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矛盾修辞法

2016-02-05

山西青年 2016年3期
关键词:修辞矛盾特点

李 超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浅析矛盾修辞法

李超*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矛盾修辞法很早就被应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矛盾修辞法,首先谈了矛盾修辞法的含义及应用,接着又探讨了矛盾修辞法的特点和作用,最后指出矛盾修辞法的有别于其它修辞的特殊性。

关键词:矛盾;修辞;特点;作用

一、引言

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矛盾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矛盾修辞法的研究与探讨,许多学者都在进行,而且进行的也比较很成功。我国早期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矛盾的修辞方式,可是直到近代才被拿来研究。目前很多学者还仍然不同意将矛盾修辞法列入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尽管如此矛盾修辞法依旧是一种表现力、生命力较强的修辞方式,希望能通过探讨对矛盾修辞法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推动修辞学的发展。

二、矛盾与矛盾修辞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构成,而各个事物之间又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矛盾的基本特点。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修辞法是众多修辞中的一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有一定的发展。Oxymoron(矛盾修辞法)源于希腊语,它由两部分组成,Oxy是尖刻、敏锐之意,而moron则有鲁钝、愚蠢之意。所以Oxymoron就为聪明的愚笨之意。所以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后来被英语、德语等引入,成为修辞学的专用语——矛盾修辞法。汉语中的矛盾修辞法更为常见,它经常以语义矛盾的词、短语、句子的形式出现,如俗语中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等;成语中的因祸得福、欲擒故众、无中生有等。汉语中的“修辞”最早见于《周易》中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而矛盾修辞法早在《老子》中就有体现,如《老子》七十六章中的“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再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等等。矛盾修辞法有的人又叫矛盾表达法,而矛盾修辞法就是用意义矛盾或不和谐的词、短语或句子互相搭配以形成鲜明对比来达到修饰目的的修辞方法。矛盾修辞法与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矛盾在结构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内部要素之间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于矛盾修辞法,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矛盾更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而矛盾修辞法只是相对于修辞学而言的,它涉及的范围较小。

三、矛盾修辞法的特点

(一)矛盾统一性

所谓矛盾性就是矛盾修辞法的内部要素之间的对立,即指人们在运用矛盾修辞法时所选择的前后意义矛盾或不协调,又能互相修饰、限制或搭配的词、短语或句段子。如老子《道德经》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等等,这里的福与祸,若与强、废与兴、为与无为、事与无事、味与无味就是矛盾修辞法中相互对立的要素。而所谓统一性即是矛盾修辞法的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对立的同时又能达到修辞得效果。如臧克家《有的人》中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与“活”是互为反义词,相互对立的,这里却运用的却极为恰当,人活着,活不出价值,就毫无意义,如同死人,相反若是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即使是与世长辞,他也依旧会让人们永远的记住他,就如孔子,孟子,莎士比亚,爱因斯坦等伟人一样永远值得人们去纪念与学习。“有的人活着”中的“活着”与“有的人死了”中的“死了”都是运用的本义,而“他已经死了”中的“死了”与“他还活着”中的“活着”确是分别指代“毫无意义,行尸走肉般的活着”和“有价值,有意义的死去”。这就是矛盾修辞法中的矛盾统一性,这也是是矛盾分析法中最基本的特征。

(二)哲理性

1.揭示客观规律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写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在这里老子向人们展示了“柔”与“刚”的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总是从弱到强,再由强到弱,即物极必反的哲理。正在生长的事物都是柔弱的,而在强盛的事物也会走向衰败,矛盾修辞法就这样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深刻的哲理。还有《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认为福与祸是相辅相成的,物极必反是事物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有庄子在《齐物论》所写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庄子的这句话是对运动绝对性的肯定,对静止相对性的否定,尽管如此,庄子还是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生”与“死”、“动”与“静”的关系。虽然庄子这里的理论并不是很科学,但是庄子却以矛盾修辞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深刻的常人未见的道理:事物运动的规律。

2.感悟人生

基于文人墨客自身的人生体验,他们总会感悟人生,发出哲理性的叹息。宋代,苏轼就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在这里感叹真正勇敢的人是沉着冷静的,而才智出众的人往往都是不露锋芒的。又如老子《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在这里说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而恶就不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么不善的事物就不复存在了。

3.新颖性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结尾中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若按照汉语语法分析,这句话应为病句,“大约”和“的确”在汉语中本就是相互矛盾的一对副词,不能连用,难道鲁迅先生在这里真的写了一个病句么?实则不然,这是鲁迅先生创造性的运用了别具一格的修辞方式,用“另类”的表述达到意想不到的修辞作用。在小说的中间酒馆里的人闲聊时已经有人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了猜测“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了年关也没有看见他。”作为店中的小伙计“我”,很清楚的观察到周围的一切,孔乙己在他心中是一个从不拖欠的人,所以在孔乙己长时间没有出现更没有还钱的情况下,“我”就已经初步断定孔乙己应该是死了,直到第二年中秋掌柜再没有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所以确定孔乙己“的确死了”。但是基于从未有人亲眼看见孔乙己的死,也从未为有人真正关心过他,所以“我”就用了一个推测“大约”。

在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应用,如《阿Q正传》中的“似乎确凿打在自己的头上”;《父亲的病中》“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把一些野草”;还有《为了忘却的纪念》的题目本身的矛盾性等等,这些矛盾性的词语的运用使读者耳目一新,让人们感受到有别传统修辞的强大变现力。

4.简洁性

矛盾修辞法具有简洁凝练的语言特点,通过不和谐来达到作者想要达到的深度,比如臧克家《有的人》中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短短两句话就表达出深刻的内涵,臧克家在这里隐含地指出前者是指“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而后者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再如《老子》中的“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等等。

另外,矛盾修辞法的简洁性还体现在语意和成分的省略。比如《道德经》中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中语意的省略,韩愈“五原”首篇《原道》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句子成分的省略。

四、矛盾修辞法的作用

(一)突出强调

矛盾修辞法本身具有矛盾性,而在矛盾双方相互对立时就具有强烈的突出强调功能,如韩愈“五原”首篇《原道》中的结尾处就有“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语句。《原道》成书于韩愈38岁之前,是他为了维护孔孟儒道,反对佛教与道教的代表之作。韩愈认为佛教与道教破坏了伦理道德,只有恢复儒学才能拯救社会。这句话虽然没有明显的主语,但是却因直接突出了谓语,而更进一步的强调了“塞”与“流”,“止”与“行”的关系,而前者显然是条件,没有“塞”和“流”,“行”与“止”这样的结论是很难得出来。再如杨朔在《荔枝蜜》中写道“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杨朔在这里用蜜蜂身体的“渺小”和精神的“高尚”来进行对比,形成矛盾。这种“小”与“大”的矛盾,使蜜蜂反而更高大,达到了更强的突出强调的作用,同时也使蜜蜂这样渺小的身躯中也拥有勤劳高尚的品质的赞歌更被人们所接受。

(二)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矛盾修辞法在阐明事理,揭示规律时,往往能够通过鲜明对比体现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不仅较多的运用矛盾修辞法,并且也赋予其比较深刻的哲理性,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这是根据矛盾修辞法的哲理性得来,上文提及,这里不细说。

(三)幽默与讽刺

俗语“打是亲骂是爱”,就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活泼中又有带有亲昵。而像“睁眼瞎”这类就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词语,很粗俗但又很确切。《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薛宝钗为贾宝玉起的别号为“无事忙”,“无事忙”便是薛宝钗对贾宝玉积极响应林黛倡义的讽刺。“宝玉道:‘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个字恰当的很!’”这里“无事”与“忙”矛盾,矛盾修辞法的运用不仅诙谐讽刺,同时也让读者在语言中体会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与贾宝玉之间微妙的感情。

再如莎士比亚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在的两个家族是世仇,罗密欧再一次争斗中为给好友茂丘西奥复仇,怒气之下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而不明真相朱丽叶便发出了一系列的咒骂,如“英俊的幕君!天使般的恶魔!”、“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般残忍的羔羊!”、“一个万恶的圣人,一个庄严的奸徒!”这里将朱丽叶心中爱恨交加的情绪展现的淋漓尽致,朱丽叶在此既讽刺了自己识人不清,也讽刺了罗密欧伪君子的形象。《莎士比亚》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啊,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啊,无中生有的一切。”、“啊,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这部分也全部运用矛盾修辞法,罗密欧感慨感情反复无常,用相互矛盾的词语来表达心乱如麻的心情,从而达到对所谓忠贞爱情的讽刺。

五、矛盾修辞法的特殊性

(一)结构新颖独特,句式灵活

相对于其它的修辞,矛盾修辞法能表达更为复杂的情感,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莎士比亚《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奥赛罗因轻信谗言,错杀自己无辜的妻子,他在维护自己行为时说:“要是你们愿意,不妨说我是个正义的杀手,我干的事不是出于私仇。”奥赛罗在这里一方面毫无遗漏得展现自己了虚伪,另一方面他也展现了一个“受害者”的形象,这里通过“正义”与“杀手”的矛盾来揭示奥赛罗内心的虚伪,急于想为自己罪恶披上正义的外套,但是他的想掩饰的罪恶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奥赛罗的虚伪,这就是矛盾修辞法的功能。

(二)表达复杂情感

矛盾修辞法结构新颖独特,不同于其它的基本的修辞格,避免了死板没有生机。同时也打破了读者传统思维和习惯。矛盾修辞法结构的创新性,不是简单生硬的拼凑,而是一种兼容了矛盾双方。既没有比喻某物似某物的死板,也没有排比三句以上的冗长,更没有反复重复表达的琐碎。矛盾修辞法内部只要有一组或几组相互矛盾又相互修饰的要素就可以了,既没有句式结构的限制又没有语法的限制,而且这种灵活与新颖的方式使修辞达到最佳的效果。

六、结语

矛盾修辞法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既对立中又统一,它因为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因此其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倍受青睐,但是矛盾修辞法没有一个系统的体系,并且也远不如其它修辞格更具影响力,这都有待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程卫华.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矛盾表达法.教学研究版,2008(08).

[2]陆家祥.辞格的运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6.

[3]王叔新.论汉语矛盾修辞法.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3).

[4]王叔新.论<老子>的矛盾表达.台州师专学报,2001,8,23(4).

[5]王文斌.矛盾修辞法中的张力、原因及消解.外语教学,2005,31(3).

[6]王英华.英汉矛盾修辞对比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8,1(08).

[7]窦小英.语用学视角下的矛盾修辞法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9,1,6(1).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3-0139-02

*作者简介:李超,女,辽宁人,现就读于渤海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修辞矛盾特点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