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都琴书曲艺的涅槃与重生

2016-02-05郑文雅

北方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古都涅槃重生

郑文雅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0)



古都琴书曲艺的涅槃与重生

郑文雅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古都洛阳琴书最早产生于清朝嘉庆年间,到了光绪年间已经在洛阳地区十分流行,后来又与南阳鼓儿哼相结合,形成新的曲艺形式鼓碰弦,这是河洛大鼓的雏形。鼓碰弦一出现就迅速兴起,五、六年时间就基本上取代了洛阳琴书,但这并不意味着琴书的消亡,其实又注入了新血液,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河洛大鼓。洛阳琴书曲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迁,经历着消亡及涅槃重生,时至今日,古都琴书曲艺再次遇到了困境,需要采取措施给予保护传承。

【关键词】古都;琴书曲艺;涅槃;重生

一、古都洛阳的曲艺文化分析

洛阳曲艺最早能追溯到先秦及汉代。曲艺在唐代中叶之后逐渐形成一个独立艺术品种,到了清代中叶以后,洛阳流行曲种较多,但是独具地方特色河洛大鼓等在民国初年才开始形成,洛阳曲艺在新中国建立后取得了蓬勃发展,影响力较大的有河洛大鼓、洛阳三弦及锣鼓书等等。

(一)具有较强的宫廷及文人色彩

曲艺艺术虽然属于民间艺术范畴,但是古都洛阳的曲艺艺术中的唱词、曲调及题材等都有较强的宫廷及文人色彩,这是因为洛阳具有特殊的地域及历史文化背景。洛阳位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从古代开始就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皇宫贵族及文人雅士在此居住,宫廷、文人及平民百姓间就会有一些接触,并进行文化交流,长时间下来就会互相影响、同化,这种历史背景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1]。

(二)与河南曲艺具有相互建构的关系

根据1982年的调查得知:我国一共有341个曲种,而河南又是曲艺大省,具有较多的曲艺品种,例如洛阳琴书、河洛大鼓、河南鼓词等等,其中洛阳地区是河南省曲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在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南两项曲艺类项目:河南坠子与河洛大鼓,由此能够知道古都洛阳曲艺在河南曲艺中具有重要地位。古都洛阳琴书曲艺现在主要是指河洛大鼓,河洛大鼓以“洛阳琴书”为基础,融合南阳“哼儿鼓”及开封“河南坠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古都洛阳曲艺是河南曲艺共同作用与影响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古都洛阳与河南曲艺间具有相互建构的关系。

二、古都洛阳琴书曲艺的变迁过程分析

(一)洛阳琴书的源起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深受明末清初的危害,当时执政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颁布圣谕,河南由此兴起了讲圣谕、唱善书的活动。清朝中叶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得以恢复与发展,商贸活动比较兴隆,从皇宫贵族到八旗子弟都追求娱乐,因此清代戏曲及曲艺都是非常繁盛的,河南的曲艺也展现出新局面,从古代的说唱向现代曲艺转化。后来清王朝日渐没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河南天灾频繁,许多破产农民都加入了曲艺队伍,并且河南曲艺种类经过艺术积累现在已经发展成熟,河南曲艺表现出全面、普遍兴盛的势头。洛阳琴书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扬琴原本在波斯、伊拉克等地流行,大约在明朝时传入了我国,并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清代中叶之后,鼓词及道情等艺人使用这种乐器进行伴奏,洛阳琴书在古都洛阳红极一时[2]。但是到现在会演唱洛阳琴书的人已经基本上没有了,知道洛阳琴书存在过的人也非常少,洛阳琴书繁荣景象只能存在于过去历史记载中。

(二)洛阳琴书与鼓儿哼的融合

民国时期,战乱及自然灾害频繁,曲艺艺人不得不四处行艺,洛阳琴书艺人由此有了与南阳鼓儿哼艺人交流切磋的机会,洛阳琴书与鼓儿哼融合形成了鼓碰弦,这也是河洛大鼓的雏形。《洛阳市志》《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等文献对洛阳琴书及鼓儿哼都有相关记载,其中《偃师县曲艺志》记载较详细较有代表性,根据《偃师县曲艺志》记载:“对原来的琴书的改革,首先在伊洛河两岸兴起。琴书艺人段炎、胡南方等三人长期在一起学习琴书艺术,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民国初年当地遭受自然灾害,三人一同结伴到了南阳一带行艺,认识了一位当地唱单大鼓的艺人李狗,四人闲暇时交流各自的曲艺艺术,琴书吸收了单大鼓击乐、高昂、快节奏唱腔等,使得琴书原本的气氛有了新改变发展,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曲艺形式-鼓碰弦。”这是文献对这件事件的记载,相关人员进行田野调查后,却得出了不同的说法:洛阳地区的陆四辈老艺人告诉调查笔者:是南阳单大鼓艺人李狗来洛阳行艺才促进了洛阳琴书与单大鼓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曲艺形式。还有一种说法是:南阳大鼓书艺人来洛阳行艺,与洛阳琴书同场竞技,然后才促成了单大鼓与洛阳琴书的融合。虽然这几种说法各异,但是能从中总结出共同点,那就是:洛阳琴书艺人与南阳单大鼓艺人进行交流切磋后才逐渐形成了新的曲艺形式—鼓碰弦[3]。

(三)洛阳琴书发展成河洛大鼓

洛阳琴书虽然岁时间推移出现了较大变化,洛阳琴书与南阳大鼓融合后,五、六年时间就基本上取代了洛阳琴书,洛阳琴书表面上看似乎已经消亡,其实还存在着,因为从根源上分析,鼓碰弦还是在洛阳琴书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继承了洛阳琴书多个因素,由此我们可以说洛阳琴书经历了浴火,后来随着鼓碰弦繁荣得到了涅槃重生。河洛大鼓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正式命名,其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成长,河洛大鼓也深受当时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变革发展影响,之后其又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发展道路,经过历代艺人探索完善后,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但是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又慢慢地走向了衰败。

三、古都洛阳琴书曲艺的涅槃与重生——保护与传承

当今时期,洛阳琴书的发展已经扎根于河洛大鼓,两者唇齿相依、共荣共损。这种浓缩了河洛文化的曲艺形式已濒临灭亡:河洛大地仅余几十位大鼓艺人,最小的也已经60多岁;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多元化的音乐传播、不同文化需求的增加,琴书大鼓鲜有传人……老艺人们承担了义务的保护责任:他们不但到政府相关部门奔走呼吁,也定期到洛阳各个广场、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演出,力求更多的人知道并关注古都曲艺。可自2006年河洛大鼓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虽然政府文化部门、洛阳群艺馆及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部分教授、老师都陆续参与其中,河洛大鼓及洛阳琴书的保护卓有成效,传承工作却进展缓慢。在笔者进行了接触老艺人、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几千份调查问卷研究后,反观其“传承”,应该就以下问题进行解决:

(一)政府决策部门应承担起“导向”功能

洛阳市县级政府在河洛大鼓的保护工作中已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提供演出场所、支持成立专门的演艺公司、举办大鼓艺术节等等,但在“如何传承”问题上,政府部门应对老艺人们及相关研究工作者们起到导向作用如:1、增强管理,制定完善的法规条例。洛阳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快地颁布出台《河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等,对河洛大鼓相关产权规定进行制定,增强河洛大鼓执法力度与管理力度,并积极培养及遴选河洛大鼓的管理人才,指明相关管理部门及人员的职责。2、提高保护意识,增大资金扶持力度。洛阳市地方政府应对河洛大鼓保护加大经费投入,设置安排专项资金来传承河洛大鼓艺术,为那些代表性河洛大鼓传承人给予资助,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保护掌握独特表演技艺但是生存困难的传承人,采取录音、录像及记录等形式传承保护下他们的技艺[4]。3、政府应充当纽带,联通河洛大鼓的理论研究者、文学作者、曲作者等形成良好的研究机制,制造一个大的研究氛围,共同为河洛大鼓曲艺形式注入新鲜血液。

(二)增强河洛大鼓艺术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为了使河洛大鼓更好地传承下去,应增强河洛大鼓艺人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其适应时代变迁的能力。河洛大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以人为主要载体,河洛大鼓的复兴发展也必须依靠河洛大鼓艺人队伍的建设壮大。因此首先要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建立河洛大鼓艺术创作及表演人员队伍,解决好河洛大鼓创作及演艺缺少后继人的问题,使这些人才具备现代化意识,培养这些人才不仅能够着力于专业创作及表演清醒意识,还要使他们能够在专业创作及表演上形成能力,跟随时代发展潮流,向现代化及专业团队创作转化。当地还应关注各种河洛大鼓专业化机构的建设,建设规范化的演艺机构及研究机构,改善河洛大鼓以往自然组合的分散状态及缺乏活力演出形式,积极动员知识分子投入到河洛大鼓遗产的保护中,可以让一些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方面专业工作人员参与到河洛大鼓文化遗产研究及保护工作中,形成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

四、结语

河洛大鼓作为一种文化,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经历着变迁,从最开始的古都琴书,经历了洛阳琴书与鼓儿哼的融合形成新的曲艺形式—鼓儿哼,再到后来的河洛大鼓,古都琴书曲艺在发展变迁过程中经历了涅槃与重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乐趣。但是受到市场经济冲击,这种曲艺形式逐渐衰退,其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做好传承及保护工作,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葛珊. 古都曲艺涅槃[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包婷. 河洛大鼓研究综述(2004-2013)[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100-107.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豫西地区濒危曲种声腔研究”(编号:2015BYS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文雅,女,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

猜你喜欢

古都涅槃重生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Unique New Year
被赋能后的企业能否涅槃重生?
重现水清岸绿的古都风景线
未定义
塑料瓶的涅槃
微软重生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趣玩:南下重生
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