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水资源保护工作思路探讨
2016-02-05郭德伟王卫东李亚男樊来祥
郭德伟 王卫东 李亚男 樊来祥
济宁市水资源保护工作思路探讨
郭德伟1王卫东2李亚男3樊来祥1
一、济宁市水资源状况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跨黄、淮两大流域,湖库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错,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河流93条,年均水资源量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8.3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7.7亿m3。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30.2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3.99亿m3。济宁市是我国北方少有的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称。
二、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市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供水矛盾比较突出。水资源配置不太合理、地下水供水单一局面没有很好改善,地下水开采量更是逐年增加,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水质变差趋势明显。济宁市多年平均降雨量700mm,主要集中在7~9月,水资源时空降雨不均,水资源量区域不均衡,地表水水源水质、水量及供水保证率偏低,不能作为稳定水源。近年来随着济宁市治理力度加大,水环境水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违法排污时有发生以及面源污染等情况仍影响水质安全。
三、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多年来,济宁市扎实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境内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安全。
1.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三条红线”,强化取水许可,严格水资源费征收,推动计划、节约用水,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开展集中封停违法自备井活动。加大治污的力度,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据监测评价结果显示,全市25个水功能区中,有18个水功能区水质达到《山东省水功能区划》目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2.0%;监测评价总河长为568.7km,水质达标河长为342.7km,河长水质达标率为60.3%,城市水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2.不断完善水环境监测站网
每年从市、县市区水资源费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不断完善水环境监测站网,目前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达到144个,地下水监测点256个,入河排污口监测点20个,定期发布水资源状况通报。出台了《济宁市水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
3.加强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编制完成了《济宁市水功能区划》并经市政府批复,完成市辖省级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全市共立水功能区标志牌31个,向社会宣传水功能区,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意识。2005年《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水利部第22号令)实施以来,济宁市率先在省内开展入河排污口登记工作,共登记80余家,实行一口一档管理,并建立了详细的入河排污口电子档案,实现水资源信息网实时查询。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程序,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入河排污口进行论证审查。强化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督管理,关闭了3个直排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的入河排污口,确保南水北调调水水质安全。
4.加强重要水源地保护
出台公布了济宁市第一批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公布了供水人口在5万以下,且不小于1万人的40个饮用水水源地。设立了道路警示牌及饮用水保护区界标宣传牌。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实施泗水名泉保护工程,对泗水县境内名泉实施清淤、建泉水池、泉渠等工程措施,加强对泉水的保护。
5.科学管理地下水源
完善地下水位自动化监控系统,目前共建设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站点179个。2014年、2015年新采购了69套地下水自动观测设备,增加对重要水源地进行安装监测,及时掌握济宁市地下水位动态,通过科学有效的地下水管理,逐步实现全市地下水采补平衡。
6.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上报制度
建立了市、县、乡镇(用水企业)三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上报制度。同时建立了部门之间的水质通报机制,有效地预防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四、建议与措施
1.加快水资源保护监测信息化建设
重点加快水质标准实验室和流动实验室、重点水域水质自动监测以及水质预警预报和水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强化现场综合处置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提升水功能区、地下水、入河排污口、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等监测能力。
2.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济宁市处于南四湖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核心区,各入湖河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较高,纳污能力弱,增加了治污成本。建议建立区域污染治理补偿机制,对治污贡献的行政区给予资金补偿,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3.优化水资源配置
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2亿m3左右。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指标,鼓励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压减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量,形成科学合理用水结构。加大非常规水源的利用,改变过度依赖地下水水资源的状况。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资源知识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制定宣传计划,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利用多种宣传工具,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形成全社会节水、爱水、惜水的良好风尚■
(作者单位:1.济宁市水资源办公室2720192.济宁市水利机械公司2720003.济宁市水利科技推广培训中心27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