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变化

2016-02-04童孝仁

山西青年 2016年19期
关键词:皖南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四军

童孝仁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皖南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变化

童孝仁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1937年,国共两党正式开始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时,国民党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在此战线中处于领导地位。然而,国民党并不能坚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制造各种摩擦。1941年4月12日,国民党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国民党当局不仅宣布新四军为叛军、撤销了新四军的番号,还进攻新四军各部、企图消灭新四军。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既团结又斗争、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民主党派、国际社会的称赞。另外,皖南事变后,国共力量对比此消彼长,中共逐渐确立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地位。

皖南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两党力量消长

(一)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不得人心

皖南事变中,国民党以近八万人的兵力对新四军不足一万人的部队进行围剿。当中国正在遭受侵略时,国民党不仅不全力抗日,而且还围剿抗日的中坚力量,这种血腥的屠杀使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本质暴露无遗。皖南事变彻底地暴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本质,国民政府发布的解散新四军的命令更加佐证了,皖南事变是一场企图消灭新四军这一抗日力量的阴谋,而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行径只会受到主张坚持抗日的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一方面,国民党内部很多爱国人士都不赞成发动皖南事变。1941年1月12日,宋庆龄、柳亚子、何香凝等联名致电蒋介石,指出“最近则有讨伐共军之闻甚嚣尘上”,“倘不幸而构成剿共之事实,岂仅过去所历惨痛又将重演,实足使抗建已成之基础隳于一旦”,宋庆龄等人主张“慎守总理遗训,力行我党国策,撤销剿共部署,解决联共方案,发展抗日实力,保障各种抗日党派,一举手措足之劳,即可奠定抗建基础,安如磐石”。[1]冯玉祥在皖南事变后说过“新四军抗战有功,妇孺皆知,此次被政府消灭,政府实没有办法能挽回人民的反对”。

另一方面,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第三方也在皖南事变后表达了震惊和失望。黄炎培说“不论事情经过之是非,当局如此措置绝对错误”,并且希望国民党方面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2]华侨领袖陈嘉庚也在皖南事变后致电国会,要求两党保持团结、反对蒋介石倒行逆施。国际上,美英苏等国也纷纷表示对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之举的不满,呼吁国共两党继续合作抗战。

(二)共产党避免内战、坚持抗日深得人心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和平的应对方式,以争取国民党继续抗日、争取广大中间势力的支持。由于中共正确的处置方式方法,使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逐步地上升。

第一,争取了中间党派的同情与支持。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和平的应对方式,中共开展的“双十二条”斗争以及中共南方局在重庆进行的大量统战工作,使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感受到了中共的爱国情怀,纷纷表示对共产党的同情和支持。

第二,中共扩大了其政治影响力。“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抗击日本的重要力量,渐渐改变过了过去那种不屑一顾或不以为然的蔑视态度”。[3]中共开始得到大量的国际认可,逐渐变成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党。

第三,军事力量的发展。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损失约七千人,相当于新四军全部兵力的十分之一,新四军的实力没有遭受毁灭性打击。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撤销了新四军的番号,意味着国民党放弃了对新四军的领导,因此中共得以完全控制新四军,将新四军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使得新四军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到1942年3月,新四军己经发展到13.5万人。

二、共产党对国民党既联合又斗争、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军事上主动配合国民党对日作战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能在正面战场对抗日均,本身就与中共敌后战场的牵制分不开。皖南事变后,中共一如既往地配合国民党对日作战。单从新四军的军事行动上来说,1941年5月,日军突然进攻鄂中大洪山区的国民党军队,新四军立即破袭敌后运输线,配合了友军的防御作战;1942年12月,日伪进攻驻守大别山以及豫南地区的李品仙、汤恩伯部,新四军于淮南、巢湖及桐城袭击敌军,有效地支援了国民党军作战;1943年1月,日伪军扬言“予韩(德勤)总部……以毁灭性打击”,新四军“黄克诚与韩总部互为倚角,策应得力,彼此配合,恰之共同对敌之效”[4];新四军主动杀敌,屡屡援助国民党军的事实,深得国民党军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赞。

(二)皖南事变后中共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皖南事变后,《新中华报》、《新华日报》等中共报纸发表了大量的社论和政论文章,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暴行。毛泽东的`《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以及中共在国民参政会上的斗争使广大人民深深同情中共,认识到新四军是一只真正抗日的力量,而不是国民政府所谓的“叛军”。“双十二条”的斗争使中共扩大了在国统区的政治影响力。

三、共产党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筑民族大义

皖南事变发生后,共产党面临着同日军、国民党三角斗争的局面。国民党屡屡挑起摩擦,军事冲突常常一触即发,中共不忍自相残杀,使敌人渔利,因此总是保持克制态度,并采取各种方式促使国民党军队停止敌对行动。比如宣传新四军的工作政策、通过地方乡绅做劝解工作,以尽量避免与国民党军的冲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共才进行非常克制的自卫还击,所俘获的俘虏和物资,于战斗后如数返还。中共在国民党军队所做的宣传工作,提高了部分国民党官兵的觉悟、分化瓦解了反共阵营。1942年底,国民党军韩德勤部获悉日伪军将要进攻他的防区,自知难以力敌,特派人到新四军处求助,双方共同迎击日军,取得了反扫荡的成功。

皖南事变后,共产党积极开展对国民党军的统战工作,主动予以各种支持、援助,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和牺牲,这项工作使部分国民党官兵认清了国民党当局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事实,从而提高了抗日的意愿。另外,新四军既往不咎,努力争取与国民党军合作抗日的方针深得民心,赢取了广大民主党派、中间派的信赖,使他们更加团结在中共身边,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1]《宋庆龄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8.

[2]皖南事变资料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年版,258.

[3]《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177.

[4]《新四军在华中》.《解放日报(延安版)》,1945-7-5.

K265

A

1006-0049-(2016)19-0230-01

猜你喜欢

皖南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四军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重心析要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同室操戈,豆箕相煎——对皖南事变历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