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水利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思考

2016-02-05尤其中

治淮 2016年6期
关键词:淮安防洪水利

尤其中

淮安水利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思考

尤其中

一、概述

淮安位于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北接连云港市,东毗盐城市,南连扬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邻宿迁市,国土面积10030km2。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以黄河故道为界分属两大水系,以南为淮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四水穿城、两河绕城,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有80%的国土面积处在设计洪水位线以下,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西南部坐落着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里下河湖区镶嵌于市境东南部。

淮安的兴衰与水休戚相关,历史上依水而兴,曾有“壮丽东南第一州”“淮上江南”之美誉;也因水而贫,曾因黄河夺淮,饱受洪灾肆虐,变成“一城洪水半城泥”;现今兴水而富,初步建立了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形成“半城河湖满城色”,为淮安全面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十二五水利发展成就显著

“十二五”时期,淮安市不断加大水利投入,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项目建设创造历史新高,基本实现“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目标,累积完成水利总投资达164.5亿元。致力强化水利支撑、保障淮水安澜、深化改革创新、致力推进普惠共享、发展水利科技和人才队伍,实现了改革创新亮点频现,“三防”基础稳固扎实,服务发展更加有效,社会认同不断提高。

1.防洪保安能力明显增强

实施了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分淮入沂整治3项重大治淮骨干项目;黄河故道水利综合治理全面启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同步实施二级航道工程等重大项目已开展前期工作;推进建设5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16条中小河流治理、2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8座大中型病险水闸更新改造以及重点洼地治理工程,流域防洪标准全面达到百年一遇,区域排涝能力明显提高。

2.民生水利成效显著

以灌区节水改造、县乡河道疏浚、小型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实施8个大型灌区、31个批次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恢复和改善了有效灌溉面积64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5万亩、旱涝保收田146万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64.4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疏浚县乡河道1880条、村庄河塘8029面。

3.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成绩突出

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用水总量稳定在32亿m3左右,2014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130m3和18.6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73,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开展“利剑行动”和“铁拳行动”,创成江苏省节水型城市,纳入省级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和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市。

4.城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实施里运河、大运河、黄河故道等水环境提升工程,启动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城市河道清淤、泵站改造等工程,整治城市重点河道58条,相继建成古黄河水利枢纽、堂子巷控制、北门桥控制等城市水利工程并投入使用,实现活水绕城、清水润城;实施白马湖退圩还湖等湖泊综合治理工程,打造生态宜居、绿色淮安。

5.水利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推广洪泽小型水利工程“五位一体”的管护模式;创成21个省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46处县级文保水工程;创成8个国家级、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水利法治建设提档升级,精简涉水行政审批,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工程建管不断创新,集中监理制、“第三方飞检”等使水利工程质量显著提高。

6.水利科技文化稳步发展

建立河海大学淮安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基地、淮安市水利院士工作站等;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2项,开展20余项课题研究,获得5项专利;市樱花园成功创建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实施“双百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引进大批人才。发掘水文化内涵,开展水利遗产申报、编印水利文化杂志,形成特色淮安水文化品牌。通过举办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文化周、“淮水讲坛”“市民看水利”等活动,提升了公众参与水资源节约保护。

三、淮安水利可持续发展仍需加力

1.水安全保障体系尚需健全

淮安市流域防洪标准尚未达标,洪泽湖未达规划防洪标准,防洪工程建设有待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还未实施,洪泽湖周边蓄滞洪区治理进度滞后。区域除涝标准亟待提高,骨干河道排涝标准普遍在5年一遇左右,因洪致涝问题突出。城市防洪排涝格局有待优化,城市“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实施,凸显出防洪排涝标准偏低。

2.农村水利建设依然薄弱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工程管理还不到位。部分河道淤积,建筑物年久失修,配套不全,完好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数不高;沟渠通而不畅,违章占用较为普遍;农村饮水安全仍有部分人口未达到安全标准;丘陵山区及黄河故道沿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不足,仍需加大投入力度。

3.水资源管理保护有待加强

水资源管理尚显薄弱,水资源配置机制还未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水域侵占、围网养殖、非法采砂等现象犹存,河湖水质富营养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总磷、总氮时有超标;工农业用水效率偏低,水环境容量不足。

4.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

近年来淮安市行政区划调整多,新区无水利专管机构,河道管理体制不顺,管理缺位现象突出;湖泊管理与保护经费、装备等投入不足,巡查力度有待加强;管养分离推进不快,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5.水利发展支撑体系有待增强

水利配套资金到位困难,公共财政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程度不高。水利人才仍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与技术专才尤为缺乏。局属水管单位发展与基层站所建设滞后,水利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科技服务和应用有待加强。水文化底蕴、精神和产业需要进一步挖掘、弘扬和发展。

四、对淮安水利“十三五”水利发展的设想

1.目标与定位

水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四大水利”保安澜,生态河湖润淮安。“四大水利”保安澜:着力构建“安全、民生、生态、智慧”四大水利,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夯实水利基础、提升保障能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保障淮水安澜,把淮安建设成为防控有效的“平安之城”。生态河湖润淮安: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水环境,策应纳湖入城战略,深入挖掘大运河、古淮河等水文化资源,充分展示淮安水城灵性,彰显水韵美、文化美,把淮安建设成为具有江淮风韵的“生态水城”。

水利发展定位为:保障“水资源、水供给、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程”五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提供基础支撑;创成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水情教育示范基地,为淮安“五城同创”和生态宜居城市创建丰富内涵支撑;依托淮安水利较为完善的工程设施和科学的有效调度,构建布局合理、引排得当、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水系连通格局,形成淮河流域下游水资源调配的中枢支撑。

2.总体布局

按照2020年实现水利基本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要求,全力构建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农村水利、水管理服务和水利发展保障“六大体系”。

一是着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保障防洪安全。巩固提升防洪工程标准与能力,突出区域综合治理,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作。

二是巩固提升水资源保障体系,保障供水安全。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开展节水型企业、社区、学校等各类载体创建,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快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达标建设。

三是着力建设水生态保护体系,保障生态安全。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完成河湖及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确权,完善河道管理“河长制”。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水美乡村”建设;实施河湖水系连通、退田退渔还湖,加强水土流失防治。

四是健全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灌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新一轮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建设。实施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中小河流重点县工程建设等。

五是强化水利管理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坚持依法治水,通过水利法制、规划控制、行业政策和技术规范等规范水事行为。探索推行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制和区域集中监理制等。推进水管单位达标考核,实行管养分离,推进专业化和社会化管理等管护模式。

六是创新改革水利发展支撑体系,推进治理现代化。完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及水利事权划分责任体系,落实各项水利投入政策,坚持政府主导,健全公共财政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和吸引金融及社会资本更多投入水利建设。强化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与服务,推进水文现代化,推进物联网建设,推动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深度融合。

3.建设任务

实施流域性防洪、区域治理、城市水利、农村水利等六类重点水利工程。

(1)流域性防洪工程。巩固淮河下游10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点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黄河故道治理工程、洪泽湖周边蓄滞洪区建设等。

(2)区域治理。区域防洪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排涝标准提高至10年一遇。重点提高渠北地区,白马湖、宝应湖地区,洪泽湖周边地区的防洪与排涝标准,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程。

(3)城市水利。提高主城区防洪排涝标准,重点实施东环城河工程,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城区排涝建筑物改造、园区水系调整工程。提高县城区防洪排涝标准,实施四县城区防洪排涝工程。

(4)农村水利。重点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县乡河道与村庄河塘整治,水土保持工程,农村饮水提质工程等。

(5)水资源保障。重点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水资源供应保障体系,完成市、县区第二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续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配套工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6)水生态保护。重点实施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施洪泽湖(陡湖)、宝应湖退圩还湖工程,维护湖泊健康生态。

(7)水利管理。一是依法治水:完善水法规体系建设,推进水利依法治理,强化水利依法行政,加快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推进水行政综合执法,规范水行政执法行为,完善水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抓好法治宣传教育。二是创新管理:完善河湖管理体系,健全河湖管理体制,强化河湖空间管控,加强科学监测与评价。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防汛防旱组织管理,推进水文站网及监测能力建设。加强规划实施监督,配合做好“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三是智慧水利: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强化水利科技推广,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基层能力建设,加强设备装备配备,重视水文化建设。

(8)水利改革。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水权交易机制,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财政性两项经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推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推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促进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

五、2016年水利重点工作

2016年,淮安水利将紧扣“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重点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八大类工程”,以及水利管理与改革工作,完成水利投资32亿元左右,主要是实施流域性防洪工程,全面完成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和分淮入沂整治工程等;区域治理工程、水系连通工程、农村水利工程、城市防洪除涝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水生态建设工程和智慧水利建设工程。

强力推进水利管理,制定《淮安市古淮河保护条例》,编制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方案,拟定新列入水功能区划内河湖管理方案,探索水权及水生态补偿机制,创建淮安市水利规划项目库,编制完成《淮安市“十三五”水利应急体系规划》。

加大水利改革力度,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新四制,试点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出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实施方案,开展洪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五位一体”经验推广试点,部署整合互联网、云计算及已有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构建智慧水利平台,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出台水事纠纷预防与调处机制方案与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初步方案。

六、展望

过去五年,淮安水利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未来五年,淮安将继续加大水利投入力度,以水利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四大水利建设。十三五期间,淮安水利将不断奋进,开拓创新,为淮安特色水利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确保实现“河清湖晏、淮水安澜、生态水城、美丽淮安”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淮安市水利局局长)

(专栏编辑:杜红志)

猜你喜欢

淮安防洪水利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