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南阳三弦书

2016-02-05姜华建

魅力中国 2016年12期
关键词:鼓子三弦唱腔

姜华建

(南阳市群众艺术馆,河南 南阳 473000)

三弦书又名三弦铰子书,因其伴奏乐器为三弦和铰子(小铜钹)而得名。三弦书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豫西南南阳市境内的主要曲种,也是河南省的主要曲种之一,堪称曲艺艺术中的“活化石”。据老艺人溯师推源和传统书目资料记载,三弦书形成于明末清初,初为一人腿缚节子、怀抱三弦自弹自唱,后发展为除演唱者自击铰子(小铜钹)或八角鼓外,另有三弦或坠子伴奏,一至三人演唱。三弦书这种曲艺形式,流传于河南省的西南部、东部和北部广大地区。与“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南阳鼓儿哼”等的演变和形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由于它的曲目丰富、雅俗共赏,唱腔生动,且伴有身段表演,所以很受群众欢迎。清代中叶及末叶,几乎占据了当时曲坛的统治地位。随着三弦书艺人的流动演出,这种曲艺形式渐渐流传到湖北、湖南、陕西、四川、安徽等省,甚至东北的沈阳、内蒙古亦留下了三弦书艺人的足迹。到了民国初年,三弦书逐渐衰落。这一方面由于军阀连年混战,三弦书的主要活动阵地广大农村和集镇经济日益凋敝;另一方面,是由于清末民初新兴起的河南坠子,其音乐、唱腔、形式较三弦书更为灵活、简便、易传,一部分三弦书艺人改学了河南坠子(现今的河南坠子老艺人中,还有当初是唱三弦书的),三弦书艺人愈来愈少。直到新中国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持植下,挖掘、抢救、培养新生力量,这一艺术形式才又获得了新生。

南阳是中国曲艺家协会1997年10月22日命名的“曲艺之乡”,历史悠久,曲种繁多,曲目丰富,群众喜爱,有“书山曲海”之誉。三弦书唱腔有起篇、钻子、翠梆、乐中趣、大过桥、慢板、二八板等,曲目长篇、短篇均有。据桐柏县三弦书老艺人安玉松、南阳县王国栋、方城县张明川、南阳县侯书凡、岳洪岑等人的溯师推源,在清代乾隆年间三弦书已很盛行,至少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最兴盛年代,是在清末光绪年间。当时,仅豫西南重镇南阳及其周围的南召、方城、社旗、唐河、桐柏诸县,就有三弦书艺人360余人。当时,每年都要举行“三皇会”(三弦书艺人尊奉原始社会的传说人物“三皇”为祖师,以“三弦”为天皇、地皇、人皇各制一根“弦”的神话传说为依据),进行赛书活动。赛书会的场所不固定,每年都有一位名艺人做东道主,飞柬传书,邀集四方书友,艺人们也自发地届时咸集。通过互相观摩切磋,交流演唱艺术,以书会友,并选出三弦书的书状元,还要十字披红,跨马游街,十分隆重。还由艺人们选出“巡千”,巡回各地,规范艺人演出纪律和艺德作风。

以南阳为中心的豫西南,三弦书分为东路、中路、西路三大流派。三派各有其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东路以淮河之源的桐柏县为中心,以高弦唱工为主,亦称越调或高调三弦书,行腔激越高亢,拖腔较长。著名艺人有张永西、张新四、吴克山、老黄先儿、大万先儿(万孝廉)、二万先儿、安玉松等。安玉松表演声情并茂,身段利索,尤擅长武段子,是这一派代表人物。中路以赊店以西的桥头镇为中心,平弦唱工为特点,著名艺人有刘永科、赵四差脚、王国栋、侯书凡等。西路是以方城县博望镇为中心,其特点是低弦唱工,著名艺人有刘文学、岳金屏、雷生堂、张士德、张明川、裴长义、裴长寿等,张士德唱工最好,是西路三弦书代表人物。

三弦书音乐唱腔的曲调,掺和了许多南阳地区的山歌、民歌,唱词中揉进了不少方言、土语,很有地方特色。它的唱腔朴实、清新、通俗生动,乡土气息浓重,格律灵活多变,速度有快有慢,发声抑扬顿挫。三弦书的各种不同曲调,有的适于表演细腻而风趣的民间生活故事,有的适于说唱金戈铁马的历史英雄人物,有的适于抒发深沉悲哀的激愤之情,有的适于平稳地叙述情节发展。它的唱腔,总的说来可分为铰子腔和鼓子腔两大类型。在铰子腔中,又有扬腔、大扬腔、小扬腔、三腔四送、文武扬腔、引腔、扎引腔、叹腔、哭叹腔、送铰子腔、小栽板、三字紧、五字韵、越垛、哭扫板、清江尾、汉流水、过路调、汉垛、二八板、流水板、飞板等;在鼓子腔中,则有送鼓子腔、鼓子顶腔、赞子句、鼓子垛、大过桥、花腔、十字头、乐中趣、翟梆、翠调等。有的刚健、火爆,听之如金鼓齐鸣,万马奔腾;有的幽雅、平静,似山中月夜,小溪潺潺;有的风趣、俏皮、活泼,令人捧腹大笑;有的凄切、深沉、哀惋,催人不禁泪下。许多曲调,皆能比较深刻地表达感情,刻画人物,烘托气氛,引人入胜。特别是其中的文武扬腔,具有独特的风味,艺人们称之为“二话”,或叫“应口”,即演唱到一定的“截口”时,伴奏者或插科、打诨,或以“嗯呀”“哎呀”来接腔,在对“二话”中,可以插叙故事或抖开“包袱底儿”。三弦书的唱腔,有时起得很高,拖得很长;有时一放即收,戛然而止。根据曲目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千变万化,随心所欲,得心应口,演员有极大的用武之地。演唱中,有时演员与伴奏者对面点头,交流感情,一个“嗯”,一个“哎”,或则显出神秘莫测,可意会不可言传,或则显出顿开茅塞、恍然大悟,传神会意,妙趣横生,使听众心情舒畅,笑声不绝,演出已毕,犹余音绕耳,显示了曲艺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弦书艺术之所以能在群众中有极远的影响,还因为三弦书艺人们在20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较完整的“唱表要诀”。即艺人演唱时,在唱腔、说白上要分清角色的生、旦、净、丑;人物身份的富、贵、贫、贱;人物感情的喜、怒、哀、乐;表演动作上的科、脱、闪、颤;唱法上的抑、扬、顿、挫;还要讲究上场部位的身、法、步、眼。这24个字“要诀”,成为三弦书艺人代代相传的秘诀,从师学艺,开蒙时即以此授之,并要求艺人终生身体力行,决不允许遗忘。

三弦书伴奏的主要乐器是三弦。据艺人们回忆,民国初年尚有一人自弹自唱的形式,艺人腿缚竹节,怀抱三弦,边弹边唱,随着演唱的节奏以腿击节,称为“腿板书”。后来,发展为专职的伴奏者,称为“弦子架儿”,艺人演唱时,左手持小铜铰子,右手以一根小竹筷敲击,中间改用八角鼓,以左右手指轮弹,最后,再用铰子敲击来结束全曲。

三弦书的唱词句式,有“七字句”(七字为一句),“十字头”(十个字为一句),“五字嵌”(五个字为一句),“三字紧”(三个字为一句);还有“十三巧”(十字句前边垫三字),“抢八字”(七字句前边加一字)和“连珠垛”(连续叠句等)。句式是作者和艺人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人物感情的发展来灵活运用的。唱词格式与演唱技巧相结合的好坏,常常表现出一个三弦书艺人艺术造诣的高低,很为艺人们所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裴长义、王国栋、侯书凡、张玉秀、马香申、李玉兰、雷恩久、曲凡芝、姬玉香、郭松峰、孙国凤等一批新老三弦书艺人在省内外唱红了一大批曲目,如《卖丫环》《女货郎》《刮胡子》《吃喜面》《智闯长江》《王铁嘴卖针》《抢辣椒》等,博得了观众好评。特别像马香申、张玉秀、高大华、姬玉香等一代女演员的出现,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三弦书声腔艺术和伴奏艺术的发展。

三弦书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成长过程中,吸收了莺歌柳、山歌、民歌、渔歌甚至相声艺术的呼应技巧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旧时祈雨、寿诞、喜庆仪式等均请三弦书艺人演唱,艺人被尊为先生,必坐首位。其曲目的文学价值、唱腔声乐的艺术价值,都是不能低估的。在中原诸多曲艺中,三弦书曲词文学性最强,久经锤炼,雅俗共赏,音乐独具特色,实为中华曲苑中一株奇葩。三弦书传统曲目数量很多,目前尚有书帽、段子300多个,中、长篇大书37部。但是,这些曲目几乎全是艺人师徒代代口传的口头文学。因此,抓紧时机抢救、整理,就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紧急任务。

猜你喜欢

鼓子三弦唱腔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品味三弦渡乡音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兰州鼓子传习所调研报告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兰州鼓子:一鼓一曲中的沧桑情怀
左手握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