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水墨意象绘画与动画角色形象创新
2016-12-07衣文志
衣文志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探究水墨意象绘画与动画角色形象创新
衣文志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在中国的水墨意象绘画领域中探究动画角色形象的创新规律,从而增强动画角色形象的艺术性、创新性。动画角色外在形象设计是决定其有生命力、感染力、商业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水墨意象绘画的造型方法:不被现实客观物象所束缚,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此启迪动画角色形象创新,从中国水墨意象绘画造型原理中探究动画角色形象的创新来源,探究绘画、动画艺术两者最本质的、共通的一些理念,从而推动动画角色形象的创新设计。
水墨意象绘画;动画角色形象;创新;形神兼备
一、中国水墨意象绘画与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的儒、道、佛思想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水墨意象绘画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结晶。
(一)意象美
“意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中国水墨意象绘画造型形式的独特性——似与不似的意象为最美。这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体现了万物在画者内心的交融后,并以托物言志、托物言情为主导超现实的主观表现,致使外在造型形象的得意忘形、水墨意象绘画的个性化创新在内在情感、心灵世界的凸显和升华中实现,同时画者在直觉感知下“忘我与忘形”的两忘状态下成就了意象美,也成就了水墨意象绘画艺术酣畅淋漓的泼墨、气韵生动的破墨、错落有致的积墨等墨法,及游刃有余的行笔、起落顿挫的下笔和落笔等多种笔法的“勾线造型”法。因此,水墨意象绘画是中国特有的表达客观世界的造型方法与形式,它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而形成并发展的特有艺术符号。
(二)气韵美
“中国画论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标准。气韵高于形,气韵高于物的界限和结构,万物齐同。”庄子的万物无分别、万物成一气的哲学思想解释了气韵美的审美感悟和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并非说是中国画在主观制造,而是说画家在消除了人与物的界限中突显了自身的性情和理想,她呈露了画家的真情真性与感悟,也就是画入心境,贵在意到情适,抒情达意,不受自然之形所限制。”因此造就了中国水墨意象绘画在题材表现上有囊括万物的胸怀,万物皆能入画、无大小和贵贱之分;并形成了中国水墨意象绘画对大自然体察入微的敬畏之心。气韵美是中国水墨意象绘画的审美理念,这使绘画万物的外在形象追求其神韵之美。
二、水墨意象绘画的创新造型因素分析
(一)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包括:点、线、面、体、明暗、色彩、肌理、空间,或是绘画工具、材料、或是运用某绘画工具材料体现出的技术、技巧等。这些绘画的语言只有通过人的运用,才能赋予给它们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来感召审美者。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靠的是内直觉和潜意识。西方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也有同样的感悟:“艺术不是直接描绘,而是我心灵的作品。”绘画语言与“心灵语言”相比顿时失去光彩和活力,因此真正的画家是能用“心灵语言”驾驭绘画语言从而表达自己个性的人。
(二)心灵的语言
在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下形成水墨意象绘画的造型理念,其心灵的语言是动画角色形象创新的重要因素。意象造型是介于抽象造型和具象造型之间,有别于西方的以科学、解剖、透视的写实造型。圣人“立象以尽意、意在笔先”讲的是“意”的重要性,以“意”造型起到关键作用。以人的意识、情思来主导“象”,客体“象”是寄情的媒介物。中国文人画是水墨意象绘画的典范,文人士大夫通过客观物象寓意思想、寄托情思、传递内心精神,是用心灵语言来绘画的。
(三)物我两忘的精神
人类是高级动物,有敏锐的感知觉和丰富的情感、思想,这才能在绘画中融入“心灵语言”的表达,才能达到出神入画的境界。道家思想主张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使心达到无欲无求、排除心中种种杂念,以对天地自然的秩序有
高度的理解和直觉,才能“观象悟道”。中国水墨意象绘画的人品即画品,注重至高境界的心性修炼,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不受某家学派所左右,这样来超越自我、超越世俗。禅宗告诫人:顿悟而明心性,中国禅宗派画家梁楷借助水墨习画来冥想,他们的初衷并不是要当传千古的国画大师,其画《太白行吟图》(图2-1)。
(四)因时、因事、因人的客观因素
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对画家个性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时代的召唤、大自然的召唤、内心情感的召唤,这是绘画创新的基础背景。因而,我们在赏析古今中外画作时,我们也要研究画家生活的时代、了解他的出身、本人的性情等。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2-2),创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同样西班牙立体派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图2-3),这幅画创作于1937年,这是画家对德国纳粹的抨击、为无辜市民的呐喊。“因时、因事”是触动画家创作灵感的机缘,这样才产生了“因人而异”的个性化作品。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物象中发现美”。
三、分析中外动画角色形象的创新来源
图2-2 《愚公移山》局部
图2-3 《格尔尼卡》
(一)中国动画角色形象创新来源分析
20世纪60年代,中国动画片中孙悟空、哪吒这两个既有神性、又有人个性的动画角色形象,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化形象。两者的神通广大、不畏力权、反对束缚、追求平等尊严的理想与行为,都是寄托着人们的精神思想与美好愿望。这两个角色虽然出自中国不同的历史朝代,但都是创作者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想象、虚构的形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再利用,还不完全属于创新的形象。尽管两者被观众认可系数大,但他们并不是直接出自个体动画艺术家内心思想情感外化后的造型。而另一个我们熟知的动漫形象——三毛,其创新来源于艺术家张乐平内心思想情感:对战争的痛恨,对受迫害孤苦伶仃流浪儿童的强烈同情,激发了个体动画艺术家的创新,此形象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刘巨德教授讲到:“艺术家的作品则与传统文化和个性相关,特别是个性直接影响产生独特的作品”。由此可见,个性、思想对于形象的创新是极其宝贵的。动画是个奇异的世界,能激起人类共有的本能——“想象力”,这如同中国水墨意象绘画造型方法:不被现实客观物象所束缚,经自己心灵的内化,使其最终通过绘画语言形成视觉形象。动画片中拟人化、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画角色形象的创意方法与“意象造型”法不谋而合。
(二)境外动画角色形象创新来源分析
舒尔茨“史努比”送给我们的是一只让我们感到温暖的狗,它温暖我们的心灵。“史努比”好像是勇敢向上但又屡战屡败,他颓废形象好像是我们自己,这也是舒尔茨当年屡次投稿都退稿刻骨铭心的映照;华特·迪斯尼在屡遭失败的境地中设计出了“米老鼠”形象,这只弱小、乐观向上的“米老鼠”是华特·迪斯尼不畏艰难、乐观、坚守自己理想的真实写照;《小马精灵》是美国梦工厂的经典之作,每次欣赏都被其万马奔腾的自由所感染,动画角色小马王的矫健洒脱、具有王者尊严的形象,总使我联想到中国现代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马,其蕴含着无限力量与希望,在洒脱、自由中透出了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马”早成为他绘画艺术风格的符号。小马王形象与徐悲鸿大师笔下的马同样都让人震撼与感动,因为“无论表现形式、创作手段如何变换,好的艺术一定是能够承载人们情感、拨动人们心弦之作,它不受任何专治立法的限制,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才是艺术的真灵魂”。其实不管小马王的形象设计者,在创意之前看没看徐悲鸿大师画的马,但这都让我们感悟到动画角色设计创新可以在纯艺术领域内寻找到激发灵感的素材源,更重要的是水墨的意象造型法启发其设计的动画角色具有个性化艺术风格。在数字艺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效、便利的绘画工具固然重要,但高品位的动画片其艺术特质是不可缺少的。
四、从水墨意象绘画中探究动画角色形象创新因素
水墨意象绘画家富有生命力的画作,重新启迪我们被科技枯萎的精神。徘徊在动画角色形象的设计领域中感受到的困惑:缺乏创造力或是模仿抄袭行为,为夸张而夸张的空洞设计。动画角色形象设计师不妨从水墨意象绘画艺术中探究动画角色形象创新的因素。
(一)从色彩因素
水墨意象绘画对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的启发还体现在色彩设计运用上,色彩不求写实但要与剧情气氛相吻合,也体现了意象造型以色寄情、寓意的主观性绘画方法、及审美特征。如《三个和尚》(图2-4)、《九色鹿》(图2-5、图2-6)中的主观、寓意、夸张的用色。
(二)从造型因素
在动画角色的形、色上进行夸张表现,这可以说是对动画角色静态形象的把握阶段,这要结合动画生产制作上的特点;而对于动态形象的把握,就是给静态的形象注入生命,其解决方法是:我们还是要绘画写生,在写生过程中,从写生对象的大量信息中得到灵感,大量多变的力量、形式、形状、
纹理和色彩,使动画角色的鲜活成为可能。动画角色的静态形象和动态形象这两个创意过程没有严格的界限,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使动画角色设计的形象有生命力,这两个阶段是都必不可少的。
图2-1 《太白行吟》
图2-4 《三个和尚》
图2-5 《九色鹿》
图2-6 《九色鹿》
水墨意象绘画注重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直觉感受及精神状况,在造型方法上加入不同程度的主观表现。动画角色形象一直以写生人物形象作为创新来源,对人物的外在形体、比例夸张、概括简化,对内在精神、思想与情感进行不同程度的主观处理,融入的是设计者自己对动画主题内容的理解、对角色内心情感、思想和精神的主观分析。在静止的画面上,这种看似简单的绘画语言能使我们感受到角色形象的动感和力量,这种表现设计本人主观感受的造型理念与水墨意象绘画造型之间有本质上的共通之处。
1.通过写生来创造新的角色形象成为可能
因为从水墨意象绘画的作品来看,一方面形象虽是写生,但一样可以进行艺术的夸张;另一方面这些写生的角色形象很有个性特点,这也是动画片中所需要的——夸张而且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夸张是符合动画的艺术特征和制作要求,有个性特点使角色形象具有了生命力和内在的精神。就是放弃“再现自然”的艺术表现观念,而是采用主观自我的“表现主义手法”,用最有说服力的夸张艺术语言,给静态的形象注入“筋骨血肉”,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把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意识、精神和情感等个性化的要素传递给静态形象。
2.夸张的艺术手法,能提炼物象形态最本质的、最具有生命力的个性特点
艺术家通过主观对绘画要素色、线、形、比例等进行艺术夸张,用以少胜多夸张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艺术家内心情感、精神、思想等。如法国动画片《美丽城三重奏》中动画角色形象让我们感受夸张的角色设计手法的运用,其生动性、艺术感染力的强烈。
3.深入其灵魂的体验
动画角色形象设计者对剧本中所表述的静态角色形象有深度的思考,挖掘其背后所要承载的精神和内涵。如美国动画片《埃及王子》中,摩西和兰姆西斯的个性设计、埃及女王与摩西的妻子西坡拉的形象设计非常精彩,他们的外在形象与这个形象所承载的角色任务是相符的,是鲜活而深入人心的。
4.动画角色形象是外在的“形”与内在的“神”的结合体
我国的影视动画要走能彰显我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创意之路,创作者就要在其动态影像“神”的创意下功夫。我们在创意时对形神兼备的结合体假设性的分离,对两者的创意要素分析、把握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综观世界影视动画,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时期的动画片,总会有一个个鲜活、饱满的动画角色形象浮现在我们脑海中,他们引发我们笑、深思,引发我们心灵深处种种情感的共鸣与回味。我们感受、细究这些动画角色形象的艺术造型,发现他们都是外在“形”与内在“神”的结合体。因此,我们对其创意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方向细化,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创意时,从“形”和“神”这两个方向下功夫。“形”可以具体为角色静态造型的创意设计要素;“神”可以具体为动态影像创意的“表现性”要素。这两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生命力的延续和提升。对于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的这两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但我认为对于静态“形”的形象设计创意应该领先于“神”的影像,这是决定动画角色有生命力、感染力、商业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创作者艺术才能、艺术素养、艺术创作责任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动画是个能够演绎奇异想象的世界,从中国水墨意象造型原理中探究动画角色形象的创意方法,无论是“真人”“拟人”,还是“超人”的动画角色形象,其角色的创造手法与水墨意象造型法不谋而合:动画角色形象在夸张、变形、概括的设计表现上是主观的、不被现实客观物象所束缚;水墨意象造型原理是要注入绘画者思想、情感、精神并经自己心灵的内化,使其最终通过绘画语言形成视觉形象。
[1]刘巨德.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M].清华大学新文人讲座第四辑,2010:172—199.
[2]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J].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3]李黎阳.历史真实与艺术本质—西方现当代艺术述评[M].金城出版社,2013,1(2).
J20-05
A
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课题,课题编号是:J15WF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