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
2016-02-05范紫晴,高燕
平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
*江苏省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ssj015)。
范紫晴高燕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简单,随时随地都能与人交流,因此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社交。然而这导致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产生巨大的依赖性,以至于产生社交障碍,无法面对面地和别人交流。这将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必须要平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
关键词:网络交往;现实交往;大学生;平衡;人际关系
“人的问题始终要靠人来解决,依靠自渎、思考、娱乐,仅仅能消除片刻的虚无,但只有人与人的互动交流才能打磨出生命的弧度。”其实,只有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才能消除永久的虚无。当代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社交,容易产生社交焦虑,产生社交焦虑的个体对现实社交将更为抵触,很难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网络社交在当代社会有立足之处足以说明它有积极的一面,但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现实社交,使之平衡。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积极健康的网络社交中,大学生既能满足社交需求又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网络社交具有开放性,在网络社交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变小,人与人之间的防备也更易被打破。大学生可以用各种虚拟的身份和网友进行沟通交流。使每个人都能满足自己交友沟通的愿望。在没有社交网络之前,人们的交际范围十分受限制,比仅仅体现在地域和时间上,还体现在身份和社会阶级方面。网络社交还具有聚集性,它把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可以更方便地交流。他们在这个圈子里能很好地展示自己,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从中获得了交往的满足感和尊重感。
社交网络制式加速了信息流通的速度,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本质还未被改变。网络上我们惯用的交流方式是文字,但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字,并不能看到屏幕后的表情,这不但会造成网络诈骗等后果,长此以往,还会使我们丧失现实社交的能力。现实中我们绝大多数人用的是语言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具备面对面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不惧怕与人之间交流,用语言和神情和他人沟通。
“大学生人际关系比较脆弱,很容易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人际交往障碍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行为发展方面不容小觑。”①所以,我们要在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中找到平衡。让虚拟慢慢消散,让大学生不依赖网络社交,走向两者的平衡。
首先,在校大学生要有网络自律和自省的意识。②要学会控制自己在网络社交上所花的时间。凡事都要从内心开始改变,要想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改变,首先要学会自律。这里的自律还指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要遵守规范,纵然网络虚拟性,我们也要积极遵守并践行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切不可发生网络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和情感冷漠等问题。③网络社交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我满足感,但实际上它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社会地位和个人素质,所以大学生不可被虚拟的网络迷昏了头脑遮住了双眼,还是应该时时提高自己。
其次,高校应开展一些活动,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现实社交。网络社交使大学生更易于把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但是现实中的社交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大学生在现实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逐渐适应现实中的社交。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社交软件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代价就是我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渐行渐远,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些学校交往活动重新回到现实社交中。
最后,就是大学生要采取实际行动多接触现实社交。有了正确的观念,有了学校的积极配合,缺少的我们的实际练习。过于依赖网络社交的大学生往往缺少现实社交技巧和社交经验,只要克服了心理障碍,采取恰当的行为,一样能游刃有余地进行现实社交。人的行为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行为获得的,在不断的尝试之中我们才能渐渐深入现实社交。
网络社交的本意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过于依赖它它就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负担。最好的状态应是大学生们把网络的交往延续到现实中,既不沉迷于网络社交中,又能时网络社交发挥它的用处。老一辈人在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没有网络社交,但他们依然能拥有一个自己的社交圈子。我们要明白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关注现实的世界才能提升自己。其实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但一味地想用网络社交缓解自己的孤独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现实社交和网络社交中找到平衡才能最终成长。
[注释]
①朱奇红.大学生热衷校园社交网站的心理分析[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23):201.
②胡爱琴.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D].杭州科技大学,2013.
③曾黎.“自律”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着力点[J].教育探索,2007,5:049.
作者简介:范紫晴(1996-),女,汉族,江苏昆山人,宿迁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4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0-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