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电影片名翻译的文化转向
2016-02-04张静
张 静
(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电影片名翻译的文化转向
张 静
(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存在着文化霸权。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电影文化交流中也存在着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本文从文化转向角度出发,对电影片名翻译进行简要探讨。
后殖民主义;电影片名;翻译;文化转向
引言
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除了电影本身的内容、拍摄技巧、演员阵容等, 首当其冲的便是影片名了。与传统的电影片名翻译提倡的翻译策略不同,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角度下,存在着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冲突,文化转向策略可以处理电影片名翻译实践中的文化霸权主义等后殖民主义范畴的矛盾,进而促进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是后殖民主义研究的正式开始,这一年,当代美国重要的评论家、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巨子”爱德华·赛义德发表了《东方主义》。《东方主义》挑战了传统西方学者对东方的看法,也因为它的出现使后殖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赛义德的东方学研究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析和政治权利批评的倾向。
翻译中的文化转向重点关注在传统翻译中被忽视的外围因素如读者、编辑、出版商等因素;突出重交际、重跨学科、重目的语言和文化的需要。后殖民翻译理论也由一系列概念范畴构成,如他者、身份、种族、霸权、话语等,它既是一种表述的策略,用来向他者阐述自己独特的视角,又是一种反抗霸权话语的方式。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电影片名的文化影响
电影是商业文化的交流途径,也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摩擦甚至是碰撞。其实,在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下,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长期存在的争论就是“英语霸权主义”与“中国化”之间的抗争,到底是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还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源语的语言差异?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我国的电影片名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众多的后殖民学者呼吁,应该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来重译来自受制文化的文本,进而在西方重塑本土的文化身份,纠正被霸权文化扭曲的文化“原型”。目前看来,异化派的实力更强一些。
(一)文化交流上的自我孤立
电影片名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上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的沟通。
例如,中国观众对于《霸王别姬》这个词语以及它背后众所周知的故事产生的对于英雄、美人、苍凉、遗憾、悲剧与史诗般的境象有着无限的感叹。有两种译名,分别是:(1)Emperor and Lady Yu,(2)Xiang Yu the Conqueror Bids Farewell to his Concubine。译文(1)用异化策略,但没有体现出原名的主题;译文(2)同样采用异化策略,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两个文化意象,即“霸王”和“虞姬”,但译文过于冗长,不适合用作电影片名。所以以上两种译文都为失败的译文。《无间道》的英译名Internal Affairs也准确地表达了“内部战争,内心之战”,但又怎能敌佛教深刻寓意的“无间”二字要表达的受苦、解脱、轮回。从这个角度,“河东狮吼”就不得不用“野蛮女友”来代替了。 亦或许是我们不能充分理解西方文化,以致从中找到出能够准确表达的词汇。有时,一定要从文化遗产中挖出个“容器”甚至会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将月光宝盒译为“Pandora"s box",明显,想借用希腊神话的潘多拉魔盒来提升文化底蕴,但潘多拉这个“灾难之源”的代表显然与月光宝盒这种时光穿梭机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假如双方的沟通是建立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之上,这种交流活动是不公平的,是孤立的。
(二)电影交流上的文化障碍
在电影文化交流中坚持我国的文化特色和立场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明确对于西方文化中什么该“取”,什么该“弃”。从全球化英语主流观点的角度看,盲目地坚持“自我化”的翻译策略会导致“误译”甚至“错译”,使得中国在电影交流中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更好地将国语电影打入国际市场。
三、电影片名翻译的文化转向策略
电影片名的翻译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成果颇多。译者必须将电影片名翻译得恰到好处,尽力减少电影双向交流的障碍。总的来说,在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践中,文化转向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变通和直译
将原语的某个词直接翻译到目的语中,同时进行增补,解释说明一下。例如;动画片Shrek 翻译成《史莱克》一定没有《怪物史莱克》,能激起观众的观看欲。再如恐怖片Halloween 译名为《万圣节》。在大多数中国人印象中,万圣节是与西方耶稣基督有关的节日。若直接将“万圣节”的电影片名打入中国电影界,就向东方观众宣扬他们的政治、宗教理念,成为强势文化产物。电影是恐怖片,若翻译为《月光光,心慌慌》,不仅使片名与影片内容相辅相成,而且更能最大限度地引起观众注意。同时,给观众以建立在文化认同或体验的基础之上的美的享受。《gone with wind》两个译名《飘》和《乱世佳人》应该说都是比较成功的翻译,而如果将其直译为《随风而去》就缺乏了很多韵味,也许一部经典的电影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忠实粉丝。Waterloo Bridge 若翻译为“滑铁卢桥”带给观众原汁原味和全新的体验,但是很有可能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若翻译为“魂断蓝桥”选词注重了文化联想,带给观众文化认同感。
由此可见,对于影片名称的变通和直译直接影响了观众对于影片的观感和印象。
(二)词汇的斟酌
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该短小精悍,有的电影片名甚至只有一词,所以在词汇的语用和选取上就显得更加重要。若目的语词汇运用得不是恰如其分,那么可能会导致一定的偏差。
比如曾经在海外风生水起的《卧虎藏龙》的海外片名就是直接翻译成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躺着的老虎,藏起来的龙》,用现在观众的审美眼光来看,可以说是有点可笑的。“卧虎藏龙”这个词在中国是非常有深意的,表示暗藏着高人,可是直译过去的海外片名却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如果将《Ghost》直译为《鬼》就会丢失了《人鬼情未了》的浪漫和温情,观众会认为它是一部惊悚片,而《人鬼情未了》则更能够吸引多数观众去探究和品味电影男女主角之间连生死都无法阻断的爱恋。《Leo The Professional》成为了一个经典,片名翻译更是耐人寻味《这个杀手不太冷》,杀手和不太冷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感受到了杀手的铁血柔情,片中Leo抱着小女孩,小女孩抱着一盆花的画面经典难忘。
(三)贴近观众的情趣
近年来,国产电影票房开始回升,中文电影屡次获得大奖。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因此翻译是必须要形神兼备、意境悠远,传达审美信息,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来吸引他们。如Home alone译为《小鬼当家》,《风声》译为Message,《Mr.and Mrs.Smith》译成《史密斯行动》就比直译《史密斯夫妇》更能体现故事特点,一目了然它是一部特工片而非普通故事片。你觉得the Rock译成“巨石”吸引你还是“勇闯夺命岛”更吸引你?
或许年轻的英语国家不像我们古老的东方文明留下了那么多能够为我们今人所用的经典故事、诗词歌赋去借用。亦或许是我们不能充分理解西方文化,以致从中找到出能够准确表达的词汇。有时,一定要从文化遗产中挖出个“容器”甚至会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将月光宝盒译为“Pandora"s box",明显,想借用希腊神话的潘多拉魔盒来提升文化底蕴,但潘多拉这个“灾难之源”的代表显然与月光宝盒这种时光穿梭机相差甚远。
四、 结语
片名作为电影的商标,能否成功吸引广大观众是至关重要,所以片名要尽量新颖独特,激发观众想看的欲望。尊重影片内容,并且暗含大量影片信息,如电影的主题、种类、文化背景等。后殖民语境下,电影片名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原文的差异性、异质性。同时,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下,在弱势文化和强权文化的交锋中,则要求译者具有文化转向的意识,一方面,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强势文化中去,弘扬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将西方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吸收到中国文化中,在国际文化大熔炉中,做到“不失自我”,又 “融入其中”。
[1]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
[2]张广法.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后殖民视角[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3]王焰.郑贤贵.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2005(6).
H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