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导向的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优化探索*
2016-02-05徐玉梅
徐玉梅,杨 萍,于 芳
(潍坊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室,山东 潍坊 261053,yumeixu@126.com)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导向的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优化探索*
徐玉梅,杨萍,于芳
(潍坊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室,山东潍坊261053,yumeixu@126.com)
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培育德术双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当前适应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关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需要,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践行能力,必须进一步优化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医德素质培育理念,以强化学生伦理实践能力为目标;优化案例互动教学实施,以强化学生伦理思维和决策能力为根本;优化科研实践渠道和方法,以强化学生科研伦理能力为推动;优化医德素质评价方法,以强化形成性评价方法为突破。
卓越医学人才;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
我校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始终坚持厚德载医、塑心树人的育人理念,在培育德术双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方面切实发挥了课程的主渠道作用[1]。当前,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对卓越医学人才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以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践行能力为目标,着眼于继续推进优化医学伦理学实践性教学改革,致力于学生医德素质培育实践创新,这是当前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1 优化医德素质培育理念,以强化学生伦理实践能力为目标
长期以来,我校的课程教学以不断完善学生知识学习体系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运作模式,重视教学内容的主观认知和考核,对实践性教学始终处于教师个人的研究、探索、试行阶段,整体上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和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2],致使校内医德教育阶段存在忽视学生践行能力培养的缺陷。良好的职业素质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更是衡量医学毕业生质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这对医学伦理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提出了更具体、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医德素质培育理念,定位医学伦理学教学、医德素质培育的重点,进一步增强医学伦理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当前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育质量的关键。
医德素质培育理念应在“以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质为中心”的基础上,以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践行能力为目标,将医德教育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课程实践性教学目标应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顶层设计的形式规范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多种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实施;医德素质评价以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相结合、以重过程和实践的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医德素质评价方法等。总之,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要优化理念,实现从说到做、从要求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医德认知到临床实践的转化,切实实现从院校教育到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把医学生医德品质的养成、职业精神的形成作为衡量和评价医德素质培育效果的基本标准。当前,我校的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8学时)已正式纳入了教学计划,正努力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全过程、共参与、多途径、强实践、立体化”的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育实践模式。
2 优化案例互动教学实施,以强化学生伦理思维和决策能力为根本
案例互动教学,主要包括典型案例导入、互动问题提出、学生思考、教师以案讲理、师生互动研讨、教师指导性总结等环节。它是问题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结合。经过多年的具体试点实施证明,这种综合性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伦理思维和决策能力,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职业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案例互动教学实施客观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大班制授课形式,致使学生互动的总参与率偏低,小组讨论问题有一定难度,部分学生的参与意识弱,对问题思考不够,有应付现象等。因此,适应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操作和运行仍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
2.1优化典型案例的应用性和说服力
案例的选择是互动式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它的导入能否与授课内容相衔接,能否是理论内容的实践和应用,能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直接决定案例互动式教学方法实施的成效。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典型案例的选择,尽可能不用、少用预期性、设计性的案例;在师生中征集反映医患关系现状、医学技术应用伦理问题,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等的现实典型教学案例,让典型案例来自于医疗实践,并精选部分编纂《医学伦理学教学案例选编》,以服务于课程教学,服务于学生践行能力的提升。
2.2优化问题的现实性和可讨论性
针对典型案例而提出的思考问题,既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也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话题,它既应反映教师授课内容的实践检验,又应体现学生对其的基本认知、感悟和理解。因此,问题的现实性和可讨论性直接决定课堂互动的实施效果。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采取教师集体备课的形式,专门研讨案例教学问题的提出原则和技巧,问题针对教学内容的适应性,集思广益,增强问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性;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待释惑问题,让学生有话说、有言发、有思考、愿讨论,是课堂互动不可忽视且应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
2.3优化促进学生互动的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伦理思维,在面对现实医德问题时做出正确的伦理抉择,是医学伦理学课内教学实践的主要目标。为更好地解决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在新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优化课堂互动的激励机制,把主动回答与被动回答、认真回答与应付回答、互动与不互动相区别,分别在平日成绩中有不同的体现,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发言、主动讨论,变应付为认真思考回答,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参与课程互动的积极性,把课堂互动的情况作为课程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指标,是优化学生互动激励机制的主要方法。
3 优化科研实践渠道和方法,以强化学生科研伦理能力为推动
医学伦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在校内教育阶段,如何去处理医学科研、医学临床的种种伦理冲突,促使伦理教育转化为学生的伦理思考和自觉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研伦理思维,这也是医学伦理教育的基本任务。多年以来,我校在科研实践渠道和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切实增强了医德实践教学的渗透性,效果显著。适应卓越医学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科研实践方法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3.1促使医德医风建设征文活动规范化
让学生了解当前医德医风建设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学生把握现实,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找准医德素质提升的起点和要求。我校伦理学教研室连续多年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征文活动,并进行评奖表彰,对获奖征文向山东省医学伦理学会推荐。这种尝试和探索,学生参与积极,反映良好。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正在尝试进一步规范该项活动:其一,医德医风建设征文主题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相结合。近几年的征文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医学伦理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等,征文启事刊登在校报上,更注重体现征文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其二,多措并举,扩大学生参与征文的覆盖面。对参与征文活动的学生,在平日成绩中体现,并积极向校报推荐发表,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并选取部分征文向学术年会推荐,并在日常综合测评中体现,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其三,进一步拓宽获奖征文推荐渠道,向相关医学伦理学学会、各专题研讨会推荐。在教师指导下,优秀作品向《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等国家级优秀刊物推荐发表。
3.2促使学生参与医学伦理科研活动持续化
近几年,医学伦理学教师积极吸纳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在课题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基础性工作方面发挥了他们的优势,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伦理能力。另外,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近几年指导的“潍坊市临床医师人文执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患方视角的医患关系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等8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被学校批准立项。但是,目前这两项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根据教师个人的需求和意愿,并没有制度化、常规化和持续化。今后,作为医学伦理学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将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坚持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原则,形成“教师科研主动带学生”“学生科研主动找教师”的良性互动机制。只有这样,医学伦理科研活动才能持续化,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科研伦理能力。
3.3促使医学伦理学术讲座常态化
医学伦理学术讲座对促进校园医德文化建设、活跃医学伦理学术气氛、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教研室根据课程的内容安排,邀请相关教学医院的医学专家、医学伦理学专家为学生作学术讲座40余场。如全国优秀教师、医学伦理学专家姜维茂教授,连续多年为全校学生作“做好学生、读懂病人、成就学业”的学术讲座,受到学生高度评价。今后,围绕课程教学改革,将该活动定期举行,使之常态化,使医学伦理学学术讲座与学校各种医德教育相结合,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使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启迪伦理智慧,开启伦理思维,不断强化学生的科研伦理能力。
4 优化医德素质评价方法,以强化形成性评价方法为突破
长期以来,学生的医学伦理学课程成绩以终结性评定为主,卷面成绩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际的医德素质。我校在2012、2013级“卓越班”开始试行案例互动式教学改革,探索将课堂互动情况、医德医风调查情况、撰写医德论文情况等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初步形成了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定体系。但是,这种成绩评定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兼顾全体学生。因此,如何确立动态、多维的医德素质考核方法,实现学生医德素质评价的全面性,是新一轮教学改革应重点关注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4.1确立形成性与终结性评定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医德素质评价方法
医德素质有很强的实践性,医德认知只是形成医德品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将争取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尽可能减少卷面考试成绩的比重,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将学生论文撰写、课堂互动、参与科研活动、论文发表、课程汇报等情况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处理好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4]、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尽可能体现学生医德素质的现实表现。目前,已经在2012级、2013级“卓越班”,试点医学伦理学课程汇报,即在课程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对医学伦理学课程学习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和汇报,并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参考。实践证明,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
4.2坚持医德素质形成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提高医德素质评价的真实性
长期以来,学生医德素质的评价主体主要是任课教师,这显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模糊性和局限性。今后,将主要探索多元的形成性评价的评价主体:其一,坚持任课教师作为课堂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其二,任课教师与学生工作办公室作为学生日常医德活动的共同评价主体;其三,论文指导教师作为科研活动的评价主体;其四,学生作为自评主体和互评主体;其五,实习代教老师评价等[5],尽可能避免评价的主观性,提高医德素质评价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4.3探索“临床带教教师+医学伦理学教师”的双参与临床实践机制,增强医德素质评价的客观性
目前,医学伦理学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主要局限于课堂内、院校内的教育,作为医学伦理学课程结束后的临床见习、实习,是学生医德素质最真实体现的阶段。但是这一阶段却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医学伦理学教师指导学生医德行为的缺位。因此,如何在医学伦理学教师与临床教师之间建立起互通、共管机制,发挥双方的合力和优势,共同促进,共同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这是今后一段时期要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适应当前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的需要,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应始终遵循厚德载医、塑心树人的育人理念,着眼于从当前实践的薄弱环节入手,探索构建“全过程、共参与、多途径、强实践、立体化”的医德素质培育实践模式,以持续发挥《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培育应用性医学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
[1]董山峰.厚德载医 塑人塑心——潍坊医学院坚持“三统一”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8-03-11(11).
[2]周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模式建构[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13.
[3]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2-05-07)[2015-12-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4/201404/xxgk_166950.html.
[4]李瑛.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1.
[5]高晓妹,黄朝晖,路阳.卓越医师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696-698.
〔编辑商丹〕
Optimization of Medical Ethics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rien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ominent Medical Talents
XUYumei,YANGPing,YUFang
(ResearchSectionofMedicalEthics,WeifangMedicalUniversity,Weifang261053,China,E-mail:yumeixu@126.com)
Medical ethics courses play a main channel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ble medical professionals, who have both virtue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o adapt to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 on the need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doctor and strengthen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ethical practice ability, we must further optimize the medical ethics teaching reform: optimizing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philosophy that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ethical practice as the goal; optimiz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case teaching that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ethical thinking and decision-making skills as the basis; optimizing the channel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that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thics as the promotion; optimizing evaluation method of medical ethics that to strengthen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methods as the sudden breaking.
Prominent Medical Talents; Medical Ethics;Practice Teaching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与发展性评价研究(ZBX15005)阶段性成果;潍坊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实效研究(2014Y016)阶段性成果
R-052
A
1001-8565(2016)04-0592-03
2016-04-16〕
2016-07-24〕
doi: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