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的音乐“微传播”现象
2016-02-05史晓玲王福朋
史晓玲 王福朋
(山东省菏泽学院单县分校区,山东 菏泽 274300)
当前社会的音乐“微传播”现象
史晓玲 王福朋
(山东省菏泽学院单县分校区,山东 菏泽 274300)
在传播领域,“微传播”已经不再陌生,同时,“微传播”也顺应了音乐传播学的发展。它的出现,为音乐的发展和传播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给人们的音乐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音乐“微传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使音乐文化更加的个性化和平民化,在人人都是音乐家的同时,也把音乐产业推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音乐“微传播”是点对点的交互式传播,它既继承了传统传播的优势,除具有三大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即时性、历时性、信息“碎片化”和传播方式“去中心化”。音乐“微传播”已然颠覆了很多传统观念,随着微媒介的继续发展,一个真正属于受众的新媒体时代必然到来。
音乐“微传播”;自媒体;微平台
修海林在《音乐学领域中的传播学研究》一文中曾写到:“任何文化都必须经传播,才能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1]随着数字媒介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冲击着传统音乐传播的继续,在数字化与技能化欣欣向荣的时代,“微传播”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随着各种“微平台”的建立,音乐的“微”功能也日益完善,音乐爱好者们通过音乐“微”功能进行音乐的学习、传播,使当今的音乐生活空前的活跃。在“微平台”上面,人们可以发布自己的音乐作品,可以浏览各种音乐讯息,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转发或者评论,这种无意识的动作,促成了音乐“微传播”。迄今为止,音乐传播媒介至少经历了四次变革,而正在发展的音乐“微传播”是第五次变革。“微传播”出现,为音乐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给当前人们的音乐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一、“微传播”与音乐“微传播”
(一)音乐“微传播”的出现
顾名思义,“微”在汉语解释中是细小、精炼、隐匿的意思。当代这个快时代中,“微平台”与“微传播”冲击着我们的生活。
各种“微平台”的产生,使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促成了“微时代”的来临。“微传播”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它以微型社交平台为媒介,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发布、转发等,其发布内容小而精、速度快、个性化强、使用方便快捷,极大地满足了当今时代的“快餐文化”。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栾轶玫认为,微传播的核心特征是“微”,即传播的内容是“微内容”(一句话、一个表情符号、一张图片等等);传播体验是“微动作”(通过简单的按键操作、鼠标点击就能完成选择、评价、投票等功能);传播渠道是“微介质”(手机等介质);传播对象是“微受众”(小众、对象性传播)。[2]微传播去中心化的特质将技术带来的便利最大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社会文化生活的形成离不开传播和媒介,自手机逐渐的普及并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或是说景观,这种“微传播”的信息互动方式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微”媒介的发展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一跃成为当今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微传播”满足了社会不同阶层的音乐生活需求,构建了立体式的音乐生活景观。
“微传播”的发展也加剧了音乐“微传播”的出现,与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不同,大众可以通过网络“微”平台随时关注音乐信息、制作音乐、传播音乐能量。它的出现使音乐文化更加的个性化和平民化,在人人都是音乐家的同时,也把音乐产业推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微平台”与音乐传播
各商家和个人通过“微平台”,对音乐更是做足了功课,通过平台发布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音视频等,使音乐传播空间更大,受众者更广。“微平台”用户可通过平台进行信息转发或分享到朋友圈,这种“N对N”的传播方式,使大众便利快速的接收音乐信息。毫无疑问的是,“微平台”的不断完善,使音乐在这个大众的网络平台有了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为音乐传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形成了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体验,推动了音乐传播文化的快速发展。
(三)音乐传播的多元化倾向
音乐传播方式的变化与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发展,使音乐传播速度敏捷,多元化的社会造就了音乐传播中的多样化。从早期的口耳相传,到后来的声画结合,从过去的收音机到电视屏幕,再到想在的互联网和移动时代,音乐的传播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音乐传播的多元化。目前,纸质和电台的音乐传播仍是音乐主要的传播模式,虽有诸多的不便携性和时间的不及时性,但是为人们提供深度的音乐内容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使用价值。如今的音乐传播格局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面对“微传播”媒介的挑战,传统的音乐传播模式也在进行着变革,开始通过网络和“微平台”走进人们的屏幕中,更有甚一些刊物公众号和APP的建立,更是方便了大众对知识的渴求和新形式下对受众口味的迎合。总体而言,音乐“微传播”的多元化主要为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其不局限于文字和音频传播,出现了音视频传播、自拍性传播等;其次,“微传播”媒介多元化的趋势,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除了微博、微信等,微音乐也蓬勃发展,各种音乐“微传播”平台和音乐制作方式应运而生;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和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发展成了全民全媒传播,有了无限的传播源和传播空间,使得音乐传播更广更大更多样化,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二、音乐“微传播”的特点
音乐“微传播”是点对点的交互式传播,它既继承了传统传播的优势,又有了自己的显著成就。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微传播”进入到了我们音乐生活中,然而作为新型传播方式对音乐的影响确是巨大的。音乐“微传播”不仅让世界各地的音乐通过“微平台”的方式进行了沟通,也把中国现代与传统音乐、中西方音乐进行了融合,并且创造出了很多音乐创作模式和制作方法,而且,让音乐的发布者、创造者与受众之间有了双向的交流的机会。从口耳相传到现如今基于第五代音乐传播媒介的“微媒体”,它集四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的媒体。尽管“微传播”发展日新月异,并且关于“微传播”的基本特性和主要特征有很多说法,但是还是不难从整体上进行总结和提炼。音乐“微传播”传播除具有三大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即时性、历时性、信息“碎片化”和传播方式“去中心化”。
(一)音乐“微传播”的“去中心化”
传统的音乐传播主要是以纸质、电台、音乐会等专栏节目办款进行音乐信息的扩散,而音乐“微传播”冲破了传统音乐传播的主流形态,人们不再是围绕电台、广播等了解音乐,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充当着音乐传播的角色。在音乐微媒介的环境下,“权威式中心化的主体意志淡化,代之而起的是平等自由的主体间交往,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则是“去中心化”的,没有中心感,缺乏稳定性,伴随着这种“去中心化”人际关系特征的形成,虚拟社区中产生了不同权利关系,构建出不同于传统的全力图像”[3]。音乐“微平台”中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弱化了传统传播媒介的中心性。随着更多“微平台”的出现,这种“去中心化”的全民传播活动会变得更加普遍化。
1.“零门槛”与个性化
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发布的技术门槛和“准入”不再遥不可及,它不需要专业的媒体机构来运作,也不需要相关部门审批,新闻生产流程更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任何人都可以在博客、微博、论坛、MSN、QQ上发布新闻,信息会很快在这些载体之间互播。此外,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个性的发挥,这些“自媒体”成为了人们拥有了发表自我感受与想法的平台,让人们完全有了自己的精神空间,各种信息、各种图片和音视频,都流露出人们千姿百态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形。
2.“自下而上”模式与传播的交互性
“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又被称为全民传播,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最显著的是传播性质由单向向双向的改变,这种多点与多点的双向性互动。这种不仅体现在传播模式上面,还影响着传播内容的变化。除了一些公众号发出的信息被人转发外,最根本一层的民众也会通过文字、图片等对一些突发性的时间进行报道、传播,虽然个体的声音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当个人的信息被大量的转发,汇聚起来的时候,足能够成为一股强有力的力量,这也往往是被一些公众性的中心媒体关注的原因或是其传播的消息被报道的原因之一。自媒体以草根化的理念,追求着平等对话、信息共享,作为平民化、私人化的传播,同时作为民情民意表达平台,不仅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而且还可能左右事件本身走向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音乐传播信息的“碎片化”
“碎片化”一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中,到了21世纪,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它引入到传播学领域。碎片化是相对于整体而言,是指把完整地事物分散化。“在传播领域,它是描述当今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说法。新技术使传播平台和媒体形式多样化,由此带来信息的多元化和文本的碎片化,同时,传播实践也塑造了碎片化的主体”。[4]在巨大冲击流的信息下,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阅读长篇的信息,“微平台”中“碎片化”的信息特点刚好满足当今社会的快餐文化。音乐信息传递的碎片化,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个人认为,音乐的“碎片化”包括内容的“碎片化”,受众者的“碎片化”和时间的“碎片化”。传播平台通过对社会阶层的分析,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出发,对平台中的栏目板块,也做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另外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社会,使人们生活方式加快,对任何新鲜事物不可能有太多的停留和注意,这就要求平台所发布传播信息必须短而精,具有可看性,整体的时间被分散开来。
(三)音乐“微传播”的即时性与历时性
音乐“微传播”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甚至成为全球音乐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参与的平台,那是由它的特点和功能决定的。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就是互联网的一个特点。关注于网络的人都知道,热点新闻,娱乐新闻等这些新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到人们的眼球中。“即时性”与“历时性”是对立统一的,一个是静态,一个是动态。
1.音乐“微传播”的即时性
“网络信息的生产使用计算机等数字化方式制作,信息的录入和存储极为渐变,因此其制作流程快、制作周期短,这就使网络传播很少会像传统传播那样受到制作发布周期的限制,第一时间的“即时性”报道因而可以在网络上行大道”。[5]网民的飞速增加,使网民成为了网络信息的“搬运工”,有的网民每天都会更新朋友圈信息,有的甚至几分钟就会刷新一次。传播的即时性和时效性是对当今信息“微传播”最为形象的描述。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图文直播、音频直播和视频直播的出现,滚动快讯让音乐“微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体现,其即时性日臻完美。
2.音乐“微传播”的历时性
“历时性”与“即时性”是对立统一的,音乐传播的“历时性”其实就是音乐信息在时间上面的延续,即“失去了时效性的新闻与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同时出现在网络上,网络就好像一个大的资料库,包含着自从网络诞生以来人们所创作的形形色色的文件和数据”[6](这里的延续,主要是人类传承意义上的一种延续)。新媒体为我们长时间的保存有价值的音乐艺术(主要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提供了保障,形象的说来,它就像是一个数字化的图书馆,包罗万象,无所不及。“微平台”中,传播者与受众者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到了信息和反馈,如果想从零碎的信息当中整合成系统而全面的信息,往往是比较耗费时间和繁琐的。
“微传播”改变着传播学的发展,同时,对音乐生活也造成了一定影响。纵观“微传播”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音乐对“微传播”的利用也越来越成熟,不断改变着我们传统的音乐生活,有了更多的音乐受众者,同时,对音乐受众者有了更大范围的教化。我们也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音乐“微传播”体系也会愈发的完善。
[1]修海林.音乐学领域中的传播学研究[J].中国音乐,1993,(02):8-14.
[2]杨善顺.微传播时代的来临与传统媒体的利用[J].传媒,2009,(08):69-70.
[3]刘中望.媒介新技术:互联网与当代生活方式[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95-98.
[4]张芳圆.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5-8.
[5]崔建国.试论网络传播及其对社会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17-20
[6]谭天.新媒体新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
史晓玲(1988—) ,女,汉族,艺术硕士,山东菏泽学院单县分校区,研究方向:音乐理论、幼儿音乐。
王福朋(1987—),男 ,汉族,山东菏泽学院单县分校区,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