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傣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2016-02-04宗云燕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傣族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宗云燕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刍议傣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宗云燕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当下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少数传统文化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丢失,例如在文字和习俗方面,少数民族汉化问题较为严重,原有的文化缺失传承,这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来说,显得十分不利。本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注重从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层面入手,分析了傣族传统文化如何进行保护,并就其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傣族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保护

前言

我国共有56个民族,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对于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多姿多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中,少数民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习俗,包括了音乐、舞蹈、绘画、节日等,这些文化与汉族文化一道构成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汉族人口比重较大,少数民族为了适应当下经济发展形势,纷纷开始学习汉族文化。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保护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受到较大的挑战。就以傣族传统文化来看,其类别包括了民俗类、手工技艺、曲艺、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手工艺等相关内容,如何对傣族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成为傣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傣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

在对傣族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需要对傣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有一个较好的认知,从而把握傣族文化的特征和内涵,在进行传承教育过程中,才能够对重点内容进行把握,以满足傣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傣族在古代是“百越”族群之一,是云南省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之一[1]。傣族与泰族、缅甸的掸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傣族人口共有122万人左右,占到了云南省总人口比重的2.67%,占全国总人口的0.0945%[2]。傣族人口目前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城市。傣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就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整理了4000万字的调查资料,有近60本的少数民族简史合编丛书,其中关于傣族文化历史的书籍,主要以《傣族简史》为主,在对其历史文化研究过程中,也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进行了相关记录。《傣族简史》和《西双版纳社会历史调查》书籍中,就傣族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为了解傣族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3]。

学术界对于傣族文化的研究,相关内容如下:张公瑾在《傣族文化》一书中,从语言学、文学、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傣族文化的发展史进行了分析,对傣族文化的构成进行了相关阐述。曹成章在《傣族社会研究》一书中对傣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注重对傣族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阐述,对于人们认知傣族社会文化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赵明生在《临沧傣族土司的兴起、发展与衰亡》一文中分析了傣族的发展历史,就傣族文化的兴衰进行了阐述。在该文中,赵明生认为,傣族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由于缺乏对傣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从而使临沧傣族土司文化开始衰败,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郑晓云在《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一个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类学研究》一文中,深入调查和分析了傣族文化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面临的发展困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傣族社会要想良好地发展,必须以自身的民族文化作为发展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傣族社会文化的有效转型[5]。在研究过程中,郑晓云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持,傣族要想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屹立,就必须对傣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二、傣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现状分析

(一)目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2005年的《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对各民族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包括了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等内容。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提升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认识,注重在工作和发展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体到实际情况,则是对民族文化予以传承和发展[6]。从国际角度来看,国际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提出,在2013年10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公约当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界定,通过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予以明确,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帮助[7]。综合国内和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阐述,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指凝结在有形或是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东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而从这一角度来看,民族传统文化也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傣族文化传承问题分析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点。以傣族文化传承为例,在进行传承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内容进行教育,使傣族青少年能够对自己民族的知识进行学习和认知,并在这一基础上,能够对傣族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从而增强傣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内涵,使其在促进傣族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更好的作用。传承过程中,传承教育要注重对传承内容进行把握,区分侧重点,并能够以标准的教育方式,把握传承目标,并采取有效的评价方式,切实保证传承教育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傣族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8]。

(二)傣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傣族文化在当下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全球化、文化现代化以及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导致傣族落后的文化逐渐被淘汰,傣族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于先进知识,并且由于汉族文化的渗透,使原有的傣族文化逐渐消失。傣族一些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对先进文化进行接纳,并对自身的文化进行改进。这些先进文化对于改善自身的生活、促进自身的发展来说,起到了重要作用。傣族青少年为了日后的生活能够更加幸福,对现代科技文明日益关注,这就导致其对民族特色文化予以忽略[9]。由于傣族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势必会对傣族文化日后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当下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环境下,傣族人民晚上载歌载舞的聚会减少,并且受到当下文化的影响,在服饰和生活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国家为了保护傣族文化,把傣族比较著名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民俗类角度来看,傣族的泼水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泼水节的时间、起源、传说和活动内容;从传统手工艺角度来看,傣族的慢轮制陶技艺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保护内容包括了溯源、工艺手段;傣族的民间舞蹈傣族象脚鼓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保护内容包括了舞蹈内容和舞蹈形式;传统手工艺方面,贝叶经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保护的内容为贝叶经的分类以及制作工艺。除此之外,还有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也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保护内容包括了普洱茶的简介和制作方法[10]。

三、傣族文化传承对策分析——以泼水节传承为例

傣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传统文化的丢失,需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内容。

(一)注重功能整合

傣族文化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要注重进行功能整合,对少数民族节日内容和相关文化习俗进行较好的把握,从而进行功能整合、分类,在进行傣族文化传承教育过程中,能够使傣族青少年对傣族传承文化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和认知。就以傣族的泼水节为例,泼水节是傣族的民俗节日,是一种岁时节令。在对傣族泼水节进行传承过程中,需要傣族人民保持民族传统,在泼水节到来的时候,应该积极组织相应的活动,从而使傣族人民能够在泼水节当中,感受到节日的喜悦。这一过程中,泼水节节日的弘扬,要注重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能够使傣族人民切实加入到泼水节当中,并使得更多人认识傣族、认识傣族泼水节。泼水节的传承,要注重提升傣族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能够以发展的意识看待傣族泼水节[11]。在传承教育过程中,要将传承教育方法与傣族泼水节进行紧密结合,明确传承教育的目标,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傣族泼水节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明确传承目标

文化传承需要对传承目标予以重点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民族文化习俗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傣族文化传承过程中,要注重对目标进行把握。首先,从认知角度来看,需要了解民族文化的起源以及民族文化的相关传说,这主要包括了历史渊源和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傣族人民才能够对自己的节日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知,使其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12]。例如在对傣族泼水节认知过程中,需要明确泼水节的发生时间和起源以及关于泼水节的传说。同时,需要对泼水节的种类予以认知,其是一种民俗类节日。其次,在实践方面,能够对节日的基本技能予以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在泼水节上,傣族人民会进行浴佛泼水、模仿丢包、赛龙舟等活动,这一过程中,要让傣族青少年积极参与其中,并能够进行模仿,从而感受节日的喜悦和节日的内涵。最后,在进行传承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傣族青少年能够对傣族泼水节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认知,最后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较好的理解和把握。泼水节在进行传承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相关传承方法进行把握。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同时,传承教育过程中,还要关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能够把握住泼水节带给学生的价值体验,从而使学生对泼水节有一个更好的认知。

(三)把握传承重点

在进行傣族文化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需要对传承的重点问题予以把握,并以此作为传承和保护的出发点,满足傣族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傣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关键点在于使傣族青少年能够对傣族文化有一个较好的认知,从而形成一种共鸣,使傣族青少年能够产生一种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傣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例如在进行泼水节传承过程中,通过价值体验,使傣族青少年认识到泼水节的发展历史,并且了解到泼水节与傣族文化的渊源,使泼水节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13]。

四、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丰富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并对于促进傣族社会转型的有效完成来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傣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团结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讲话中指出,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竞争因素,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要想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对民族文化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注重对原有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渊源进行把握,经过几千年形成的价值标准,对于指导民族未来发展方向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快速的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要想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必须对其传统文化予以把握,从而切实满足民族未来发展需要。傣族文化是傣族发展的产物,其与傣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可以说现阶段傣族人民的文化观和社会观,受到傣族文化影响较大,如果傣族丧失了传统文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恐怕无法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把握,从而被其他民族同化,使傣族这一民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环境角度来看,傣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文化实现统一、促进民族文化更好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少数民族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历史沉淀,傣族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加强对傣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丰富傣族文化内涵、促进傣族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传承和保护傣族文化,能够更好地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进行传承,对于促进中华民族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具有重要帮助。

(二)解决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民族文化流失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传统文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其不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这就导致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甚至淡出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部地区经济振兴战略,在社会转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西南地区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聚集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傣族青少年的知识和智慧得到了显著提升。傣族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他们认为,原有文化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生活需要,只有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利用,才能够更好地方便生活[15]。这一过程中,由于傣族青少年的忽视,导致文化传承问题变得十分紧迫和危急。但是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来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灵魂,是支撑起这个民族发展的脊梁和动力。传统文化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并非是一点作用没有,它包含了这个民族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涵盖了这个民族对于经济社会的认知。基于这一问题,傣族文化的传承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只有这样,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傣族人民才能够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对原有形成的社会文化进行弘扬和发展,从而探寻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没有民族文化的支撑,这个民族也将成为一个空壳。民族文化是一种存在民族骨子里的东西,它涵盖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在新的发展时期下,傣族文化的兼容并蓄和改良发展,对新的发展形势进行有效认知和把握,可以增强傣族人民的内部凝聚力,使其能够万众一心,共同应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增强傣族人民的发展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三)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也是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领路人。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傣族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可以为我党制定正确的民族发展策略提供支持和帮助,明确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点内容,选择积极、有效的办法,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国在2003年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傣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两个批次进行,对傣族的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从而促进了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发展。在进行傣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对民间艺人进行扶持,使其进行传承教学。傣族民间艺人对于傣族传统文化有着较强的认知,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进行了应用,能够对傣族文化精华进行较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民间艺人的应用,可以使傣族传统文化被人们更好地认知,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符合少数民族发展需要。通过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从而更好地结合少数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共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五、结论

傣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过程中,要注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予以辩证的看待,对其关系进行较好的把握,明确区分民族融合和传承保护的差异性,从而在对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传承发展过程中,才能够区分重点,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关系到傣族人民未来的发展,傣族传统文化是傣族人民发展的灵魂,它涵盖了傣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是这个民族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在当下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危急时刻,傣族传统文化需要予以保护,并且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传承,使傣族青少年对傣族文化有一个较好的认知,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价值情感体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和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保证傣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1]李佳芸瑞.泼水节传统文化在傣族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420-421.

[2]桂榕,吕宛青.旅游—生活空间与民族文化的旅游化保护——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2(3):188-195.

[3]罗平,和少英.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0-76.

[4]施江义,陈亚颦,董培海.民族文化离析与重构的意义阐释——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文化变迁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5-70.

[5]李光华.民间剪纸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云南芒市傣族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9-54.

[6]诸芳.傣族文化的当代变迁与传承创新——以西双版纳大勐龙镇曼飞龙村为例[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6):77-81.

[7]郭山.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自觉——旅游对傣族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思考[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65-70.

[8]郭姚旭.傣族织锦工艺的教育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4.

[9]高云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保护研究[D].云南大学,2013.

[10]张志臣.云南傣族武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变迁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11]陈洁.云南傣族服饰及其图案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12]宋晓娅.云南傣族棉纸档案保护研究[D].云南大学,2013.

[13]周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学校地理教育整合[D].云南师范大学,2009.

[14]代维.德宏傣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与传承困境探究[D].云南大学,2015.

[15]黄小钰.傣族民间制陶工艺的存续与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8.

G122

A

2016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性项目(编号2016Z Z X166)。

宗云燕(1978-),女,汉族,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艺术学。

猜你喜欢

傣族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