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策研究
2016-02-04孙丽影王力年
孙丽影 王力年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策研究
孙丽影*王力年*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为深入高等教育改革,全面落实和推进和谐发展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但从当前现状看,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明显,直接影响到思政工作的质量,也不利于高校学生的良好成长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缺失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
高校思政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开展人文关怀的思政教育,目的在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效用,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价值、生活经历设计教育内容,以强化思政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一、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突出问题
(一)对学生个体认同不重视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些教育工作者通常把思政教育作为一个工具,特别注重其政治性,而未能看到学生的精神需要,以致于思政教育偏离现实。在以往思政教育中,通常将政策文件、规章制度等设为设置教育的目标及学生成长发展的标准,以此衡量和考核院校思政教育的效果。通过固定不变的理论、思维去限制他人,而这是忽视个体利益的,仅仅是屈从社会政治任务。单一化、固定化的向高校学生灌输理论,未能以人性完善,尊重人格发展为出发点,在较大程度上得不到学生认同,有些内容甚至会使学生感到反感,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的成效[1]。
(二)未能重视情感方面的关怀
当前,大多数思政教育者仅仅将思政理论灌输于学生,而对于思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未能重视。实际上,思政教育是思想、情感交流的一个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使健康品质外化成自觉、主动的行为。而从以往思政教育看,对高校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及培养未能加以重视,特别是对外部社会因素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情感带来的不良影响未能充分重视[2]。
(三)未能认识到受教主体效用
高校师生在思政教育中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是相互依赖和影响的。一直以来,因传统思政教育更为注重灌输论的应用,以致于在教育中仅仅关注施教主体,而未能重视受教主体。而在此种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有了更大权威,会通过强制灌输手段对学生进行说教,而使极具主体意识的受教者处于绝对客体地位,使学生被动接受。此种思政教育使大学生被动去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政策制度等,使得学生主体效用未能发挥。
二、强化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对策
(一)与时俱进,激发高校学生价值认同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也必须紧跟时代前沿,及时改进和调整思政教育策略,不但要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个体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自觉地在教育中,把思政教育的目的性、政治性和当前高校学生的时代性、利益性充分结合,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的、正确的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应关注高校学生的利益需要,充分维护学生的人格及权益,使他们的主体效用及创新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在基于集体利益前提下实现个人价值,满足个体需要。
(二)统筹安排,重视高校学生情感需求
重视高校学生情感需求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中最为基本的一个人文关怀原则。思政教育者在向学生灌输思政理论同时,秉着以情感人去感化学生,以强化思政教育的人情味,让学生既可以学习和掌握有用知识,还可得到情感熏陶[3]。如: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可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发,应用情感丰富的素材,开展“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同时,要重视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将枯燥、单调的思政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到案例中,以强化教学吸引力、互动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引导其得到情感体验,劲儿唤起情感层面的共鸣。
(三)以人为本,积极培养高校学生主体性
明确高校学生主体性人文关怀下思政教育体系建立的基础,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才可让学生更为自由、全面的发展,才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最佳效果。而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平等心态尊重学生主体性,不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让高校学生具备可独立和协作完成思政活动的能力。譬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当今社会热点进行辩论、演讲、模拟演出等活动;通过课余、假期等组织学生开展社会义务劳动,参与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让学生更为主动去认识、分析及解决问题,促进高校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因材施教,尊重高校学生个体差异
高校思政教育教育者应秉承负责态度,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文艺汇演等方式,及和大学生面对面互动接触,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经历、家庭状况、心理状态、兴趣爱好、性格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并对他们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掌握他们的优缺点、异同点,能明确当代高校学生最想在受教育中得到什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前提下,制定更为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思政教育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引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落实人文关怀是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应与时俱进的开展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尊重学生个性和主体性,如此才能实现优质、效率的思政教育。
[1]王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03-107.
[2]施林春,陈碧钦,谢从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47-149.
孙丽影(1985-),女,汉族,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力年,男,汉族,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G641A
1006-0049-(2016)16-01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