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馆家庭观众的调查研究
2016-12-20李红侠
李红侠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 200030)
针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馆家庭观众的调查研究
李红侠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 200030)
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了解观众、熟悉观众、争取观众、组织观众、为观众服务、满足观众的需求,是博物馆的根本宗旨。开展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对于博物馆而言,是积极主动的管理措施,也是博物馆评估的重要部分,是博物馆走近社会,了解其服务对象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家庭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过程中的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陕西历史博物馆;家庭观众;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我国博物馆观众构成按照活动状况可分为零散观众、团体观众和家庭观众[1]。本次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对象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博物馆观众研究需要的资料可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获得,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等[2]。由于跟踪观察法是调查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对被调查者进行直接观察以获取信息的调查方法[3],所以本次调查研究采用跟踪观察法。
本次博物馆观众调查时间为2016年4月11日—16日。根据陈列内容和分布位置划分出173个陈列要素并标号。为方便现场跟踪将所有陈列要素分为两类标号,其中陈展实物100件/组,墙板、沙盘、场景复原共73组(具体标号详见下图)。当家庭观众进入第三展馆时,即开始跟踪记录。本次共追踪了6组家庭观众,其中2组参观时间不足5分钟或终止参观,视为无效样本,未采用,有效样本4个。
不足之处:本次观众调查前期对展馆不够熟悉,未能考虑到大客流将面临的问题,导致跟踪调查过程中未能全部记录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问答。另外由于调查时间较短,样本容量未能达到理想数目。
二、调查结果
家庭观众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馆时有着与普通团体参观不同的特点,他们集中体现在:参观速度较慢、路线与展厅设置的参观路线有所不同、家庭成员间口语互动较多。以下截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内容。
家庭一
参观时间:33分钟
成员结构:中年(2)未成年(1个,5岁左右的女孩)
听讲解:否
图1 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馆陈列要素分布图
拍照:手机
重点参观展品:含元殿遗址(60秒),钟山石窟(53秒),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60秒)
家庭成员间主要互动:
父亲站在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前观看,说:
“陕西文物真多啊!”
女儿站在下面很感兴趣地说:
“爸爸,你给我讲讲这是什么呀?”
父亲指着图表对女儿说:
“这红色的就代表陕西的文物保护单位,你看陕西的文物多不多呀?”
女儿说:
“红色的都是啊!”
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家庭,参观过程停留时间长的位置多为人流不密集的地方。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女儿向父亲提问可能并不是对展品本身有着极大的兴趣,而是喜欢向父亲提问并得到答案。父亲的回答问题时用的语言也是非常简单易懂的,这样的互动方式也极大地调动着整个家庭参观的兴趣。家庭中女儿和父亲的互动较多,感情非常好。和观看展览本身比起来,整个家庭更加享受一家人参观的过程。
家庭二
参观时间:12分钟
成员结构:中年(2)未成年(1个,5岁左右的女孩)
听讲解:人工讲解(戴耳机)
拍照:手机
重点参观展品:序言(120秒),赤金盆(108秒),明秦王仪俑(50秒)
家庭成员间主要互动:
观看赤金盆展品时,女儿蹲在人群外面的地上,母亲蹲下帮女儿脱下外套。此时掉队,父亲抱起女儿继续跟上团队参观。
观看明秦王仪俑时,母亲上前给女儿喝水。之后女儿边参观边摆弄耳机。
快临近结束时女儿拉着妈妈说:
“妈妈,我不想看了。”
一家人结束参观。
这个家庭的参观时间恰好是馆内参观的高峰时间,馆内比较拥挤。人们出于好奇心,喜欢观看那些很多人围起来的展品,集中在部分展品前围观或等待参观,参观过程更容易出现从众的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案例中的女儿缺乏安全,更加依赖父母。整个家庭的有效参观时间降低,参观疲劳容易导致观众对展览的满意程度降低。
家庭三
参观时间:18分钟
成员结构:中年(2)未成年(1个,4岁左右的男孩)
听讲解:否
拍照:手机
重点参观展品:赤金盆(108秒),唐代妇女妆容板(120秒),沙盘(115)
家庭成员间主要互动:
儿子靠在展柜边上,妈妈认真看唐代妇女妆容版,并对儿子说:
你看,这里是不是有很多头饰呀?
儿子回答:
是。
儿子仔细看了看墙板问妈妈:
这是什么呀?
妈妈比这着自己的头发回答:
这是她梳的高高的头发。
以上是非常典型亲子间互动的参观方式。由于儿童参观时精神集中时间不长,很容易发生父母看得津津有味,而孩子走神,没兴趣等情况。这时亲子间的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父母一个简单的提问,比如:“你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就可能拉回孩子的注意力,引起孩子的兴趣,达到较好的家庭参观效果。
家庭四
参观时间:25分钟
成员结构:中年(2)未成年(1个,4岁左右的女孩)
听讲解:否
拍照:手机
重点参观展品:彩绘生肖俑等(115秒),沙盘(175秒),明秦王仪俑(150秒)
家庭成员间主要互动:
在彩绘生肖俑前,母亲先为女儿拍照,再自拍与生肖俑合影。以此同时,父亲逐个拍生肖俑的照片。母亲和女儿拍好照后倚靠在展柜的边缘等了一会儿,母亲对父亲说:
“往前看看吧,前边还有。”
在丝绸之路沙盘模型前,人多比较拥挤,父亲抱起女儿观看。
父亲看了说明牌指着沙盘对女儿说:
“这就是丝绸之路”
女儿问:
“丝绸之路是什么?”
父亲指着丝绸之路回答:
“就是我们把丝绸和茶叶运到他们那边,他们再把他们的东西运到我们这里时走的路。”
女儿点头:
“哦”
这是一个喜欢拍照的学习型家庭参观模式,由父亲主导,父母参观时都喜欢拍照,但拍照对象有所不同。母亲参观过程中拍照的内容多为家庭成员和展品的合影,父亲拍照内容则侧重于展品本身。同时在参观过程中,父亲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观展品,并对说明牌的信息结合自己知识加以简化,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为孩子传达知识。
针对以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家庭观众参观时喜欢参照说明牌,多为学习型观众。
2.亲子间提问有利于提高参观效果。
3.家庭观众容易参观疲劳,不太适合拼团听讲解参观。
三、对策和建议
高峰时期人流需要适当控制或疏导。
当博物馆内人流密度较大时,参观环境比较嘈杂、拥挤,观看展品时间变长,很多人挤在一起,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孩子会面临安全问题,尤其是活泼好动的孩子容易发生撞伤或走失,而内向的孩子会非常没有安全感。同时,人流较多时,馆内闷热,空调通风系统受到考验,孩子已发生口渴、疲劳等情况,不利于参观。
(一)导览方式多样化
家庭观众来到博物馆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希望学习知识,所以多数家庭参观时都有阅读说明牌或者听讲解的习惯。而家庭参观的性质与普通团队有所不同,需要更大的自由度,所以传统的团队讲解方式不太适合亲子家庭参观。如果加大宣传租借导览器或利用手机微信导览系统可能会极大地增加家庭观众参观的自由度。
(二)建议博物馆加入一些适合亲子互动的辅助展品
博物馆已变成家庭亲子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他们来到博物馆参观的同时是有促进亲子关系需求的,适当地加入一些适合家庭观众亲子互动的辅助展品,会让家庭观众更加享受一家人愉快参观的过程,更加乐意于再次踏进博物馆。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08.
[2]侯典牧.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1-146.
[3]史吉祥,郭富纯.博物馆公众研究——以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为例[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
G269.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