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美声教学中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相关问题探究

2016-02-04庞佳慧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假声技术性音调

庞佳慧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基于美声教学中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相关问题探究

庞佳慧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在各种类型的唱法中,美声唱法表现出显著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声乐教学体系内的美声教学已经获得显著的改进。从本质上来讲,美声唱法应当属于一种西洋唱法,因此美声教学应当致力于培育更高水平的演唱技能,在这种基础上密切结合艺术性以及技术性。通过全面的美声教学,让学员明确美声唱法具备的表现力以及艺术效果,从而掌握美声演唱所需的技能。针对美声教学,有必要探求最根本的教学思路。结合美声教学的日常实践,不断提高教学中的艺术性和技术性。

美声教学;技术性;艺术性;相关问题

对于声乐教学而言,美声教学构成了重要的一部分。美声演唱需要最基本的技术,同时也应当表现出浓厚的艺术性。由此可见,美声教学应当紧密结合技术性以及艺术性,做到两种性质的统一。在美声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分阶段的美声演唱模式,分段培养同学们的演唱能力[1]。学员如果要学好美声唱法,那么不仅需要明确最基本的演唱技术,同时还应当妥善把握演唱中的艺术性特征,把美声的艺术性融入演唱过程中。通过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全面培养,才能确保美声教学符合最基本的目标,达到新课改的整体要求。

一、美声教学的根本原理

从起源来看,美声唱法诞生于18世纪早期的意大利,最初的美声唱法应当属于一种教堂音乐。在美声唱法中,花腔唱法构成了整个唱法的基础。美声唱法自从诞生之后就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这个过程也推进了歌剧的演进。到了19世纪,威尔第在美声唱法中融入了爱国激情,美声唱法因此被改造为铿锵有力的音乐[2]。近些年来,美声唱法领域诞生了很多知名的歌唱家,与此同时也推进了歌剧的发展和兴盛。在唱法演进的历程中,美声唱法具备了更显著的职业性以及专门性特征。

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美声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学员如果要学好美声唱法,那么必须先掌握美声唱法的根本原理,例如正确发声、确保音调的流畅性、明确唱法中的语言规范等。相比于日常交流,美声唱法具备了完全不同的发声规则。因此,美声教学的关键点就是要锻炼学员的正确发声。经过长期的发声锻炼,学生才会具备悦耳和圆润的美声声调,同时也才能适应美声唱法。通过日常性的发声训练,教师需要引导同学们打开喉咙,利用身体各器官的共鸣来发出优美的声调。这样做,才能确保在呼气最少的情况下提高美声唱法的准确度。

美声唱法本身就表现出较高的音调特征。学好美声唱法,基本点就在于掌握自身的呼吸频率。学生如果只具备了美妙的音调,但是不会妥善控制呼吸,则同样无法唱出动听和优美的声音。针对美声教学而言,教师首先要训练学员尝试着正确呼吸,同时也需要不断纠正学员在歌唱时的吸气和呼气错误。同时,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格外注意保护学员的声带,教师不应当过度训练以至于伤害学生的声带。在美声训练中,师生需要共同探求正确的发声训练方式[3]。

二、教学中的技术性

美声教学不能够缺少技术性,这是因为美声唱法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技术特征。学习美声的学员只有明确了唱法中蕴含的技术特征,才能妥善把握各个环节的音调变化以及发声等。在各种类型的唱法中,美声唱法设置了最高的技术要求。学员在运用美声来演唱特定的歌曲时,也需要把发声技巧、呼气和吸气的正确方式以及发声的共鸣融入其中[4]。经过不断的摸索,就可以掌握更全面的美声唱法技术。具体而言,美声教学应当具备如下的技术性。

(一)适当控制真声和假声

美声唱法通常具备较高的音调,学员在真正演唱时不可能全部运用真声来演唱。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适当掺入假声。通常来看,真声带的上部位置就是假声的声带,因此假声会高于真声。实际上,演唱者如果密切结合了假声和真声,就能够唱出接近完美的音调。在美声演唱时,学员如果可以确保适当的假声与真声比例,那么就能收获最佳的美声效果。教师在训练学生们演唱美声时需要格外注意:在遇到较高音调时,就要引导学生切换成假声;音调逐渐升高时,就需要掺入更多的假声来协调发音。同时,掺入真假声的比例调整

也是带有个体差异的,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明确学员具备的声带特征。

(二)训练共鸣发声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发现:某些学员演唱时并没有花费较大的力气,但是演唱出来的音调却十分动听。实际上,这种现象主要源自共鸣发声的运用。学员能否发出悦耳的声音,主要取决于共鸣的程度。如果单纯凭借声带去发声,那么很难扩展共鸣;只有适当美化原声,才可以达到最佳的共鸣程度。在音色的变化中,共鸣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而言,美声唱法十分重视训练口腔内部的共鸣,同时也需要胸腔共鸣。教师应当引导学员灵活调节自身的腔体共鸣,在演唱时不断探索更适合自身的共鸣方式[5]。

(三)做好呼吸的调节

美声演唱需要借助呼吸的动力,因此,适当调节气息构成了美声演唱的关键点。师生应当注意的是:美声唱法通常具备了多变的气息特征;针对各环节的美声演唱,都需要控制不同的呼气特征。如果遇到较高的音调,那么需要调用较强的呼吸对抗力,这样做才能支持完整的美声演唱。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横膈膜呼吸法,通过这种方式来调节演唱中的呼吸程度。美声唱法在客观上要求快速调节自身的呼吸,因此教师需要指引同学们自然地呼吸,同时还需要保持轻松的身体姿态,做到挺胸抬头。这样做,就可以确保用横膈膜来调节演唱时的呼吸,为美声演唱提供足够的气流。

三、教学中的艺术性

作为声乐的一类,美声应当属于一种独特的艺术。在美声教学中,师生需要紧密配合,共同探求更适合学员自身的美声演唱方式。教师若要提升美声教学整体的质量,则要在美声课堂中融进更多的艺术性,这样做也能够增加美声课堂的趣味性。依照现有的教学情况,教师应当选用更灵活的方式来强化课堂中的艺术性,让学员感受到美声演唱独特的艺术魅力[6]。在美声教学过程中如果融入了更多艺术性,也能够陶冶同学们的情操,这种做法符合了新课改针对素质培育的要求。详细而言,美声教学包含了如下的艺术性特征。

(一)在歌唱中融入深厚的情感

美声演唱家要想做到成功的美声演唱,首先就需要在演唱时融入自身的情感。只有融入了真实情感,美声演唱才拥有更强的表现力,同时也更能够吸引听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摒弃单纯说教的美声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把自身情感融入各个环节的美声演唱。例如:在演唱关于赞美祖国的歌曲时,就需要融入对于祖国的深厚情感。学生只有带着真实的情感去演唱,才能与听众发生共鸣,美声唱法也才会具备更浓厚的感染力。

(二)配以适当的舞台动作

演唱者在舞台上不能够单纯演唱,而是要搭配特定的舞台动作。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尤其需要配以恰当的舞台表演以及相关动作。演唱者在表演美声唱法时,通常需要配以恰当的服装以及舞台步伐,同时面部表情也要恰当。恰到好处的舞台动作能够为观众传递正确的信息,从而让听众受到很强烈的感染。对于此,教师需要更加注意学生演唱时的动作搭配,耐心纠正各种舞台动作中的偏差。这样做,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美声演唱方式[7]。

(三)把握作品的背景

学员如果不够了解美声作品具备的背景,则无法把正确的情感融入演唱中。因此在进入演唱环节前,教师还需要向同学们介绍特定的歌剧背景。通过形象且生动的背景简介,学生就能够明确作品独特的地域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在这种基础上表达正确的情感。具体而言,背景介绍包含了作品风格、歌剧作家的生平、地域环境的影响等。

四、结语

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美声教学具备了更显著的实践性。然而,美声教学的改进和提高是长期的过程,不可以一蹴而就。师生应当明确:美声教学兼具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双重特征,因此在日常的美声教学中就要融入这两种特征,致力于培育学员对于美声唱法的感知能力。学习美声唱法时,不应当停留于浅层的模仿和试唱,而是要深入探求美声唱法具备的艺术特征。然而实际上,在美声教学中密切结合艺术性和技术性,这种实践还是有较大的难度的。从现状来看,美声教学相关的实践仍没能达到完善,有待长期的改进。未来的实践中,师生还需要不断摸索适合美声教学的模式,从而服务于美声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1]李秋玉.美声教学中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相关问题[J].音乐创作,2012(7):172-173.

[2]王少艳.试论声乐教学中“紧与松”“轻与重”的对立统一关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2):125-130.

[3]张妮.美声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2):140-142.

[4]陈娟.高中声乐教学的传承与创新[J].音乐时空,2013(11):112-113.

[5]肖雄.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唱法的自我品质与相互借鉴[J].音乐创作,2014(7):135-136.

[6]吴红歌.虚实交错·技艺并重·意会言传——传承视角下的歌唱艺术审美探微[J].音乐创作,2014(9):112-114.

[7]王恬适.浅谈美声唱法教学方法[J].群文天地,2011(24):159.

J616.2

A

猜你喜欢

假声技术性音调
春的呼唤
关于吹牛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谈声乐“真声”与“假声”演唱技巧
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假声的有效利用
边柱制栓锁技术性破坏痕迹的检验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20世纪十大超囧的发明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