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热点事件网络舆论演进过程的研究与分析
——以魏则西事件为例

2016-02-04侯晓慧白天航

山西青年 2016年11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

侯晓慧 白天航 1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对热点事件网络舆论演进过程的研究与分析

——以魏则西事件为例

侯晓慧*白天航* 1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兴起,被新媒体,新技术赋予了高度话语权的网民也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舆论狂欢”。在热点事件中网民的舆论也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魏则西事件的舆论演进过程进行研究与分析,探索舆论演化的规律及其价值。

关键词:热点事件;网络舆论;舆论演化;舆论波;自净机制

舆论的定义较为多元化,简单地说舆论是指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舆论的形成一个来自于群众自发,一个来自于有目的的引导。而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新特点。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舆论是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者其它方式对公共热点事件发表意见。

自媒体时代,从来不缺乏热点事件。每一个热点事件借助微博,微信的发力都能引起一场舆论风暴。每场舆论风暴因参与人数众多,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大,影响深远等特征成为新闻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学术界关于热点事件网络舆论的研究成果虽相当丰富,但在新媒体赋权的背景下,在舆论演进及价值等问题上仍需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本文以魏则西事件为例,对其舆论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探讨。

魏则西,陕西咸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二学生。两年前,他查出滑膜肉瘤晚期,其父母带他四处求医无果后,无奈之下用百度搜索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花费近20万元后,仍不治身亡。

事件一出,各大媒体纷纷报道。2016年4月27日至5月4日,媒体关于“魏则西事件”新闻报道约5300篇,主要来自于《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法制日报》,《人民网》等。网络上的评论大约137.6万,且主要来自微博。

一、事件舆论演进过程回顾

舆论的演进过程往往与事件的传播过程紧密相连。了解事件的传播过程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舆论走向。魏则西事件起于问答社区知乎,前《新京报》调查记者孔璞发现新闻线索并将此事件发至微博,在微博上引起小部分医生关注,转发,讨论;前资深媒体人詹涓发现这一讨论,并将其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上,大量讨论文章通过朋友圈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接力式爆发。一时间舆论哗然。

(一)“情绪化”的舆论之风

“魏则西之死”事件一出,网友们纷纷将矛头指向百度,将百度与魏则西事件关联,似乎百度成为了害死魏则西的元凶,百度被瞬时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这一阶段处于舆论的发展初期,大多数舆论属于情绪化宣泄。情绪化归咎成为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愤怒的情绪在自媒体时代极易传染,从而形成情绪化的席卷之风。

(二)从情绪化归咎到理性追责

在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下,信息的交流互动的过程能够产生一种自净功能。伴随着更多网友的讨论和权威媒体的评论跟进,魏则西事件逐渐冷却,由情绪化归咎到理性追责。由魏则西事件中网友再次揪出百度竞价排名的商业运作模式,并对这种不合理的商业模式进行口诛笔伐。有舆论呼唤国外引擎的回归或第二家引擎的出现,第二次舆论高潮再次掀起,最终百度被勒令整改竞价排名机制。

(三)舆论大转向,由百度到莆田系

由百度竞价排名之“恶”到医疗行业莆田系之“恶”,伴随着媒体的进一步爆料,主治魏则西的武警二院的生物诊疗中心早已外包给莆田系。“莆田系”一词瞬时闯入人们的视野,各种关于莆田系的报道纷至沓来,网友也对莆田系进行了大起底,并对莆田系进行了有力声讨。随着反思的逐渐深入,质疑的矛头越来越大,正规医院的科室外包模式及监管机构的长期不作为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热点。

二、网络舆论演进过程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都要经历一个情绪化表达过程。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普遍使用,开拓了中国民主社会发展的积极格局。然而,与之相对,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网络舆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过度情绪化表达。如民众对一些社会刺激性事件首先会有一个感性的表达,包括愤怒,赞扬,批评等。在相对自由的网络社交平台上,情绪化表达更为突出。比如最近的热点事件魏则西之死,网络舆论将所有的板子都打在百度身上大多是情绪化归咎。

(二)网络舆论场有自净机制。在微博微信的传播环境下,信息的不断跟进,交流,碰撞,能够产生一种自净功能。[3]当今各种不攻自破的反转新闻,网络谣言等均体现了网络的自净功能。网络自净功能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为网络舆论场驱霾散雾,让无用的信息自动消失,虚假的信息不攻自破,有效的信息加速传播。

(三)网络舆论涌浪的掀起。关于“舆论波”的概念,刘建明教授曾经在自己所著的基本舆论学专著中有所介绍。他在《基础舆论学》中首次提出舆论波的概念:“舆论波是指具体事件所引起的民心波动,它包括人们的意见波和社会行为波,由舆论中心以扇面形状向四方波动,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的舆论环境。”[1]有学者曾在波浪力学的理论下对网络舆论波进行了界定,在本文认为网络舆论波可分为舆论涟漪,舆论风浪,舆论涌浪,舆论内波,舆论风暴。[2]舆论涌浪是指事件过后,公众对事件所波及的其他议题所形成的舆论。魏则西事件中关于百度竞价排名的运作模式之争,莆田系内幕大起底等舆论的演化正是舆论涌浪的体现。

(四)媒体的参与是舆论演进的助推力。媒体报道与舆论反响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尤其在当今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更少不了媒体的参与。媒体的有效引导对舆论的走向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通过以魏则西事件为例对网络舆论演进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通过对魏则西事件舆论详细演进过程的分析,总结概括出舆论演进过程的特点。综上所述,自媒体的时代是民众发声的黄金时代,在新媒体赋权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是发声筒。网络舆论生态的建设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各大媒体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廖为民.网路舆论波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陈少波.当谣言邂逅微博,是自净还是泛滥—自媒体环境下微博谣言的传播学分析及辟谣方略[J].新闻界,2012.15.

*作者简介:侯晓慧(1993-),女,汉族,河南登封人,河南师范大学,2014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白天航(1996-),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南师范大学,2014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064-01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论引导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媒体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