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传统染织艺术之旅—以东京、冲绳两地为例

2016-02-05刘元风

艺术设计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江户琉球芭蕉

崔 岩 刘元风 郑 嵘

日本传统染织艺术之旅—以东京、冲绳两地为例

崔 岩 刘元风 郑 嵘

通过对多家日本艺术类院校、博物馆、个人工房及行业协会的调研和走访,分析在东京和冲绳两地起源、发展并保留至今的,以友禅染、江户小纹、红型、首里织、读谷山花织、芭蕉布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染织艺术。对比不同工艺的制作流程、形式特点、艺术风格与历史源流,阐述了日本与中国、东南亚各国传统染织艺术的密切交流。研究认为,对日本传统染织艺术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对于思考和定位现代社会中传统染织艺术的角色有着现实意义。

日本;传统染织艺术;友禅染;江户小纹;红型

引言

日本的传统染织艺术久负盛名,工艺精美,兼顾继承保护和应用设计两个维度的发展。为了研究日本传统染织艺术的制作流程、形式特点、艺术风格与历史源流,作者专程对东京和冲绳两地进行调研,共走访二十余个法人单位或组织,其中包括日本艺术类知名院校,如东京艺术大学、多摩美术大学、文化学园、冲绳县立艺术大学;各大博物馆及文化中心,如东京国立博物馆、上野之森美术馆、日本民艺馆、那霸市传统工艺馆、那霸市历史博物馆、冲绳县立博物馆·美术馆、冲绳县工艺振兴中心;从事染织艺术的家族或个人工房,如柿生草木工房(山崎家族)、友禅染工房(上原利丸教授)、小宫染色工场(小宫家族)、城间红型工房(城间家族);以及继承和推广传统染织艺术行业协会及组织,如冲绳那霸传统植物事业协同组合首里织工艺馆、大宜味村立喜如嘉芭蕉布会馆、读谷山花织事业协同组织读谷山花织会馆等地。

通过实地调研,作者重点考察了起源和流行于东京和冲绳两地、保存至今并具有典型特点的友禅染(本友禅①)、江户小纹、红型、首里织、读谷山花织、芭蕉布等六种日本传统染织工艺,阐明日本与中国、东南亚各国染织艺术的交流融合,并反思传统染织工艺在现代社会的角色定位和传承方式。下面将按照工艺类型的划分一一介绍。

一、友禅染

友禅染是指产生于江户时代前期到中期的染色技法。友禅的名称,来自于此技法的创建者京都的宫崎友禅斋。1683年,日本的江户幕府发布奢侈禁止令,禁止制作、使用极其奢华和耗工费时的织金织物与细密的鹿子绞。贞享四年(1687),京都的扇绘师宫崎友禅斋发明了利用防染糊的手描染色技法,以代替被禁止的工艺技法。友禅染最初指友禅纹样的染物,后逐步转变为特指以纸筒绘制线糊为中心的糊防染以及通过毛刷染色和插色并用的染色技法。新颖的友禅染问世之后得到人们的喜爱,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又加以金银箔、刺绣做装饰,色彩多样艳丽、风格华美,代表了京都的贵族文化,即后来意义上的京友禅。

与京友禅相对的加贺友禅,是在石川县金泽市为中心的加贺地区发展起来的友禅染。加贺友禅起源于500多年前,使用梅涩的加贺独特的梅染技法,宽永年间(1661~1673),因金泽藩的奖励,施以纹样的染色技术发展起来,出现了被称为“加贺御国染”的纹样染技术。技法与京友禅大致相同,色彩浓密柔美,纹样写实,大多表现花草叶茎、流水波纹等自然景观。

除了上述的京友禅和加贺友禅之外,还有以综合技法著称的东京(江户)友禅。这种友禅染代表着江户时期的武家文化,风格朴素,色彩简练,通常只用1~3种颜色进行图案表现(图1)。

友禅染的制作工序和材料工具主要包括:

(1)图案设计。按照和服的裁片尺寸设计绘制底稿。

(2)将图案拷贝过稿至丝绸面料上。使用提取自紫露草的青花液进行描绘,这种染液拥有特殊属性,见水可自动溶解消失,是一种自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就开始使用的传统材料。

(3)调制防染糊。主要成分为糯米粉、米糠、盐,用水和好,上锅蒸7~8小时后搅拌,加消石灰调节糊的粘性至适度,为了使用时容易分辨,有时会在糊中加入活性炭或锌粉,令防染糊呈灰色。

(4)以防染糊勾勒图案边缘。将防染糊盛装到锥形纸筒中进行描绘,纸筒是以和纸刷柿涩制作而成,配以金属尖端,可以控制线条的粗细变化。

(5)着色。用毛笔或刷子在防染糊框出的块面中填充颜色,传统上使用植物染料,现在已几乎全部使用化学染料代替。

(6)固色。为使化学染料固着在纤维上,将通过40~50分钟蒸汽进行固色。

(7)覆糊。将已填色的部分刷上防染糊,在防染糊湿润时撒上细木屑,目的是为了吸水和防止防染糊粘连。

(8)刷地色。待防染糊完全干燥后,用毛刷涂刷地色。

(9)固色。再次以蒸汽进行固色。

(10)水洗。最后将防染糊清洗干净,完成作品。

友禅染大概包括以上十个基本步骤,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有时为了艺术的表现,还有其它多样化的技术和手法,例如,将制作好的防染糊晾干后碾压成碎粒,再洒到面料上进行防染,染色后会出现斑驳的效果。此外,明治中期,在化学染料普及后,发展出将豆汁混入染料中直接绘制的无线友禅,还有使用型纸技法的型友禅等。因此,友禅染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在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例如在图案和色彩方面进行再设计,或者制作成服饰用品应用于现代生活(图2),但是总体上一直遵循着精致典雅的风格传统。

图1:友禅染和服,中泽英高,作者拍摄于日本东京千叶县。

图2:友禅染领带,上原利丸,作者拍摄于日本东京上原利丸工作室。

图3:伊势型纸,作者拍摄于日本东京小宫染色工场。

二、江户小纹

江户小纹属于型染的一种。一般使用伊势型纸,即在三重县铃鹿市白子町、寺家町出产的染色用型纸(图3)。这种工艺的特点在于通过型纸制作连续性、个性化的图案。根据型染纹样的大小和染色方法、使用功能的不同,型染可分为小纹、中形、红型等。其中,江户小纹以精致的点描表现为特征,纹样细密(在边长1寸的方形内布列约900个孔点),色调素雅,由地色和纹样色组成,典型图案有“鲛小纹”、“行仪小纹”、“通小纹”等。

江户小纹的起源可上朔到室町时代(公元1338~1573年)。室町时代后期,人们开始把刻印在武士盔甲和皮革剑鞘上的家徽花纹印到衣服上。虽然那时还没有形成工艺的流派,但使用家徽纹样的图案为“江户小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前所述,日本的江户幕府曾发布奢侈禁止令,禁令不仅规定了服饰不能奢华,连布料和颜色也必需由幕府指定,贵族更不能穿着有颜色和花样的和服。因此,工匠们探索着如何在朴素中体现高贵和精致的工艺技术,以符合当时现实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历史环境和需求中,江户小纹应运而生,它的最大特征就在于远看朴素清雅,近看却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细花纹。

江户小纹的制作工序和材料工具主要包括:

(1)图案设计。按照和服的裁片尺寸设计绘制底稿。

(2)型纸刻制。江户小纹所使用的伊势型纸为多层和纸涂刷柿涩制作而成,每张尺寸约30*40厘米。刻制时,将7~8张型纸重叠在一起进行操作,工具为各种形状和型号的刻刀或铳子。

(3)制作板糊。用糯米和水,捏成小圆片,水煮后研磨成较稀的糊。

(4)刮板糊。江户小纹制作的都是宽约30厘米、长约12米的和服面料,因此,工房内的操作台与木板的长和宽都是按照面料的幅宽和长度决定的。在这样的木板上刮板糊,干燥后再刮,重复约6~7遍。

(5)铺地。即将面料贴于木板上,用喷壶向木板喷水,令其湿润而有粘性,将面料平展铺在木板上,边缘用透明胶带固定。

(6)制作色糊。色糊的主要成分为糯米粉、米糠、盐以及合成染料,用水和好,上锅蒸7~8小时后搅拌,加消石灰调节糊的粘性至适度。

(7)刮色糊。将型纸放在已经铺好的面料上刮色糊,色糊会透过型纸上的孔洞,漏在面料上形成图案。

(8)接版。在刮一遍色糊后,将型纸掀起,按照型纸上的标记进行平移接版,继续刮色糊和接版,直至全部面料完成。

(9)固色。将刮好色糊并完全干燥的面料折叠放在架子上,放入蒸箱蒸约1个小时,进行固色。

(10)水洗。清洗干净,完成作品。

江户小纹的色彩较单一,但是图案非常细密,这样一来,对型纸的加工刻制要求很高,此外,对于刮色糊时的接版技术也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在观看一匹完成的江户小纹织物时,用肉眼几乎看不到接版的痕迹,这是由两个原因决定的:首先,在型纸刻制时,边缘留出接版用的记号(每侧约3个),保证接版后图案两侧完全对应一致;第二,刮色糊和接版时,要利用型纸图案边缘留出的记号,进行完全的对应,保证型纸的每一次平移都与面料保持平行,如果倾斜或移动,都会导致图案出现移位的不规则现象。此外,还有一些面料正反两面的图案是一样的,这就需要在面料两面都要进行接版和刮糊的工序,而且必须对应一致,这样使得制作难度就更高。

(b)The author,who graduated from the same university I did,gave a wonderful presentation.

除了用一张型纸进行连续的刮糊和接版之外,江户小纹的绝妙还在于利用套版技术进行图案造型和色彩的变化。例如这幅牡丹花图案的面料(图4),仔细观察能够看到图案由浓淡不同的紫色点子构成,对于这种色彩的渐变效果,需要用7张型纸套版的工艺才能够达到。

图4:江户小纹,小宫康正,作者拍摄于日本东京小宫染色工场。

图5:江户小纹,小宫康正,作者拍摄于日本东京小宫染色工场。

图6:红型,作者拍摄于日本冲绳县里艺术大学。

另外有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是一幅卐字纹地、贝壳形开光、自然景观图案的蓝染面料(图5)。这幅作品由两张型纸套染而成,最难的是景观图案中的细小线条和点子,形成这样的效果必须将两张型纸的位置精准对应,刮防染糊后再进行染色才能成功,而且必须保证型纸的每一次移位和刮糊都一模一样。

江户小纹的工艺原理与现存于我国浙江、江苏、湖南、山东等地的蓝印花布工艺相似,但是对比研究后,可以发现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第一,江户小纹使用的型纸是用和纸涂刷柿涩制成,蓝印花布使用的型纸是用牛皮纸涂刷桐油制作的,这两种型纸的现代代替品均为塑料纸板,但是前者的制作工序更加繁复,又加以烟熏程序,所以比后者在进行刮糊和浸泡时更易达到不变形的效果。第二,型纸的刻制工具方面,前者是细小的金属刻刀或铳子,可以刻出直线、圆点、三角形等不一的形状,最小的圆点直径可达0.5毫米;后者的刻制工具主要为铳子,最小的圆点直径约为1毫米。第三,江户小纹工艺中不仅使用防染糊,有时也使用色糊(化学染料产生并普及之后),中国的蓝印花布现在仍然主要使用防染糊。第四,江户小纹使用的防染糊成分主要为糯米粉,蓝印花布的防染糊主要为豆粉和石灰。以上这些工艺技术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二者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同时,两个国家同源而不同流的文化和历史也对相似的工艺技术产生了深刻影响,最终形成现在呈现的工艺面貌:日本的江户小纹精细典雅,而中国的蓝印花布拙朴自然。

图7:黄色地凤凰瑞云霞文样红型纹纱衣裳,18~19世纪,藏于冲绳那霸历史博物馆。

图8:首里织(纬浮花织) ,作者拍摄于日本冲绳那霸传统织物事业协同组织(首里织工艺馆)。

三、红型

介于中国台湾岛与日本九州岛之间的琉球岛屿是历史上著名的琉球王国(公元1429~1879年)所在地,当地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染织品是鲜艳多彩的琉球红型(图6)。琉球红型的“红”不是专指红色,而是多彩之意,大体分为赤、青、黄、紫、绿五个色系,使用的色料主要是矿物(或动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这与琉球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因为岛上广泛种植琉球蓝(中国称马蓝或山蓝)、福木、郁金、栀子、车轮梅、桑树、芭蕉等各种植物,它们不仅起着美化环境和防风、遮阳作用,还作为重要的染色材料。不过由于岛屿日光强烈,易造成植物染料褪色,所以矿物(或动物)颜料是琉球红型色料的主体。

红型的材料工具和制作工序主要包括:

(1)图案设计。按照和服的裁片尺寸设计绘制底稿。

(2)型纸刻制。琉球红型用的是芭蕉漆涂刷数遍干燥后的型纸,镂刻大部分图案后还要在刻好的型纸上放置一层丝质薄纱,通过用毛刷把生漆刷在纱上,使纱与型纸紧密黏合在一起,待漆半干时,刻除纹样间的连接部分。比较有趣的是,在刻制型纸时会在下面垫一块油豆腐(约10cm×10cm,经冷冻处理),以保护刻刀的刀刃锋利,刻划顺畅,这与我国浙江乐清细纹刻纸所用油盘的作用相似。

(4)刮板糊。将面料粘贴在长条形木板上。长板宽度约50㎝,长度约600㎝,厚度3㎝,一端渐窄呈楔形,便于面料折回粘贴木板另一面。长板上事先刮涂板糊,用于粘贴面料。

(5)调制防染糊。防染糊的材料包括糯米粉、米糠、食盐和消石灰。糯米粉具有较强的防染性能,米糠用于调节黏性和增厚糊层,食盐作为吸湿剂使用,消石灰使防染糊带有活性,也起到防腐剂作用。

(6)刮糊。使用前用喷雾器或毛刷将长板上的干糊湿润,利用糊的湿气将面料平整粘贴于板面上。用刮板在型纸上均匀刮防染糊,使糊料通过型纸的镂空花纹粘附于面料表层。刮完一版后从上端提起型纸并移至接下来的连续部分,如此自左至右依次刮防染糊。

(7)刷大豆汁。传统制作豆汁方法是先用陶质研钵把膨胀的大豆研磨粉碎,再加适量水进行稀释,然后用滤布过滤。刷大豆汁的方法是用毛刷蘸豆汁自右至左在刮糊并晾干的面料上均匀刷涂,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便于均匀染色,二是防止染色时染液渗开。

(8)插色。将各类色彩分别擦涂插入防染糊之间的空隙布地(花纹部分),称为插色。使用的颜料包括朱砂、胡粉、石黄、黑等矿物色,以及胭脂等动物色,还有蓝、黄等植物色。

(9)水洗。完成插色并充分干燥后,将整个面料浸泡在水中洗去防染糊。

(10)晾干。把水洗干净的面料用张木撑开,置于空旷通风处将其充分晾干。

(11)覆糊。有地色的红型需要在完成插色后,把彩色纹样和留白部分用防染糊覆盖,这个过程称为覆糊。如果是白地红型,则不需要覆糊工序,插色后水洗晾干即制作完成。

(12)染地色。遮盖的糊料干透后,先用毛刷蘸稀释的大豆汁均匀刷涂,再用毛刷蘸植物染料或矿物颜料加豆汁的液体刷染。在盖糊过程中,需要趁糊未干时撒上细碎的锯末木粉,以免在染缸中浸染时防染糊遇水迅速溶化而相互粘连。

(13)完成。染完地色并干燥后,将整个面料放入水中浸泡约30分钟,待糊料松软后水洗去糊,最终完成制作。

琉球红型在受到中国传统印染工艺,特别是漏花版防染技术影响的同时,还融入了印度、爪哇等地印花布和京都友禅染的装饰风格与制作技法,逐步形成了代表琉球地域文化特征的染色艺术。从红型图案的题材内容看,既反映出中国、东南亚诸国的影响,又有来自日本本土的大和文化印记。比如其中有来自印度系、泰系及爪哇印花布四方连续式的自然花鸟纹样,也有来自中国的龙、凤凰、唐狮子、唐草、牡丹、松竹梅等祥瑞纹样(图7)。同时,还有取材于当时日本京都友禅染等衣裳纹样的,诸如红叶、雪轮、垂枝樱花、芦雁等。这些源自不同地域的纹样,逐渐被琉球本土同化,与其风物浑然一体,形成了琉球红型特有的装饰风格和艺术特征。因此,琉球红型是中国、印度、东南亚诸国、日本本土等不同文化交汇于琉球王国的产物。

四、首里织

冲绳地区的染织工艺类别非常丰富,除了久负盛名的红型之外,还有许多富有当地特色的以织造为主的工艺品种,例如保存和流行于现在的冲绳那霸地区的首里织,就是以琉球王国首都首里城命名的特色染织品。

琉球王国时期,伴随着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交流与贸易,当地输入了外来的织造技术。经过约五百年的传承和积累,结合琉球当地的编织传统,逐渐造就了体现冲绳风土人情的特色染织品。在繁荣的首里城,王府的贵族和士族喜爱穿着格调高雅、花纹细腻的多色纺织品,原料多用丝、棉、麻和芭蕉,染料用琉球蓝、福木、涩木等植物染料,现在多用化学染料代替。昭和58年(1983年),通产省传统产业法将在首里流传的各种纹织纺织品统一规定称为“首里织”。其中,包括:

(1)首里花仓织。这是冲绳当地规格最高的织物品种,主要以丝为原料,织成后做成夏衣供王妃或公主使用。

(2)首里花织。包括经浮花织、纬浮花织(图8)、两面浮花织、手花四种织造类型。古代时主要作为士族及士族以上人士的服装用料。

(3)首里道屯织。是一种可以两面使用的平纹织物,通过改变丝线的密度形成花纹。在琉球王国时期,道屯织主要用于男性官服。

(4)首里絣。“絣”指的是扎经或者扎纬织物,即伊卡特(IKAT)。它是通过将经线或纬线通过计算扎染的处理,再进行织造并形成边缘朦胧的花纹。首里絣分为手缟(格子花纹)、绫中(经线方向为规则条纹,中间穿插碎花)和诸取切(经纬两个方向均扎染显花)三种类型。

(5)首里棉细腰带。是一种具有变化的、两面有浮花的平纹织物,作为腰带使用。

五、读谷山花织

读谷山花织是保存和流行于冲绳读谷村附近的一种特色织物,同首里织一样,也是由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的“传统的工艺品”品牌。一般认为,琉球的读谷山花织、絣、浮织的技法来自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这些技法在读谷村得到继承和发展,作为琉球王府的御用布料而传承至今。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染织技艺也逐渐被淡忘。读谷山花织在明治以后,伴随着纺织工业的近代化一时中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关于织造的记录已经几乎全部消失。拥有600年历史的读谷山花织,面临着技艺灭绝的危险。直到1964年,读谷村的爱好者们恢复了中断90年之久的织造工艺,并成立了读谷山花织事业协同组合,来保存、继承、传播读谷山织造文化。

读谷山花织是平纹织物的一种,原料有丝和棉,常用的染料包括福木、车轮梅、琉球蓝等植物染料。利用经浮花织、纬浮花织、手花织等不同的工艺技法,形成钱花、扇花、风车花等三十余种几何图案,表达祈求和祝福的美好意愿(图9)。

图9:读谷山花织,作者拍摄于日本冲绳读谷山花织事业协同组织(读谷山花织会馆)。

六、芭蕉布

芭蕉布是富有冲绳本地特色的纤维织物,因取材天然、凉爽透气而闻名。在琉球王国时代,芭蕉布是向中国和日本朝贡的上佳贡品,同时因为芭蕉布凉爽的质地,也是身处炎热地带的冲绳当地百姓的夏季和服原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喜如嘉的平凉敏子等有识之士推动,从种植线芭蕉开始,一步一步的在当地恢复了芭蕉布的织造。

顾名思义,芭蕉布取材于芭蕉。芭蕉分为三个主要品种:食芭蕉、花芭蕉和线芭蕉,线芭蕉没有前两者的食用和欣赏功能,但它细长坚韧的纤维却可以为人利用。每一株可以采取纤维的线芭蕉大概需要3年才能长成,而织造一匹芭蕉布所需的线芭蕉数量大约为200棵,足见纤维采取的不易。制作芭蕉布的工艺流程大约包括原株剥皮、纤维前处理、水洗、分剥、干燥、绕卷、绩线、绕纬、捻线、整经、精炼、絣的准备、扎经(纬)、染色、整线、穿综、织造、后处理等近二十余个步骤,最后完成的是带有伊卡特图案的轻薄的芭蕉布。芭蕉布的图案有三十余种,都是由扎经或扎纬的方法产生的几何纹样。现在每当喜如嘉举行重大节庆活动时,妇女们还会穿上用芭蕉布制作的和服,可见这种面料的受欢迎程度。

结语

日本东京和冲绳两地传统染织的艺术风格和制作重点各不相同,通过研究和比较可以看出每种工艺的特色。从产生地区来看,友禅染源自江户时期的京都,江户小纹也是源自于贵族文化流行的地域,相对来说,具有比较稳定的发展空间和风格倾向。而红型、首里织、读谷山花织和芭蕉布均是产生自冲绳的染织工艺,带有当地热带气候和多元文化的属性与标志。

从表现技法方面来看,友禅染属于绘染,主要运用绘画的手法进行图案的表现,而江户小纹和红型都是结合型纸进行染色的型染工艺,虽然前者更重视型纸的刻制以及与图案的关系,而后者是在型染后再施以绘色,但是总体来说这三者均属于防染工艺的范畴。首里织、读谷山花织和芭蕉布均是在冲绳当地发展和传承的平纹织造工艺,前二者多以几何花纹和鲜艳的色彩取胜,而芭蕉布取材于天然芭蕉茎部纤维,工艺和面料突出的是纤维本身的朴素。其中,首里织和芭蕉布都采用了伊卡特的工艺技法,也可以看出与东南亚伊卡特工艺的交融。

从历史和用途来看,友禅染和江户小纹都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贵族们所青睐的染织工艺,红型、首里织和读谷山花织是琉球王朝王府及贵族专属的染织品,这些贵族化的手工艺,是自上而下进行传播和继承的。而芭蕉布由于其特别的属性,非常适合炎热气候的需要,是社会上层和百姓都可以使用的夏季面料,同时也作为琉球王朝的贡品出口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具有较为广泛的用途和受众。

通过此次日本传统染织艺术之旅,不但可以了解这六种染织艺术的材料、图案、制作方法,以及历史、阶层和地区文化对工艺特色与面貌的影响,还可以看到这些传统染织艺术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困境。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传统染织工艺也曾面临消失或灭绝的困境。为了振兴地域性民众生活中运用传统技艺制造的传统工艺品,日本政府于昭和49年(1974年)5月25日颁布了《关于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明确规定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的基本方向;确保从业者及传承人育成措施;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定位及创新方向;新产品的开发制造以及确保经费支持细则等相关事项。时至今日,《关于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已经过十多次修订趋于完善,对振兴日本地方传统工艺品产业和规范行业行为起着积极作用。

此外,日本对传统工艺从业者的保护和尊崇,极大激励了创新积极性,促进了传统工艺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日本的艺术专业院校在保护传承传统艺术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借鉴这些有益的经验和措施对于思考传统染织艺术的传承、推广、开发和创新之道,以及定位传统染织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为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本文所述友禅染均属本友禅,不包括型友禅。

1、吉岡幸雄:《琉球红型》,京都:京都书院,1980年。

2、澤地久枝:《琉球布紀行》,东京:株式会社新潮社,2000年。

3、與那嶺一子:《沖縄染織王国へ》,东京:株式会社新潮社,2009年。

4、《民艺·特集·沖縄の工芸·織物編》,2016年7月号。

5、伊藤佐智子:《日本の染と織》,东京:パイ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2011。

6、《喜如嘉の芭蕉布エイサー衣》,沖縄:喜如嘉の芭蕉布保存会,2009。

7、《民艺·特集·紅型》,2011年8月号。

8、《那覇歴史博物館企画展<王国の染織>》,沖縄:那覇市市民文化部文化財課(歴史博物館),2016。

9、杨建军:《琉球红型与中国印花布的关系探究》,《丝绸》,2014年第9期,第40-49页。

崔 岩 北京服装学院 博士生

刘元风 北京服装学院 院长 教授

郑 嵘 北京服装学院 教授 博士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Textile Art Journey—A Case Study of Tokyo and Okinawa

Cui Yan Liu Yuanfeng Zheng Rong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a number of Japanese art schools, museum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individual studio visits,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Japan traditional textile art which has been originated, developed and preserved in Tokyo and Okinawa regions. Like Yuzen, Edo komon, Bingata, Shuri Hana ori, Yuntanza Hana ori, Basho-fu and so on.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technology of production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s of artistic style and historical origin,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Japa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n traditional weaving art. Research consider to review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textile art,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inking and positioning its role in modern society.

Japan; Traditional Textile Art; Yuzen; Edo komon; Bingata

J523

A

1674-7518(2016)04-0021-06

猜你喜欢

江户琉球芭蕉
雨打芭蕉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建材与城市规划的时代烙印——论日本江户火灾的得与失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地图所见江户日本的国境
等闲托谁题芭蕉
悲愤琉球
把相思卷在芭蕉里
芭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