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2016-02-05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价值

魏 巍

作者单位:150088 哈尔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魏 巍

作者单位:150088 哈尔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摘要】目的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于2013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9例,以上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治疗资料。结果 患者血管狭窄部位的直径和形态均已恢复正常,残余狭窄率在10%以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患者术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满意。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介入;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价值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脑组织坏死的总称,主要是由于脑的脑供血不足、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等原因所导致的,可以将其分为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完全性卒中(CS)、进展性卒中(SIE)4种类型[1]。本院将血管内支架介入应用于2013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2月~2015年12月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并且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9例,以上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脑动脉血管彩超以及颅脑MRI等确定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在4次/3个月以上,并且临床无症状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在70%以上,有症状的脑动脉狭窄程度在1/2以上;以上患者均将存在心、肝等重要脏器障碍、造影剂过敏、手术禁忌证等患者排除。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是29例和20例;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56.23±4.76)岁;既往史:糖尿病患者15例,高血压患者21例,血脂异常患者8例,冠心病患者4例,其他疾病患者4例。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49例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具体如下: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者保守治疗,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等治疗,对患者进行颅脑MRI复查待患者进行恢复期后接受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2]。术前3 d给予患者100~300 mg/d的阿司匹林,75 mg/d的氯吡格雷,均口服使用;术前6 h要求患者禁食禁水,术前0.5 h给予患者苯巴比妥0.1~0.2 g进行肌肉注射,常规置导尿管,并将患者的静脉滴注通道开通,对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要给予适当的降压药物并将血压水平保持在(110~130)/(70~80)mm Hg[3];治疗时给患者采取仰卧位,并常规消毒铺巾,麻醉方式为局部麻醉,本次研究中使用的仪器为飞利浦大型数字减影X光机,对患者采用改良的seldillger技术进行常规的穿刺股动脉、置鞘以及给予全身肝素化,根据全脑DSA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支架,在“责任”血管狭窄远端放置导引导管和EPD,然后将支架植入后回收EPD。术后对患者进行1~2 d的ICU监护,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呕吐、意识、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等进行密切观察,对患者的收缩压进行严格控制并使其保持在120 mm Hg内,给予患者尼莫地平进行静脉滴注,并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共治疗3 d;给予患者75 mg/d的波立维以及100 mg/d的阿司匹林口服,波立维使用3个月[4]。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49例患者均治疗成功,并且患者血管狭窄部位的直径和形态均已恢复正常,残余狭窄率在10%以下;没有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手术死亡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5/49),其中包括1例患者一过性心率减慢,2例患者存在恶心、头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其余2例患者在术后1 d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

2.2 NIHSS评分情况以及术后随访情况

49例患者术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88±1.75)分vs (6.13±2.9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工作,10例言语障碍以及肢体无力的患者均恢复,对患者进行血管彩超复查显示未出现血栓形成、再狭窄以及狭窄部位血流通畅等情况。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4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结果显示:患者血管狭窄部位的直径和形态均已恢复正常,残余狭窄率在10%以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患者术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满意,对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井玉芳,杨巍,曹海云,等. 神经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 462-463.

[2] 黄敬,何玮,张良兵,等. 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5): 54-56.

[3] 郭奕彤,谭志刚. 血管内支架材料特点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2): 2257-2264.

[4] 迪晓东. 药物治疗与血管内支架治疗对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D]. 宁夏:宁夏医科大学,2012.

[5] 刁云锋,杨细平,梁冰. 血管内支架成形材料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8): 1483-1486.

Analysis on Endovascular Stent Intervention Value in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WEI Wei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Nong Ken General Hospital,Harbin 15008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linical effect and thevalue of endovascular stent intervention treatment for ischemic stroke are to be studied and analyzed. Methods Review and analyze clinical treatment data selected from 49 patients of ischemic stroke who are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stent intervention treatment in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5. Results the diameter and shape of patients’ vascular narrow part are turned back to be normal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rest vascular narrow part accounts forless than 10% in total,besides,patients’complication incidence is reduced to 10.20% andpatients’ NIHSS assessment score after treatment is tested to be dramatically less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there is a differentia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such a differential has statistic value(P<0.05). Conclusion Endovascular stent intervention is of clinical efficiency in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and patients are quite satisfied with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Endovascular stent intervention,Ischemic stroke,Clin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16(2016)03-0017-02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6.03.011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价值
雌激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早期肠内营养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及结局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中风复元方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布地奈德联合华法林钠对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价值评析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检测的临床价值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阿司匹林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影响
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分析
血栓通注射液对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