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角下平南八音现状研究
2016-02-05王继波
王继波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社会变迁视角下平南八音现状研究
王继波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八音”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形式丰富、多元,以广西八音为例,就有“壮族南路八音、壮族北路八音、瑶族八音、玉林八音、平南八音……”等不同类别之分。八音文化向来不是静态固定的,而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迁的。本文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角度对平南八音展开研究,进而探究当代社会变迁对平南八音文化带来的机遇和冲击。
平南八音;共时性;历时性
“八音”一词最早现于《周礼·春官·大师》,其意所指为我国古代制作乐器所用材料的八个不同种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后经逐渐演变,“八音”发展成为参与民俗活动展演的吹打乐种,如汉族八音、壮族八音、瑶族八音、广东八音等不同八音种类。各民族、地区的八音因为当地人们审美之间的差异和物质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八音乐队组合所用乐器也各不相同,有的注重打击乐器的声响效果,亦有的重视丝弦乐器的使用,以至于八音演奏曲目呈现出不同的文场、武场性质。流传于广西桂东南地区的汉族平南八音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于2009年顺利申报为贵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不仅源于其丰富的曲目体系,而且有赖于它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
一、平南八音的渊源
平南地处广西东南部、西江流域的中游,隶属于广西贵港市。珠江水系流经县内,是“桂东南汉族八音”活动的核心地带之一。贵港市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从秦代设置郡县以来,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平南与周边地区的频繁交往提供了优势,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碰撞,最终形成了带有浓厚地域风格的文化,“平南八音”便是其中之一。在平南,八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仪式的功能的完整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不管是新居乔迁、生日贺寿、结婚贺喜,还是自然宗教性质的祭祀、家族祭典、丧葬仪式,无不需要八音的参与。因此,八音班内有大量的职业与半职业八音艺人参与其中。至于平南八音源于何时,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学术界目前尚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依据八音的主奏乐器——唢呐,在我国的流传情况加以界定,认为八音的形成应该晚于明代;另一种来自民间艺人的说法,根据艺人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平南八音起源于清代中后期。
二、平南八音的现实存在状况
平南八音在当地俗称“吹滴打”,这一称谓与乐队的乐器组合形态有关,“吹滴打”的由来是当地艺人根据八音乐队不同乐器的发声特点提炼而来。历史上,平南八音随着时代的变迁,乐器的使用形态也是逐渐变迁而非一成不变的。根据目前常见的表演组合形态,平南八音乐器使用编制可分为“文、武”场组合。文场音乐在仪式过程中演奏比较随机,并不存在固定的演奏程式;而武场音乐与仪式的进行密切配合,相应的仪式演奏固定的相应曲目是其主要特点,其音乐表现为仪程性。
其中,武场组合是平南八音的主要演奏形式,伴随着仪式的节奏“武场音乐”通过调整所奏曲目,营造出了一种热烈、欢腾的仪式氛围。武场乐队常用的乐器包括:唢呐、木鱼、小鼓、武锣、手锣、大铙。其乐队编制常见的为8人组、6人组。8人组与6人组的主要区别在于唢呐的使用数量上,8人组编制为:唢呐4人、武锣1人、手锣1人、大铙1人、小鼓与木鱼为1人;6人组编制除了唢呐演奏为2人外,其他编制与8人组编制无异。虽然乐队编制存在差异性,但是仍然共性多于差异性。首先,唢呐一直是平南八音的主奏乐器,其在乐队组合中的地位是其他乐器无法代替的;另一方面,掌板师傅作为乐队的总指挥,通常兼奏小鼓与木鱼。
平南八音“文场音乐”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娱乐性。学界通常认为,文场音乐的渊源与戏曲音乐的伴奏有密切关系。文场音乐在仪式过程中并不使用,它常用在仪式的间歇过程中。在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中,八音扮演着为主家亲朋好友的演唱、娱乐提供伴奏的角色。文场演奏所用乐器主要有:扬琴、竹笛、二胡、高胡、木鱼、文锣等丝竹类乐器。与武场不同,文场音乐优美、轻盈,因此,文场也有时被认为是“软场”。
三、平南八音的传承机制
文化的形成与人类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和经验相关联,民族学家爱德华·伯纳特·泰勒在其《原始社会》曾对文化做出如下定义:“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常人看来平南八音不过是一帮人聚在一起吹吹打打热闹一下。诚然,其意义并非如此浅薄,它一方面反映了当地人的用乐习惯,其内涵更是对当地人信仰和习俗的体现。目前,虽然其内容与形式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而呈现出涵化的态势,但是平南八音依旧集中体现了平南人的审美习惯。
毋庸讳言,调查结果表明早期的平南八音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有口传心授、乐谱传授两种模式。也正因如此,平南八音的艺人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血缘关系。据艺人口述,现在八音班很多年长的艺人年轻时选择八音主要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家庭内部有人从事这方面的活动,便利的学习机会让更多的人选择以此为业。通常一个人要实现从学生到表演者的脱变,需要几年功夫的历练。八音曲目体系的掌握本身就需要很高的音乐天赋,更重要的是对于多种仪式中繁文缛节的领会。八音在仪式用乐中体现出的仪程性与非仪程性特点,正是艺人需要在长期的演奏中需要慢慢领悟的要点之所在。因为,对于仪式的主办方来说,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吹吹打打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氛围,其重要意义更是为了通过八音的演奏表达人们对于祖先福泽恩惠的感谢。
[1]卢克刚.广西少数民族“八音”考[J].艺术探索,2005.
[2]吴宁华.玉林八音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
[3]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4]黄妙秋.社会变迁中的两广疍家音乐文化[J].艺术探索,2015.
王继波(1989—),男,山东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师。
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桂东南汉族‘八音’与鲁豫地区类似曲牌音乐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KY2015YB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