叶10 g,南沙参15 g,薏米15 g,山药15 g,姜半夏10 g,芦根15 g,麦冬10 g,麦谷牙各10 g,砂仁6 g,西洋参10 g,生甘草5 g。
上述方剂应用均为每日1剂,以水煎后分2次口服。病程中后期,有胸闷、心悸、乏力、倦怠,为气阴两虚症状者,在方剂给药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3]。记录研究组和对照组登革热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PLT)、白细胞(WBC)检查结果变化情况及治疗至成功退热间隔时间。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 Excel 表中,经SPSS 19.0统计学软件给予分析,本文中两组退热时间、各阶段实验室检验结果均属于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对比行t检验,检验结果P<0.05则提示数据差异具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WBC、PLT检验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分别为(3.57±2.14)×109/L、(3.54±2.11)×109/L,PLT分别为(52.56±9.25)×109/L、(53.24±10.05)×109/L;经上述相应治疗后两组WBC、PLT检验结果均上升,但研究组各项指标改善结果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WBC为(6.09±1.23)×109/L、PLT为(240.25±31.33)×109/L,对照组WBC为(4.76±0.92)×109/L、PLT为(199.28±34.56)×109/L,组间、组内数据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退热所需时间为(2.19±0.41)d,对照组退热所需时间为(3.33±0.52)d,研究组退热时间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并无登革热有效治疗药物,医生接诊后需根据患者发热、皮疹、血小板减少等实际表现给予对症治疗[4-5]。研究表明,由于登革热患者间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经临床常规支持治疗无法获得满意疗效,应引起相关医务人员注意。
祖国中医理论认为,登革热属于“瘟疫”范畴,发病原因大多为疫毒入侵、毒盛迫血、瘀毒交结所致[6],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3]。中医根据登革热患者症状和所处病程分期,提供针对性的中药方剂实施相应救治,有效避免因患者间个体差异所致疗效不理想情况[7]。此外中医治疗在方剂给药基础上,病程中后期部分患者加用参麦注射液,其含红参、麦冬,能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可显著改善患者气阴两虚状态,提高免疫机能。
本文中研究组经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后,该组白细胞、血小板检验结果优于治疗前,仅需较短时间即可达到满意退热效果,减轻患者胸闷、心悸、乏力症状,提示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与国内相关资料具有一致性研究结论[8]。
综上所述,对登革热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缩短发热病程,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 罗雪花,朱晓峰,韩莉,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99例登革热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2):78-80.
[2] 洪文昕,王建,邱爽,等. 121例成人重症登革热的临床特征及救治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6,37(3):333-3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J]. 传染病信息,2014(5):262-265.
[4] 张沛,谭行华,张复春,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登革热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4,23(8):1403-1405.
[5] 熊益权,陈清. 1978~2014年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病学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12):1822-1825.
[6] 叶子,黄应雄,蒋鹏,等. 2014年广州地区158例登革热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4):300-305.
[7] 练巧兰. 中西医理论指导下的登革热病人的护理[J]. 全科护理,2016,14(2):144-145.
[8] 段利娜,吴泰顺,马智超,等. 登革热流行危险地区中学生登革热知识态度行为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15,15(6):695-699.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engue Fever
GUO Yanlai YAO Jianzhen YANG Sujuan Emergency Department,Hanjiang Hospital of Putian City,Putian Fujian 3511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engue fever.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herapy clinical study group by Integrative Medicine. Record two dengu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PLT,WBC test results and cooling time. Results After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the two groups of WBC,PLT test results were up,The research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study group pyretolysis time required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engue fever patients,which is conducive to shorten the duration of fever,reduc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Dengue fever,Integrative medicine,Clinical effect
R512.8
A
1674-9316(2016)17-0144-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7.099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医院急诊科,福建 莆田 3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