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王朝统计小分析
2016-02-04常昊宇
常昊宇
(北京一六一中学,北京 100031)
中国封建王朝统计小分析
常昊宇
(北京一六一中学,北京 100031)
中国是最大的原住民国家。从数学角度看历史,秦始皇以来2157年来的封建王朝,其兴起灭亡有统计规律可循,从数据中也能看出各王朝的治理水平。通过本文的研究试图分析如下5个方面问题:第一,一个王朝存在的时间有什么规律?第二,汉朝、唐朝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第三,中国是统一的时间长还是分裂的时间长?第四,皇帝的身体素质哪个朝代的最好?皇帝的身体素质与王朝治理水平有何关系?第五,第一、二任皇帝称帝时间长短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封建王朝;兴衰规律;统计分析
本文根据相关历史教材和数学统计,以 “中国历代王朝纪年表”为依据进行统计分析。表中“朝代”“开国公元”“灭亡公元”是从纪年表中转抄来的;“朝代年数”=“灭亡公元”-“开国公元”+1计算得来的;“皇帝数”是从纪年表上数出来的;“平均在位时间”=“朝代年数”/“皇帝数”。第一二任皇帝在位时间主要以“年号”的使用时间累积计算,其年号变换频繁的使用公元纪年统计。“是否超过100年”“是否超过150年”是根据“朝代年数”填写的。在分裂时期,以传统公认的王朝更替作为统计对象,不计算同期存在的割据小国。这样,从公元前246年,到1911年,共2157年。西汉、东汉分开计算;西晋、东晋分开计算;南宋、北宋分开计算,共31个封建王朝。统计中,因旧王朝灭亡、新王朝建立时间未必首尾衔接而出现时间重叠或空挡;如王朝仅两任皇帝,则两任皇帝的总在位时间可能大于王朝时间,原因是中国传统计算在位时间的虚年导致。
一、王朝存在规律
(一)单一王朝不超过300年
在统计中,“朝代年数”一栏中,超过150年的9个王朝,分别是:清296年,唐290年,明277年,西汉232年,辽219年,东汉196年,北宋168年,元163年,南宋153年;其中超过200年的5个王朝。在100-150年的王朝共3个,分别是北朝北魏149年,金120年,东晋104年,且都是较大的割据政权。最长的王朝是清朝,296年,清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治理最严密的,基本杜绝了后戚专权、地方割据、宦官专权现象,这也是困扰历朝的三大弊端。
31个王朝中,只有12个王朝存在年数超过100年,没有一个王朝存在年数超过300年。我认为一个国家机器的寿命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寿命存在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把这个不明的规律称为“王朝更迭规律”。主要是土地兼并、冗员财政负担在漫长的王朝历史中日渐沉重,最终会引起革命和王朝更替。按照这个规律,如果新的大一统王朝是以禅让篡位建立政权的力量,之后没有进行遍及疆域的作战,则王朝寿命一般不会很久,如西晋篡魏、隋朝篡位北周,原因是旧的土地兼并、冗员财政、生产关系没有被彻底摧毁。相反,超过200年的五个王朝除辽外,都在建国时期发生了遍及全国的战争。
(二)关于这个不明的“王朝更迭规律”
我还有一个发现:一个王朝一旦它存在的时间超过100年,它就能很容易达到150年。
通过“朝代年数”生成“是否超过100年”“是否超过150年”两栏。我发现只有12个王朝存在年数超过100年。其中,9个王朝超过150年,占75%;其他3个王朝中,东晋103年,加上前身西晋52年,超过了150年,北魏(149)年接近150年。
也就是一旦存在了100年,它就很容易达到150年以上。
一个王朝一旦超过100年,则其就完成了从创业到守业的转变,其内部机制就相对稳定,从而延长了王朝的存在寿命。之后,“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就能惯性通过150年的大限检验。
汉朝、唐朝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答案是:汉朝合并计算最长,唐朝统一中原最长。
回到我计算的“朝代年数”栏,如果把西汉232年、东汉196年加起来,汉朝428年;如果再加上蜀汉43年,则汉朝先后471年。原来汉朝的存在时间是最长的,汉族原来是这样形成的!汉朝是中国“大一统”思想的主要成熟期,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既目睹了秦朝统一后形成的“大一统”带来的好处:车同轨、文同书、行同伦;又痛恨秦朝的苛政暴虐,导致了灭秦运动和逐鹿中原,然后在死伤惨重、十室九空中又重新思念统一,因此相对仁厚的刘邦汉政权战胜了项羽楚政权。此后200年,曾有“周公”美誉的王莽篡汉未成功而身败名裂,又200年后一世之雄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而不敢称帝,这也是对汉政权大一统文化的畏惧。
单一王朝中,统一中原时间最长的是唐朝290年,不是清朝。清朝“朝代年数”是296,但它的统一只能从明朝灭亡开始计算,所以清朝的“灭亡公元”1911减明朝的“灭亡公元”1644(1911-1644+1=268)才是清朝的统一时间。
汉朝和唐朝各有一个“最”。 我国主要民族是汉族,自称“大汉”“汉人”,这都与汉朝有关。在国外,外国人称我们为“唐人”,这与唐朝有关。它们合计471+290=761年,占封建历史时期的35.3%(计算方法:761 / 2157=35.3%),汉唐名不虚传!
二、统一与分裂
结合“开国公元”栏、“灭亡公元”栏和“是否统一”栏,我做了下面的小分析。
(一)分裂王朝的分析
1.中国封建时代有这么几段典型的分裂时期,三国61年(吴“灭亡公元”280年减魏“开国公元”220年+1),南北朝196年(北周“灭亡公元” 581年减北魏“开国公元”386年+1),五代54年(周“灭亡公元”960年减梁“开国公元” 907年+1)。(统计表不包括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十六国时期更乱更黑暗)
2.这段时间总共大约(61+196+54=)311年,占封建时代大约(311 / 2157=)14.4%;拥有王朝(三国3+南北朝9+五代5=)17个,王朝数却占到了(17 / 31=)54.8%;拥有皇帝77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8年,远低于2157年来皇帝的平均在位时间(13.1年)。
可见,这三段时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王朝更迭频繁。真是“三天一个皇帝、五天一个王朝”“城头变幻大王旗”。
(二)统一的王朝
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王朝的总年数是1653年,大约占到了封建总年数的76.6%。
中国文化的主流在中原地区,以中原地区的统一为标准计算。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登基到清灭亡(1911年),中国统一王朝有9个,分别是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另外,因为北宋基本完成了中原的统一,一般也算统一的王朝。
元朝虽然“朝代年数”162年,但灭南宋后才完成统一,统一的时间共90年(计算方法:元“灭亡公元” 1368年减南宋“灭亡公元”1279年+1);清朝“朝代年数”296年,但统一时间268年。修正数据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根据“朝代年数”栏和元朝、清朝的修正,秦41+西汉232+东汉196+西晋53+隋38+唐290+北宋168+元90+明277+清268=1653年。1653 / 2157=76.6%。
通过分析看来,中国不同于西方,统一的历史源远流长,统一的历史是主流。
四、皇帝的在位时间与身体素质
(一)把“朝代年数”栏全加起来
是2969年;把“皇帝数”栏加起来,是226位。2969 / 226=13.1年,就是说皇帝的平均在位时间是13.1年。
平均在位超过13.1年的王朝有15个:清朝24.7年,辽24.3年,秦20.5年,蜀汉21.5年,北宋18.7年,西汉17.8年,南宋17.0年,北朝东魏17年,东汉16.3年,明朝16.3年,三国吴14.8年,南朝梁14年,唐13.8年,西晋13.3年,金朝13.3年;其中超过100年的12个王朝除东晋、北朝北魏、元朝外,各王朝皇帝平均在位时间均大于13.1年;超过150年的9个王朝,仅元朝皇帝平均在位时间小于13.1年。
(二)根据“平均在位时间”栏观察,统一王朝的皇帝平均在位时间明显比较长
除元朝外,统一王朝最少的“平均在位时间”也达到12.7年;最长的是清朝,平均在位时间达到24.7年,远远超过其他统一王朝,说明清朝皇帝身体素质最好,与清朝皇帝骑马射箭、注意体育锻炼有关。
辽国也是少数民族国家,它的皇帝身体素质也不错,平均在位时间24.3年,它是百年以上的王朝,但不是统一的王朝。
超过150年的王朝中,除了元朝外,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身体素质明显好,这与少数民族皇帝相对热爱骑射有密切关系:清24.7年,辽24.3年,北宋18.7年,西汉17.8年,南宋17年,东汉16.3年,明16.3年,唐13.8年,元9.1年。导致皇帝在位较短的原因主要有:身体素质差,政治谋杀,追求长生而服药,骄奢淫逸。分裂王朝的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一般比较短。
五、第一、二任皇帝称帝时间长短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以皇帝平均在位13.1年为标准。
(一)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前两任帝王在位时间之和大于平均数的两倍26.2年
中国统一王朝有9个,前两任帝王在位时间分别是秦40年、西汉27年、东汉52年、西晋34年、隋34年、唐32年、元35年、明57年、清28年。北宋基本完成了中原的统一,一般视同为统一王朝,其38年。因为统一需要时间积蓄力量、需要完成统一战争。少于30年的有西汉、清朝,其中清朝第二任皇帝尚未进入关内。
(二)超过150年的王朝,前两任帝王在位时间之和大于平均数的两倍26.2年
超过150年的9个王朝,前两任帝王在位时间分别是:西汉27年,东汉52年,唐32年,北宋38年,辽40年,南宋63年,元35年,明57年,清28年。
超过150年的王朝都需要很好地解决由武转文、由攻转守的转型,由“马上打江山”变为“马下坐江山”这种转型需要时间。
研究感言:数学真奇妙了!简单的数学统计,发现历史发展的大规律。
[1]历史课程教材研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1990.
K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