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法如何在社会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2016-02-05黄毅
黄 毅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讨论式教学法如何在社会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黄毅**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作为对传统课程教学形式的重要补充与突破,讨论式教学法对当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文章通过揭示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在社会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所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之维,以期实现社会学课程教学效能的提升。
讨论式教学法;主体性
当前,高校社会学课程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社会学课程教学与社会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脱离,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兴趣不高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如何提升社会学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是目前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急需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路径,来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效能。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解读
讨论式教学法是为了达到预先的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的精心准备之下,通过预先的、规范合理的设计与组织,来启发学生如何通过专业知识看问题的见解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1]其教学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结合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与特点,笔者认为,社会学课程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着教师或学生提出的相关专业问题,师生之间以学科专业知识范围为框架进行思考、探讨与交流,积极充分地发表意见,从而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梳理出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最终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考讨论为核心,集渗透启发式、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学习方式于一身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社会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讨论过程流于形式
当前,部分教师在社会学课程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时,往往对讨论内容以及讨论过程的有效性不够重视,只过于重视讨论的外在形式,导致课堂讨论看似氛围热闹,讲授的专业知识内容却实质性匮乏,体现不出讨论的启发性。其次,有的课堂讨论时间过长,却流于形式。课堂气氛是十分活跃,可是学生在课堂讨论结束后,却无法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甚至还得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再次进行讲授。再次,课堂讨论的内容无法深入。课堂讨论虽然显得热闹,学生们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但讨论的实质内容不是脱离了主题,就是所谓表层式的讨论,并未取得讨论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还会有损于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师缺乏对讨论进程的适时调控
社会学课程教学中的传统课堂教学绝大部分都是按照“传递-授受”模式来进行灌输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与记笔记,备课、上课、课堂互动大体上都是按照教师事先设定的框架与步骤来进行的,故而,在这种课堂上的变数就较少,可以说,教学过程基本上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如果教师只是随意地运用课堂讨论,而不做合理、规范的准备与实施,则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会使教师难以调控,如讨论过程出现争执不休、观点出现对立冲突,无法达成一致,导致场面混乱、无法深入、冷场等,从而不能顺利地达到讨论的目的。这种讨论教学方式表面上看似乎活跃了课堂气氛,实质上取得的学习效果却微乎其微。不仅教学目标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显得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用时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以及发言机会不均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这种状况的典型场面是:经常只有少数的几个学生发言,更多的学生可能只是沉默不语,课堂气氛尴尬。
(三)教师对讨论结果缺乏合理的归纳、总结与评析
在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缺乏怎样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与评价的意识。不少教师在讨论行将结束时只是给学生呈现自己的观点,对学生每次讨论的论点与结果缺乏归纳乃至评析。社会学理论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倘若教师不能够合理、准确地进行归纳与评析,则学生会对专业知识理解的不透彻,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这样就无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没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讨论式教学法在社会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策略建构
当前的“满堂讨”是讨论式教学的表象,是“满堂灌”、“满堂问”的一种变式,在此,应当对讨论式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来寻找一些有效的提升课堂讨论效果的策略。
(一)注重讨论的实际效果
首先,在讨论式教学中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准备的“缓冲”的时间及空间,好让学生将资料准备充分,以便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因为资料的准备过程可以使学生储备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在讨论时就有话可说且言之有据。否则,课堂讨论便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实际效果。进行讨论式教学,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课堂讨论才能深入,才会带来思维的碰撞。其次,教师的参与。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要进行精心设计,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把握目标设置、任务选择、学生分析以及教学过程等环节。最后,教师自身在设计课堂讨论框架与目标时,要精心安排且有所取舍,不仅要抓住讨论的各种契机,将讨论放置于知识的重点与难点之处、学生易混淆之处,而且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更要放在学生的思维与敏感之外,使学生在参与讨论之后都能有所收获。
(二)教师要加强对讨论进程的适时指导
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两者之间在教学中并非
两难悖论。就“教”的过程而言,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就“学”的过程而言,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倘若过度地强调两种过程之中的任何一种,则有可能使讨论式教学陷入一盘散沙的危险境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主要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反之,学生主体性发挥是否充分与得当,则又取决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否正确与合适。很大程度上,社会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有机整合。为了使讨论式教学法在社会学课程教学中的效果得到有效地提升,首先,教师要对讨论进程进行合理的调控,以此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对讨论进程进行适时适当的控制,使整个进程不能脱离有效的控制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在整个的讨论进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2]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运用与发挥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主体”的充分激发与展现。其次,教师需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教师要允许在讨论过程中有“不同声音”的出现。因为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多样化的思维与认识的特点,所以可能会使讨论的观点与结论呈现出非唯一性。最后,积极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言,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中来,避免有些学生沉默不语,造成“冷场”的尴尬气氛,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奖励机制来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与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
(三)及时地总结与归纳讨论的结果
在整个讨论式教学进程行将结束之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对讨论的观点与结果进行及时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进一步地反思工作。在讨论过程中发言分散,主题较为不明确或观点分歧的现象较为普遍;还有部分学生由于没能很好把握主题,以致于讨论进程快要结束时仍然是半知半解。所以对讨论进行及时的总结就非常必要。讨论的主体形式可以多样化,即既可是教师,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进行,同样也可以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讨论的总结。实地上,在整个讨论式教学法中,对讨论的总结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评价活动。虽然日前为止还尚未有一种唯一的、科学的关于总结的评价模式,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得努力去寻求。首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堂完整、高效的社会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尽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总结。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地进行引导。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驾驭者和舵手,因此,讨论的效果好不好关键还在于教师是否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讨论进行及时地总结、归纳与评价学生的讨论观点及结果。最后,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1]董菲.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斯蒂芬·普瑞斯基尔.《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05.
G642.42
A
1006-0049-(2016)15-0025-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疆城市族际空间分异及治理对策研究”(项目号:15YJC810005)。
**作者简介:黄毅(1982-),男,苗族,湖南沅陵人,博士,中共党员,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社会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