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校服设计何处突围

2016-02-05顾远渊

艺术设计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常服制式校服

顾远渊

中国校服设计何处突围

顾远渊

本文从设计角度分析了中国校服的发展困境所在,提出中国校服之所以形成整体形象差、设计停滞不前的现状,是由于校服的设计者、生产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对校服概念的集体曲解。对校服概念的曲解,导致校服设计长期受到运动式校服和制式校服两个服装类型的束缚,落后与整体服装行业的发展。笔者以北京市中小学为例,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日活动情况做了调研,认为运动式校服、制式校服或者两者并行都不符合中国中小学生学习日的活动特点。基于以上的分析调研,本文将校服概念重新定义为学生常服,并指出学生常服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

校服设计;校服概念;学生日常;运动装;制式校服;学生常服

中国式的校服总是不断地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对于校服设计、校服安全、校服质量监管和定价采购机制等问题的讨论和诟病不绝于耳。尽管众多校服从业者、校方和监管部门做出种种努力试图改变,但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几年间,中国式校服的整体形象并未有根本的改变和提升。校服涉及的技术、产业、体制和相关社会因素众多,各因素纷繁交错,各方面的影响都会在最终这件校服上映射出来,中国式校服看起来阴霾围城。随着2015年6月30日,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的颁布实施,中国校服的发展势将拉开新的篇章。中国校服何处突围?本文以设计师的角度,暂时抛开生产、采购、检测等因素,以学校要求统一穿着校服为前提,回归校服设计本身寻求答案。

一、被曲解的校服

1、校服的定义

校服是制服的一种,即学生穿着的制服。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对校服给出明确定义,即“学生在学校日常统一穿着的服装,穿着时形成学校的着装标志。”①

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日常、统一穿着、学校标志,这三个关键词构成校服设计的关键要素。这个定义中还有两个主体,即学生和学校,学生和学校对校服的需求和期望构成校服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2、中国式校服

有人将制服称为消费社会的一种“硬时尚”,即带有强制性和稳定性的时尚。但是,对于中国的中小学生而言,通过校服来展现时尚,一直以来都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即便伴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纺织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中国式校服却几乎已经成为中国设计和美学提升最滞后的领域,与时尚更是相去甚远。目前,中国的中小学校里,样式陈旧、尺寸宽大的拼色运动装仍然占据着当今中小学生校服的主流,其整体形象实难体现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学生装的文化内涵。

在各种质疑和探讨中国式校服的声音里,应该选择运动装还是制式服装作为学生校服,是最常出现的话题之一。这里制式服装往往被理解为偏向正装的梭织套装,有的学校称之为礼服。目前,校方更多地选择运动服,而非制式服装作为校服,一方面主要出于对方便、实用和经济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学校体育课课程设置,以及缺少存衣、更衣条件的校园规划设计等客观条件的无奈选择。但事实上,不论是校方、学生、家长还是校服企业都已然将运动装和制式服装放在校服选择的天平的两端,这一事实本身已经暴露出大众对于校服基本概念的曲解。

表1:北京中关村三小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课表

二、重塑校服概念

除了校服安全问题,款式陈旧是校服被社会诟病的主要焦点,大众往往将其原因归结于缺少设计创新。事实上,单纯从国内服装专业设计的水平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但具体到校服的问题上,中国的校服设计却处于整体落后的局面。出现在校服设计上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服装款式设计问题,因此,“好看”并不是评价校服设计优劣的唯一标准。无论是校服设计者、生产者、管理者还是使用者似乎都掉进了一个对校服的文化属性和产品属性的认知误区,以至于表现出上文描述的对校服概念的曲解,这种认知误区导致校服设计偏离了学生统一着装的初衷,在运动装和制式服装这两个服装类型里徘徊、纠结不前。为了找到校服设计的出路,务必要从学生这一主体的日常入手,重新塑造校服概念。

1、学生的日常和校服

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基本包含室内各课、体育课和课间活动等主要内容。鉴于目前运动服仍为校服主流的现状,这里主要分析体育课、课间操等课间室外活动在学生学习日中的占比情况。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教体艺【2006】6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要求,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并要求中小学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以北京市某小学一年级为例(表1),从小学生早上8点开始上课,到下午15点40放学(一年级周二14点放学,周五13点10分放学),学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约7小时。在这7小时中,每天室内课时间合计平均约为320分钟,每天体育课、课间操及中午的室外活动时间合计约为100分钟,高于“阳光体育运动”倡导的1小时。以该小学的排课情况计算,在该校小学生的每个学习日中,体育课及室外体育活动时间的总和约占在校总时长的四分之一,这个比例基本可以代表北京市各小学的排课情况。中学的体育课及课间室外活动时间总和占中学生在校总时长比例较小学下降,约为不到五分之一。

参照以上对于学生日常的分析,可见学生在校需要穿着运动服的时间仅占在校时间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出于对这个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考虑,大部分校方选择了用运动服覆盖整个学习日,但很显然,这样的选择是悖离现行国际通行的TPO着装规则的,这也是运动式校服看起来不合时宜的原因所在。同时,如果选择合体有型的制式服装作为校服又无法兼顾体育课及其他室外运动的需求,即使在有更衣条件的情况下,选择运动服与制式校服并存,制式服装也难以跟活泼好动的中小学生的体育运动之外的学习日常高度匹配。因此,运动服与制式校服并存也不是校服最科学的选择。这样看来,校服的款式选择似乎出现了一个死结,这个死结的形成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校服概念,或者说是对制服概念的曲解。

2、新的校服概念—学生常服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保罗·富塞尔在《品味制服》一书中写到,“要区别制服与便服并不总是很容易的,但还是有一些原则可循。……有的制服表明正直和德性 (如牧师和修女、穿长袍的法官),有的表明具有专业知识(如海军军官、高级厨师、飞行员),有的表明勇敢(如美国海军陆战队、警察、消防队员)……”同时,保罗·富塞尔也指出,“如果有数量足够的人穿着同样的服装,譬如美国议员穿着黑外衣、白衬衫,那么,他们的便服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制服,并传达出穿着者某种个人品格的有用信息。”②

保罗·富塞尔无疑道出了制服两个层面的属性:制服是某个特定人群统一穿着的服装,具有强制性和规定性的特征,同时又隐含着普遍认同的价值,进一步可理解为,统一性、强制性和规定性是制服的表现形式,即制服的产品属性;而其所隐含的普遍认同的价值才是制服内在的基因,也就是制服的文化属性。

依此可以推断:校服作为一种学生的制服与学生便装的区别在于“统一穿着”,“形成学校的着装标志”,以承载校园文化,并且传递出社会对于学生这一群体普遍认同的价值。当代人的“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服装市场里的童装品牌众多,适合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在各种场合穿着的服装与成人服装一样品类齐全,式样繁多,其中有很多日常穿着的品类和款式,若合理的植入校园特色和学校标志,较之运动式校服和制式校服,更贴近学生动静结合的校园日常,也更能体现出当代中小学生的时代气息。因此,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校服概念—“学生常服”。学生常服既不是运动服,也不是礼服(部分学校称制式校服为礼服),是学生在校日常统一穿着,符合学生行为特点和日常穿着习惯,满足一般体育运动,并能形成学校标志的服装。

三、学生常服设计原则

一旦将校服概念从运动装和制式服装中解放出来,以常服的概念来设计,校服的设计空间就增加了很多。学生常服可以在同时期学生便服的品类中选择原型进行设计,植入学校标识,通过学生的统一穿着,自然就形成了校服的特征。在设计学生常服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同时,设计师亦可在这些原则中找寻到学生常服设计的突破口。

1、满足功能性原则

学生常服的功能性需求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体育课上,大幅度的动作要求学生常服具有运动装的功能特点。此外,中小学生生长发育速度较快,体型变化大,个体差异大,服装款式需要有较高的体型覆盖率。要满足以上两个基本的功能需求,在设计学生常服时须从服装品类选择、服装面料选择和服装工艺等方面做综合考量。

学生常服的概念有别于国际绅士着装礼仪规范中的常服概念,西服套装、休闲西服和运动西服等绅士常服都不是学生常服最好的选择。学生常服的款式选择可以着眼于休闲夹克、休闲衬衫、休闲裤、polo衫、毛衫等学龄儿童最常穿着的便服款式。

在这些便服款式上,设计师可以选择具有较好弹性的面料,可以在提高服装合体度的情况下,保持较好的运动机能。例如,选择双面针织组织,面料既保留了针织面料的良好弹性,又具备较好的挺括性,适合塑造较为整齐严谨的校服廓型。设计师还可以充分利用针梭织结合的设计手法,在领子、肩部、前胸、门襟等位置使用梭织面料,使校服具有制服的严谨外观,在袖子、后背、腰臀等部位使用针织面料,提高校服运动机能。

同时,校服的工艺设计可以参考很多优秀的童装产品设计。例如,裤腰上可调节松紧带的使用,裤脚上手工扦边工艺的使用,都可以很好地提高裤子的体型覆盖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学生身体发育带来的服装更换频率。

2、兼顾校服礼仪性原则

不少学校在校服的配置中增加制式校服的品类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学校的重要礼仪活动中的穿着需求。然而,制式校服在学生日常中的整体穿着频率较低,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较容易形成浪费的品类。为了兼顾校服在学校各种重要仪式、活动中的使用,在校服设计中应该考虑加入一些礼服或者制式校服的设计元素或设计特点,在学生集体穿着时,形成较为庄重的效果。

例如,在常服衬衫的设计中,可以选择polo衫的基本款型,将polo衫的横机领换成梭织面料的衬衫领,并在男衬衫的门襟上做拼色设计,在女衬衫门襟上做拼色的飘带设计,形成佩戴领带和领结的穿着效果,以提升服装的仪式感。

3、符合时代性原则

服装总是与时事变迁紧密相连,并总是随着纺织服装技术革新不断发展。服装成为展现一个时代特征最广泛的载体,也是一个时代给人留下的最直观印象,校服的设计亦应如此。例如民国时期,在整个民国服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男学生的立领文装和女学生白衣黑裙的“文明新装”以及直身旗袍,成就了那一代学生的文艺气质,更是展现出青年学子的进步思想和维新意识,甚至成为整个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再看我们现行的运动校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论从款式、配色还是面料、工艺,都未有大的改观,仿佛没有受到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影响,更不能代表当代青少年儿童的形象气质。因此,校服的设计还需从同时代的青少年儿童的便装(时装)中汲取灵感,才能准确地把握校服发展的时代脉搏。

4、校服文化语言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原则

校服的文化属性是校服区别于学生便服的重要特征,也是校方对校服设计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校服文化语言即校服向外传递的关于学校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的信息。

例如,英国最著名中学伊顿公学以“精英摇篮”和“绅士文化”闻名于世,与此一样著名的还有它严格着装、古老传统的校服。伊顿公学为不同等级、不同职位、不同荣誉的获得者均设计了不同的服装,著名的伊顿外套(Eton Suit),更被视作英国贵族私立学校校服的典范,与伊顿公学精英教育理念和绅士文化相得益彰。

再如,在日本,为了锻炼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小学生也被要求统一穿着短裙短裤校服上学,这样的校服传递出日本社会对于这种教育观和健康观的普遍认同的信息。

以此类推,我们在解读中国中小学生的运动式校服时,是否要理解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倡导的是以体育运动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理念?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同时,松垮的面口袋式的运动校服所传递的文化语言与频繁出现在各校校训中的严谨、勤奋、活泼、健康、文明、创新……等词的含义都相去甚远。因此,校服的设计者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殊人群的整体气质特征,结合学校的教育理念,用校服的款式和配色设计准确的表达出来。

5、学校标识设计系统性和稳定性原则

校服上学校标识的应用设计是校服区别与学生便服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学生校服可以被视为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的组成部分,校服的配色、校服上的徽标是形成校服视觉识别效果的重要内容。

校服配色设计有两种有效的思路。一种是与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主色调和辅助色的高度吻合;另一种是选择并确定一个主色调和一组辅助色,作为校服的配色,通过学生长时期的穿着,逐渐形成这所学校的校服标志色。

校服上的徽标设计和应用是区别各学校校服的最有效手段。校徽是一个学校的标志,徽标设计原则上以校徽为蓝本,在不同的服装品类上选择适当的织标工艺,应用于服装最显著的位置,一般为左胸。

校服的配色和徽标设计一旦确定,应该长期沿用。在不同时期,可以对校服的款式和辅助色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更新设计,既能逐渐形成一个学校稳定的形象,也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自成系统的进化演变。

四、结论

中国的校服设计如果仍然停留在选择运动装还是制式校服,以及是否采取运动装和制式校服并行的讨论上,就目前的国情和学校客观条件而言,无疑是难以找到出路的。同时,各种单纯的关于校服款式设计、色彩设计、号型规格设置的讨论也犹如隔靴搔痒,难以触及校服设计革新的本质。中国校服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定义的时候,重新定义校服必然是基于对中小学生学习日常的关照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日常动静结合,学生需要具有一定运动机能的校服而不一定是运动服。学校希望校服能体现学校特色和校园文化,校服需要承载学校的标识设计,但不一定是西服套装之类的制式服装或礼服。设计师只有脱离运动服和制式服装这两个服装类型的束缚,校服设计才有创新的可能。因此,我们将新的校服定义为学生常服,拓宽校服的款式边界和设计边界,将学生便服的设计方法和特点引入校服设计,并结合学校标识的应用设计,让中国的校服设计不再是偏居一隅的孤独存在。“学生常服”这一概念已经被引入北京学校后勤事务中心主办的“2015北京市中小学学生装设计作品征集活动方案”,作为学生装设计征集的主要内容。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5.6.30,第2页。

②(美)保罗·富塞尔著,王建华译:《品味制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2,第5-6页。

1、刘瑞璞编著:《绅士着装圣经》,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

2、杨源主编:《中国服饰百年时尚》,远方出版社,2003年。

顾远渊 北京服装学院 讲师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hool Uniform

Gu Yuanyuan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difficulties of Chinese school uniform development and the obstacles actually come from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school uniform’s concept from school uniform’s designers, producers, users and managers. What’s more, the school uniform designs are bound by sport-school-uniform and system-school-uniform for a long time. Market investigation based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tudents’ daily school life in Beijing shows that both the sportschool-uniform and the system-school-uniform are opposit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studies and activities. The article re-defines school uniform as students’casual wear and suggests five basic principle design rules.

School Uniform Design; School Uniform Concept; System School Uniform;Student Daily; Sportswear; Student Casual Wear;

J523.5

A

1674-7518(2016)04-0033-04

猜你喜欢

常服制式校服
宋代服饰“褙子”的形制及其功能考释
锐角
以衣载道·修身明德:中小学校服的价值省思与未来趋向
清帝服饰分类述略
1907年晚清学堂服制考
我国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式及演进探讨
记忆深处的校服
校服·校腐
校服
制式多样化梦想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