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传承人研究综述
2016-02-05骆燕玲
骆燕玲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715)
民歌传承人研究综述
骆燕玲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715)
民歌传承人研究在我国已有初步的发展。2007年,我国大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了226名代表传承人。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业内音乐学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迎来了一股学术研究热潮。本文针对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选择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便学者对民歌传承人研究有更清晰的了解与认识。
民歌;传承人;研究
20世纪后期,民歌传承人研究作为新的研究内容出现在国内。2007年,我国大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了226名代表传承人。随后,传承人研究开始发展起来。在对其文献进行综述之前,笔者先对传承人进行初步的界定。
一、传承人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①第29条对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哪些条件进行了规定: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民俗学家张紫晨认为“传承人是长期直接参与民间文艺活动,并通过自身进行演唱或讲述民间作品的传承者”[1]。
笔者结合上述叙述,将其传承人归纳为:长期直接参与民间音乐活动,掌握大量曲调或仪式,通过一定的传承方式,对音乐进行传承,且在一定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民间音乐家。
二、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大陆关于民歌传承人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知网搜索库,以“主题”为检索条件,以“传承人”和“民歌”为检索词,共检索到文献207篇(截止2016年6月29日),排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50篇,相关文献共计157篇,包括期刊类108篇,学位论文36篇,会议论文5篇,报纸8篇。通过读秀网搜索图书,以“全部字段”为检索条件,以“传承人”和“民歌”为检索词,检索到图书65部,纵观著作,无一篇专门论述传承人的著作,故另列举两部对笔者研究帮助较大的著作,即张君仁《花儿王 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2]、臧艺兵《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3]。概观其相关文献大致可分为概述型、传唱音乐、传承环境、保护及传承、生存状况等几方面研究内容。
(一)概述型研究
据统计,概述型文献共33篇,其中期刊类21篇,学位论文11篇,会议论文1篇。另1篇专著。其内容主要有传承人的生平介绍、传承谱系、传承方式、生存现状、采风实录等等,如张君仁《花儿王 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赵建斌,王红妮《陕北民歌传承人述论》[4]、许文涛《重庆石柱“啰儿调”传承人研究》[5]、武宇林《新疆回族“花儿王”韩生元及其花儿》[6]、刘笑玲《族群传统与国家在场——苗族歌师唐德海及其传人研究》[7]等等。现列举一两篇有代表性文献。
张君仁《花儿王 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田野调查,运用传记研究法对朱仲禄的一生进行阐述,以揭示出他对花儿的贡献。该论著是较早论述民歌传承人的专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其文章上中篇比例有些失调,逻辑有脱节迹象,但作为一部专门论述传承人的论著,其田野考察的细节及用小标题来客观描述朱仲禄的学艺经历给类似调研一定的启示。
赵建斌,王红妮《陕北民歌传承人述论》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传承人的水平、生存状态、演唱方式、传承方式进行全面总结,结果显示如下,民歌传承人按照传承的影响及范围可分为普通传承人、优秀传承人、著名传承人三类,其生活现状均不太理想,而天生演唱条件以及声情并茂地演唱方式,加之对民歌的痴迷,使它们得以承担传承民歌的重任,其传承的基本类型有血缘传承型、师徒传承型、无师自通型和混合型四类。
(二)传唱音乐研究
传唱音乐研究的相关文献共8篇,包括期刊类2篇,学位论文6篇。其内容为音乐本体分析和演唱风格分析,如马巧梅,张小满《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民歌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解析——以民间传承人韩生元演唱的“花儿”为研究个案》[8]、武晓兰《试论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原生演唱韵味》[9]等。马巧梅,张小满《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民歌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解析——以民间传承人韩生元演唱的“花儿”为研究个案》作者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法,着重从曲式结构、调式音阶、方言唱词三方面对韩生元演唱的“花儿”进行音乐本体分析,虽停留在表层分析,但为进一步研究回族“花儿”的艺术特征提供了参考资料。武晓兰《试论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原生演唱韵味》作者在田野考察基础上,选用代表性民间艺人演唱的五首作品,具体论述其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原生演唱韵味,即字、声音、情的韵味,为其类似调研提供了思路。
(三)传承环境研究
传承环境主要指传承人参与音乐活动的环境,其研究成果较少,现列举1篇专门论述此类研究的著作。臧艺兵《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是我国第一部将口述史引入民族音乐学领域的专著。作者从“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姚启华的个人史”、“歌师的身份、表演场合和状态”、“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社会变迁中的歌师”等方面,全面考察民间歌师与其传承环境的联系。最后总结出民间歌者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等传承环境相互依存,而民歌则是歌者对生活环境的反映。该论著将歌师致力社会、历史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使读者全面清晰了解歌师与其传承环境的关系,如姚启华参加乡民的婚事、打待尸、起屋、朝野、看邪症还愿等仪式性唱歌活动,体现出个人与社会的亲缘、经济等关系;又作者用表格形式列出歌师表演场合,即各种仪式、集体劳动、个人独处、日常生活、冬夏休闲、游客观光、领导视察、学者采访、媒体采访、大型演出等,并对每一类表现特征、参与人员、主要歌类进行说明,无疑让读者一目了然。值得一提的是,“口述史”写作方式的提出,为后人的写作提供新思路,以上几点均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但因其论著的关注点不在音乐本体上,故只有极少的音乐曲谱,且无具体的音乐分析,无法确定其传承音乐的典型性,使文章研究显得相对空泛。
(四)生存状况研究
生存状况研究主要阐释传承人老龄化、后继无人的现象。其文献共24篇,期刊类16篇,学位论文7篇,报纸1篇。如孙四化《徽州民歌传承人的现状调查和成因分析》[10]、周鸿德《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现状研究》[11]等等。孙四化《徽州民歌传承人的现状调查和成因分析》通过对省级传承人凌志远和操明花的访谈得出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差,且即将出现传承断层现象。周鸿德《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现状研究》文中第三章谈到裕固族民间歌手男女比例失调,随着老一代歌手相继辞世和现存歌手的老龄化,新生力量严重不足,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五)保护及传承研究
本类相关文献共有48篇,包括期刊类34篇,学位论文12篇,会议论文2篇。如杨梅《湖北长阳原生态民歌传承保护研究》[12]、王兴斌《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13]、高天牧《论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14]、朱婷《羌族传统民歌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建议》[15]、习化娜《昌黎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16]等等,虽提出保护传承人、加强对传承人培养的建议,但其可行性尚需斟酌。
(六)其他
该类文献有44篇,包括期刊类35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7篇。因其内容仅涉及传承人的生平介绍或提及“传承人”一词,其参考价值不高,故不再进行撰文。
综上所述,民歌传承人研究已从概述型、传承环境、保护、生存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为学术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旅程,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的观点与材料。但传承人面对后继无人、传承环境改变等状况,使其研究尤为艰难,且如何系统全面地研究传承人?能否建立一套传承人研究模式等等,这些问题仍需学者在未来的道路上思考与研究。笔者认为,对民歌传承人全面的个案研究和传承人音乐的典型性特征,以及传承人对其音乐的贡献是传承人研究的必要内容,是深入地系统地研究传承人的切入点。
[1]张紫晨.民间文艺学原理[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2]张君仁.花儿王 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3]臧艺兵.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赵建斌,王红妮.陕北民歌传承人述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49.
[5]许文涛.重庆“啰儿调”传承人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9):71-74.
[6]武宇林.新疆回族花儿王“韩生元”及其花儿[J].回族研究,2015,(5):68-73.
[7]刘笑玲.族群传统与国家在场——苗族歌师唐德海及其传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马巧梅,张小满.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民歌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解析——以民间传承人韩生元演唱的“花儿”为研究个案[J].艺术教育,2010,(12):100.
[9]武晓兰.试论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原生演唱韵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10]孙四化.徽州民歌传承人的现状调查和成因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4,(6):97-100.
[11]周鸿德.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现状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
[12]杨梅.湖北长阳原生态民歌传承保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3]王兴斌.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14]高天牧.论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D].河北大学,2014.
[15]朱婷.羌族传统民歌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建议[J].音乐时空,2013,(6):56-57.
[16]习化娜.昌黎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骆燕玲(1989—),女,河北邯郸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