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衣载道·修身明德:中小学校服的价值省思与未来趋向
2019-09-19潘波
潘波
摘要中小学校服具有社会属性、教育属性、标志属性、穿着属性等多重属性。一件“美”的学生装(校服)应诠释“以衣载道,修身明德”的价值追求,包括归属、安全、舒适、美观和绿色五个因素。当前校服中存在概念模糊、面料品质堪忧、款式千篇一律、规格尺寸宽大、制作工艺落后等问题。未来校服的设计创新应以“传统为源、设计为核、科技为翼”,展现中国学生的时代风貌,同时要在区域统一的基础上,彰显学校的个性与特色。
关键词中小学校服;学生装;以衣载道;常服;美育;服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8-0005-05
校服诠释了“以衣载道,修身明德”的基本思想。然而,中小學校服之“痛”由来已久。自2013年“毒校服事件”发生后,校服亦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的集体提案《关于推动优质供给,杜绝劣质校服的提案》再次把校服工作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积极推进校服事业的良性发展值得深思和探讨。
一、正确认识中小学校服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 内涵界定:校服是学生装的一部分
国家层面对于校服工作的管理,始于1993年4月13日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应保持相对稳定,其服装不是时装、礼仪服或运动服,而是日常穿着的学生服装。2015年6月,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校服被形象地称为中小学生的“第二层皮肤”。文件中出现了两个关键词:学生装和校服。顾名思义,学生装就是学生统一穿着的服装,起到教育养成、规范约束、监督保护的作用,体现中小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校服则是一校一服,体现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通常上面应印有校徽。由此可见,学生装和校服是两个概念,校服是学生装的一部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生装(校服)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产品,它具有多重属性。一是社会属性,它是学校、地区乃至国家形象的象征,是一张“流动”的名片。二是教育属性,这是学生装(校服)最重要的属性,它体现着平等、关爱,发挥着美育等作用,以浸润的方式提升学生素养,引导学生做到美由心生、礼形于外,是学校着装礼仪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标志属性,学生装(校服)是学生身份的象征,提醒学生要遵守纪律、规范言行、维护学校形象等,能够产生对自身的约束力。四是穿着属性,这是基本功能,学生装(校服)应做到安全、舒适、美观、得体。
2. 构成要素:归属、安全、舒适、美观、绿色
学生装(校服)是人文历史、教育形态、艺术审美、社会发展的缩影,其色彩与款式的演变既要体现时代特点又应遵循自身规律。对学校而言,校服是流动的校训,承载学校文化和治学理念;对学生而言,学生装(校服)是成长的标志,承载自信与荣耀的情感。一件“美”的学生装(校服)应包括五个因素:归属、安全、舒适、美观和绿色。
其一,归属。学生装(校服)提炼、运用和识别的视觉元素需融入文化特征,以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设计要素,彰显文化自信、办学定位和学生身份,能够使学生建立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的梦想与追求得到升华,友谊与情感不断融洽,让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相得益彰。
其二,安全。学生装(校服)应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要利用国内外纺织品安全技术标准,结合学生的生长发育特征,建立校服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面辅料遴选使用规则;借鉴服装加工工艺标准,完善工艺质量控制流程,让安全校服陪伴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2012年12月实施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反光校服》(GB/T28468-2012)国家标准中对功能性反光材料在校服上的运用提出了要求,旨在对学生户外的安全起到预警和保护作用。
其三,美观。服装的三要素是指色彩、面料和款式,三者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服饰文化和着装礼仪的认识,塑造健康向上、大方得体的学生风貌,让美与时尚、青春与活力、乐观与自信得以充分展示。
其四,舒适。学生的体型特征及运动规律是校服在制定规格尺寸、版型结构、制作工艺和面辅料选用标准等方面的依据,应完善放松量设计,提高校服的适体度,让年龄与性别、成长与发育、适体与运动相互协调。
其五,绿色。相关部门应研发1~2种由纤维组成的校服面料,建立回收再利用体系,实施绿色校服工程;通过细节设计延长校服的使用周期,倡导经济与耐用、环保与再生的理念。
二、当前中小学校服的现状与困惑
1. 校服之痛:校服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
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义务教育及民办的中小学、普通高中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合计约为2.04亿人;2018年校服供给规模达4.71亿件(套)。但当前校服就是运动服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老土丑”“面口袋”这样不雅的词语也被加诸校服,这说明校服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同步,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形成了强烈反差。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校服概念模糊:校服就是运动服?
学生装(校服)应分为常服(日常穿着的服装)、制服和礼服,目前学生穿着的运动服式校服(泛指概念)只是常服的一种,因此,运动服就是校服或校服就是运动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另外,功能性运动服装只能在学生上体育课时选用,这是由于其面料采用合成纤维(主要是聚酯纤维)制成,不符合《中小学生校服》国家标准中“校服直接接触皮肤的部分,其棉纤维含量标称值应不低于35%”的要求。
(2)校服面料使用堪忧:规模与定价影响校服品质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要求校服要有自身特色,普遍存在一校一服的情况,这就导致校服订购的数量较少,同时受校服价格偏低的影响,迫使校服企业采购市场上最普通近乎淘汰的面料产品或品质无法保障的小规模面料企业的产品。例如:通常使用的汗布或网眼布一公斤面料可以制作4件夏装T恤,按照中等规模的学校采购2000件T恤来计算,则每次需要使用500公斤面料,如果服装中再有其他配色,这样一来任何一家大型的面料或印染企业都不愿接受这样小而复杂的订单。尤其是随着各地方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地印染企业正面临停产整顿、改造升级等压力,因此,面料品质就很难得到保障。另外,学校和家长对校服(尤其是夏装)含棉量的要求存在误区,认为含棉量越高穿得就越舒服,事实上,中小学生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生性活泼好动,具有运动量较大、易出汗的特点,但是棉质面料容易吸湿但不容易排汗,出汗后会贴在身上,因此在有空调的教室中穿着特别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校服款式千篇一律:运动服“一统天下”
所谓的运动服作为校服“一统天下”已是不争的事实,网上有文章对北京的332套高中校服和天津27所中学校服的款式、色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其结果值得思考且耐人寻味。这些校服的款式基本上采用分割的处理方式,再进行色彩的组合。仔细观察这些款式的校服,它们基本没有体现本学校的人文历史、办学理念以及与时尚相衔接的要素。其实,在校服上印上校徽或学校名称只是一种简单的标识,校服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4)校服规格尺寸宽大:减少定制与订购麻烦
由于普遍缺乏对学生体型变化规律的认识、人体数据的采集整理,再加上校服多数采用小学一、四年级,或中学初一、高一年级的配置模式,同时为了降低调换率,这就导致企业在设置校服尺寸时往往会偏大。此外,由于校服品质不尽人意,学生不爱穿,但学校又要求必须穿,学生对穿校服都是抱着“凑合”的心态,家长又考虑孩子长得快,因此在订购校服时也会选择偏宽松的尺寸。
(5)校服制作工艺落后:绝大多数校服加工企业规模不大
服装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得到普遍运用,但是校服加工还处在很低端的产业领域,采用的工艺仍是老旧技术。例如:各服装品牌经常采用的制作腰头工艺需要专用设备,相比普通的工艺技术,品质上相差很大。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绝大多数校服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或很小,像北京各区推荐的校服资质企业只有40多家,能生产高品质校服且售后服务好的企业凤毛麟角。
2. 校服之困:关于中小学校服现状的几个追问
目前,校服形成的尴尬局面是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的,但是,由于社会各界对校服现状的不满,也产生了许多“负能量”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鸵鸟政策”的泛滥。要改变现状,我们首先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校服要不要管理?
对于校服管理,一些主管部门持有不同意见,甚至提出现代社会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因此不需要穿校服,不能增加学生家庭的负担。事实上,古语“衣食住行”中的“衣”放在第一位是有其寓意的,即强调人的仪表,穿着得体,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我行为的约束,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近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上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是着装礼仪教育已经在几代人中缺失的情况下,校服承载的美育、“服育”的功能和作用已不言而喻。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校服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手段。
(2)校服要不要重视?
校服是一所学校形象的代言,出了校门,它就是一道流动的风景,是学校的一面旗帜。一组好的校服应成为学校的经典符号,与学校的文化、理念、发展相契合,经由历史的积淀而得以传承。而现在的多数情况是校长把校服工作交给主管校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家委会等负责,有时还出现校领导班子调整就更换校服款式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教师把个人对服装的喜好融入校服的款式设计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色彩搭配或样式。
当然,在全国中小学学生装(校服)研究中心为一些学校提供服务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北京化工大学附属学校的校长多次亲自率领相关教师对学校的办学定位、校服的设计思想进行充分交流,并让设计师到学校进行现场考察、调研,对校服的色彩、面料选用、规格尺寸、款式方案等逐一进行沟通,再将样衣交由教师、学生和家长评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说,校服工作应该是学校的“一把手”工程。
(3)校服要不要市场化?
市场是检验商品优劣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现今校服行业中存在品牌意识滞后、设计队伍匮乏、已有设计凌乱、设计管理脱节等多种问题,校服市场化只会导致其更加恶性发展。尽管校服是千亿级的市场,但是知名校服品牌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校服企业全部人员不足百人,几十人的企业比比皆是,校服行业已到“洗牌”的阶段。当前社会对校服的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服行业面临的窘境。首先,T台上的风光全被品牌企业的设计师占据,而校服设计师只能默默无聞、无名无利,用一句“舅舅不疼、姥姥不爱”来形容校服设计队伍最恰当不过。其次,校服设计不成体系已是行业的一大特点,学校需要什么,合作企业就照方抓药,这种畸形的需求特点,把本应亮丽呈现的校园风景变成了如今的局面。最后,设计管理是一门科学,提高校服设计开发的效率,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同。
在近两年的上海校服展上,我们发现一些知名服装品牌企业开始涉足校服产业的现象,虽然采用加盟的形式,但依托企业自身成熟的供应链,将逐步扭转并变革校服行业原有的禁锢模式。当然,校服最终还得走向市场化,像英、美、日、韩等校服发展成熟的国家一样,学生只要到实体店购买即可,只不过我们的时机未到,正处于努力阶段。
三、中小学校服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兼顾共同记忆与个性特色
如何突破公立中小学校一统天下的“运动式”校服,和国际学校及私立学校的英伦式、日韩式校服局面?笔者认为,校服反映了一种社会聚焦的现象,校服未来的发展趋势需要从不同层面进行考量:从国家层面,应考虑如何让学生享受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果;从地区和城市层面,则需要综合考虑经济与社会发展、历史与人文脉络等;从学校层面,要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从家长层面,要注重安全、舒适、价格等要素;从学生层面,则要关注色彩、面料、款式等。
1. 文化传承,体现设计创新
图1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林徽因在1916年身着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校服与表姐妹们的合影,其中的服饰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这张照片在百年校服发展史上得以作为经典存留。而现今的校服却与中华几千年璀璨的服饰文化相距甚远,与我们培养有担当的青少年寄予的期望也不相符。因此,校服的设计创新应以“传统为源、设计为核、科技为翼”,做好传承与弘扬,真正引领校服发展进程,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价值观,展现中国学生的时代风貌。
2. 区域统一,彰显学校特色
盲目追求一校一服勢必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校服被诟病的症结也正在于此。事实上,校服从属于学生装,了解二者的区别就可以突破“困局”。例如:广东省深圳市在2002年成为第一个统一学生装的城市,2013年,其学生装被收入英国第二大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永久收藏;深圳学生装在设计理念上蕴含了深圳符号,已成为深圳人共同拥有的集体回忆和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深圳学生装统一模式切实可行,能解决学生装面临的面料和生产数量等棘手矛盾,保证合理的性价比,稳定学生装的品质。因此,学生装基础常服(夏装、春秋装、冬装)的统一是一种发展趋势,不仅能将学生装打造成为一个地区或城市亮丽的流动风景,也可以使学生装遇到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当然,对于一些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则可以在诸如国内外交流、演出等正式场合,依据学校定位和特色在制服或礼服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展示校服的社会意义。
四、中小学校服的设计建议:以北京为例
在设计、定制学生装(校服)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关键点?
首先应明确学生装(校服)的定位。以北京为例,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其学生装(校服)应体现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承载北京中小学厚重的校园文化、展现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应梳理北京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内涵,凝练色彩体系;采集学生人体体型数据,建立学生人体数据库,归纳服装号型规格;突破固有思维,创新并筛选新型服装材料,构建学生装(校服)面料体系;综合人体工学研究成果,凸显服装结构设计,建立原型纸样库;敬畏传统,融合时尚元素,建设系列学生装(校服)款式体系,做到示范和引领。在具体的学生装(校服)设计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个统一”。
1. 统一色彩,让校服美起来
色彩是服装三要素之一,2017年,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北京市中小学校服研发中心着手校服色彩的研究,形成了以宫墙红、靛青、汉白和瓦灰等构成的北京中小学学生装(校服)色彩体系。依据上述色彩体系,各中小学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逐步改变现有校服色彩杂乱的现象,将色彩作为传承因子,让学生装(校服)美起来,让北京的流动名片“亮”起来。
2. 统一面料,让校服更安全、舒适
2015年颁布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注重校服面料、功能、式样的研发。只有统一校服面料,才能有效管控质量、规范价格。2018年,北京市中小学校服研发中心遴选出48种适合学生穿着的面料,把一些具有吸湿排汗、触觉柔和、视觉高雅等特点的面料和部分功能性面料(防紫外、抗菌、易洗快干等)都整理出来,建立了用于推荐使用的北京市中小学校服面料体系。采取统一招标、集中采购的方式,对学生装(校服)面料进行统一管理,让安全、舒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装(校服)的整体形象和品质,使其成为展示北京文化特点和中小学生精神风貌的窗口。
3. 统一着装,让校服走向“修身明德”
《意见》指出: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大校服发展保障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由地方政府向中小学生无偿配发校服。由政府向中小学生无偿配发校服是彻底解决校服质量和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这些年,北京市顺义区财政每年支出2000万元左右用于全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装(夏装和春秋装)采购,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认同,只是依旧采用一校一款的模式,效果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如果在全市或分区域实施学生装基础常服(夏装、春秋装、冬装)的统一,并由财政支付,那么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北京市还应出台《北京市中小学学生装(校服)统一着装规范》和《北京市中小学学生装(校服)制作工艺规范》。当然,对于确实需要凸显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校服(制服或礼服),则可由学校酌情处理。
中小学生需要有一系列安全、美观、雅致的学生装,伴随最美好的童年和青春岁月。我们期待,中国的学生装能真正实现中国人“以衣载道、修身明德”的理想,让所有中国人都拥有一个既“美”且“好”的学生时代,让这段“美”且“好”的时光永远温暖照亮每个人的生命旅程。
(编辑?谢?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