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比较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2016-02-04郑玉霞

山西青年 2016年22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卢卡奇物化

郑玉霞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试比较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郑玉霞*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具有各自的丰富的内涵,本文从两种理论的基本内容出发,尝试着对二者的理论进行比较。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尽管有共通之处,但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孕育各自理论的背景、理论产生的根源、基本理论的概念等方面。

卢卡奇;物化;马克思;异化;比较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卢卡奇在1932年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提出了物化概念,而马克思在1844年,对一般商品生产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了有关异化劳动的相关概念并进行细致的而又独到的分析,进而提出异化理论,但是该书于1932年才出版。也就是说,卢卡奇是在不可能看到1844年手稿的情况下而提出了物化理论,并且与马克思在那篇手稿中所提出的异化理论惊人地相似,卢卡奇和马克思在这个理论上的共识表现了其非凡的理论思考力。本文就两者理论的异同做简要地分析。

一、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卢卡奇在深受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及其商品拜物教的启发之后,经过自己缜密的思考,进一步提出物化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显现问题。他认为,物化是指“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他还认为物化在主客观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与内涵。在客观方面,物化指的是人对自己生活其中的物质世界几乎并不具备属人属性,而是在人面前呈现出一种相互对立的姿态。而在主观方面,人类自身的无援感以及人类活动与自身的疏离化,都呈现了人类与自身的不相隶属的趋向,进而走向物化的彼岸。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人类主体活动方面的“物化”,二是人类主体的“物化”,三是人与人关系的“物化”,四是主体的意识物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生产过程中,劳动主体逐渐丧失本应具有的意识,使得自己的身心仿佛都受到机械般的压榨,整个过程变得越来越机械化与形式化,完全没有任何生机与活力。就连主体本身所具备的深刻的内在与丰富的外在的表达也都带有一丝被动运转的机械特性。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在立足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的基础上,始终以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工资、资本的利润以及地租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系统的总结。他把人的内在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并理解为劳动,同时把资本主义条件下有关人的本质的异化,用劳动异化巧妙地形容,而且他还认为这种异化绝非是纯粹的主观想象,而是一个具备客观属性的相对全面的过程。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在四个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第四,人和人的异化。马克思写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二、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归纳简述,我们可以继续从两种理论的共通点和差异性来加强对二者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一)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的共通点

首先,无论是卢卡奇的物化现象还是马克思的异化现象,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并且无论是其理论的产生,还是其进一步的发展,都摆脱不掉其特有的资本主义属性,在这一点上,二者无疑相契合。

另外,无论是物化还是异化,它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卢卡奇和马克思在对待二者的态度上也是默契达成一致的,即两人都主张应该消灭这种物化或异化现象,并充分发挥各自的理论思考力,想尽各种可能的方法和途径为扬弃这种现象而努力。

(二)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的不同

首先,时代背景的差异。

卢卡奇的名著《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创作背景,是基于一段比较发达而又相对稳定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只是那时候的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水平不仅相对低下而且还极不平衡: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苏联取得了胜利,但是欧洲各国的运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卢卡奇在探索相关工人运动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分析原因,并力图尽快告别当下资本主义的凄惨局面,尽快走出阴霾。经过细致思考与深入分析,他认为,西欧各国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走向失败,最关键的还是无产阶级还不具备进行革命的相对成熟的主观条件,也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而并不成熟。所以,他便走上了意识之路。

而马克思的《手稿》的创作阶段,却是处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该阶段的生产力迅速增长,资本主义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尽管如此,但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增长中的作用却还没有占据相应的主导地位;另外,此阶段中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显露出来的本身具备的革命性毋庸置疑,但是在该阶段本应具有的阶级意识却已经丧失,但是该问题所展露出的矛盾尚不明朗。所以异化理论既从劳动产品向劳动过度劳动异化,也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及其本质的异化,但却并未辐射到资本主义的政治范围和文化范围,更无法提及人的心灵的异化。

其次,产生根源的差异。

卢卡奇认为,物化作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其理论诞生的现实根源归根究底还是在于其发达的商品经济。因为,普遍的商品化使得商品在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商品交换的实质似乎已经泯灭了人类本应具有的社会属性,商品所展现出来的物的关系无疑已经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面纱,这就是所谓的物化现象。

而马克思则在充分考虑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情况下,把自己对异化劳动的根源的思考深入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并进一步揭示出异化现象作为人类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源主要还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原因,并且与私有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对异化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分工现象越发趋于固定,社会分工的固定化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另一方面,却对个人的发展进行了限制与规定,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总之,在马克思眼中,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本身就具备一种相互作用力。

再次,基本概念的差异。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十分接近,但是他并没有对此作出严格区分,尽管他已经意识到了对象化、异化和物化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但是,卢卡奇在新版的序言中指出:“《历史与阶级意识》并未认识到两重性。这正是它在其基本哲学观点上出现很大偏差的原因。”[1]可见卢卡奇在后期并不固执己见,相反却敢于进行自我批评,实为大家风范。

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就首次将对象化和异化的不同内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对象化使得劳动的现实化变得更加可能,是人的“类本质”的确证和实现。而对象化活动自身就潜在着异化的可能性,一方面,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度,另一方面,相关的对象也因与人的相互作用而变得更加生动,但是,一旦当它走到一个极端就很容易随之转到它的反方向,否定人的本质存在。

最后,扬弃途径的差异。

卢卡奇关于在扬弃物化现象的途径方面态度相当明确,他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成熟对于克服该现象有着其他任何途径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他觉得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无产阶级所具备的阶级意识的成熟程度直接决定着相关革命的命运以及与革命相关联的人类的前途。总之,卢卡奇力图通过唤醒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来对物化进行扬弃。

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对扬弃异化的途径做出明断的分析,但是马克思在书中却给出了明确的提示:“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路。”[2]马克思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克服异化现象还需要做出很多方面的努力,主要还是要依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普遍实现。可见,马克思在此问题上注重的是社会生产实践。

三、结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体会到,尽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存在着很多理论缺陷,但是,卢卡奇是在并未知晓马克思的《手稿》的情况下,提出了物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殊贡献,体现了卢卡奇的非凡才能。

对于马克思,尽管他的异化理论没有涉及异化对人的心灵的侵蚀,但是却不能忽视马克思异化学说本身具有的价值,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颇具科学性,并且他把扬弃异化劳动的相关研究与私有制的根本变革牵涉到一起,为今后唯物史观的创立开辟了道路。

综上所述,在扬弃异化的思路上,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理论各有侧重点且各有其合理性。那么,对于物化或者异化现象的真正扬弃,并走向全人类的解放,既要具备意识觉醒,又要注重社会实践,即需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双重观照。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智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47,2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8.

郑玉霞(1900-),女,山东寿光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B

A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卢卡奇物化
高炉混合喷吹煤粉的物化性能研究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综合物化探在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深部找矿的应用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布达佩斯学派与卢卡奇哲学再评价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卢卡奇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