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危机下编辑的文化理想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2期

杨 礼

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 贵阳 550081



阅读危机下编辑的文化理想

杨礼

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贵阳550081

摘要:每个做出版的人都希望能出版畅销书,但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能成为出版的唯一目的。出版人应该要为作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而努力。

关键词:阅读危机;利益至上;文化理想

一、阅读现状分析——阅读危机说

阅读是一件与梦想相关的事,是愉悦心灵的,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甚至关乎一个民族的兴盛和进步。

可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读书。我国图书阅读率自1999年以来总体呈下滑趋势。最该读书的时候没人读书,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没人读。很多观点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阅读危机。而这种阅读危机的后果就是带图书社会功能弱化,国民素质降低和国家软实力下降。

因此,大力开展全民阅读,已逐渐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公共文化政策。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第二次。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这项调查由起初的两年发布一次结果,到如今一年发布一次,其方法更加科学,成果愈益丰富,已经成为业界重视、大众关注的了解我国国民阅读状况的重要平台。

从2015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微信读者”人均每天超过40分钟

此次调查首次将微信阅读列入其中,我国成年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此外,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

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本4.56

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与2013年相比,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提升,但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仍然是呈下降趋势。

在国际上人均阅读数量是一个比较通约的指标,就其收集到的其他国家的数据来看,美国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韩国是11本左右。应该说,我们国家阅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阅读危机依然令人担心。

同时,在这一定的读书人群中,还有一部分表现出浅阅读和阅读的功利性。

看新闻、阅读朋友圈中分享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文章就属于浅阅读,更多的是一种碎片化的记忆;

而功利性阅读则是指为了达到获利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短期阅读,例如教辅例如公务员考试图书等。

这些都是造成阅读危机的原因之一。

二、阅读危机原因分析——利益至上说

我认为阅读危机的出现,并不不仅仅是因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兴起和冲击。因为这是外因,而内因我认为是出版界自身的恶性循环。

作为一个出版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一年可以做出多少好书?我们做的书如果换了我们自己,会买吗?现实是,我们是出版人,但首先也是人,必须先吃饭,满足了肚子才能想精神的事。全国出版社改制,所有人都被迫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我们得先完成每年的绩效任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只做有资金的书,不管这资金是作者自己出还是政府出,不管这书质量是好还是坏。当好不容易遇到一些内容很好的投稿时,我们也不敢做,因为这风险不是我们自己能承受的。于是书的种类越来越少,好书越来越少,这就是出版业的恶性循环。

众多出版社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采用规模化战略,快速扩大市场占有份额,造成了出版业的虚假繁荣。雷同书、劣质书、徒有其表书、炒作书泛滥。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包装精美、价格不菲,但内容却是东拼西凑、东抄一段西摘一句。由于要抢时间和赶进度,有的书从组稿到上市甚至只用几天时间,这样的书谈什么毫无价值?

同时,由于畅销书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回报,对畅销书的模仿、更换版本、跟风出版已成中国图书业的一项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这些利益至上的行为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图书阅读率的下降。读者上过一次当又怎会再次买单呢?

其实,读者不是不想读书,是读不到好书!数字阅读的增长表明了人们对阅读的需求其实一直都有,甚至还不断加强,但图书利益至上化削减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剥夺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甚至危害读者身心健康。随着读者的逐渐成熟和市场的逐渐规范,最终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反感。

三、阅读危机下编辑的角色定位——文化传承人说

书籍作为一种能够影响人们意识形态的思想工具,作为图书出版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编辑活动自然也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出版人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宣部出版局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书评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宣部研究员的伍杰先生曾经讲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书是编辑编的,书的好坏,编辑负重要的任。如果书是药,编辑应该是药剂师。那么,你是制好药给人治病呢,还是制毒药害人,制假药骗人呢?”

的确,编辑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表面上是弱者,实际上却是领导者。

针对阅读危机的现状,图书编辑应从文化传播角度出发,应时刻牢记自己的文化使命,多出好书,为读者奉献更多的精神大餐。出版人最引以为傲的,应该是编辑出版更多惠及当今,传之后世的优秀图书——这是出版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出版业在社会上立足,发展的依据。

图书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应该兼顾畅销书与众多市场效应未必好、但文化价值很重要的图书,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忘文化传承人的社会责任。

台湾出版人郝明义先生曾说“出版是人文最初也是最后的保存,出版是人文最根本也最尖端的推展”。

图书编辑就应做有抱负、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有精神追求、有文化情怀的出版人。

(二)创新的编辑设计思路,创造性出版,实现出版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

从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总体来说,首先当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但经济效益也不能放松,二者不能有任何偏颇。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出版社要想求得生存,必须能够与时俱进,反映当下最有意义的话题,同时还要从内容和形式上吸引读者,打出自

己的特色。为了赢得市场、吸引读者,除了坚守职责做好传统图书的出版外,也要考虑新媒体、读者互动等问题。阅读对象在不断改变,阅读方式在不断改变,出版当然不能一成不变。图书编辑要具有市场营销的能力,要有商人的眼光,在包装和推广概念上放大心思,设计上大胆运用当下时尚流行元素,才能吸引更多年轻读者。

四、结语

如果文化离开了出版的反哺,它还有很多的存活形式;反过来,如果出版离开了文化的正确轨道,那它肯定是要死掉的。出版一旦走向低俗,就是对人类文明和主流文化的挑战,也是对出版人良心的挑战。作为出版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努力做一本好书,因为你的一本好书好投向社会,就像石子扔到水中,并不会立即产生波浪;扔一粒也不够,你需要在合适的位置扔去大量的“石子”。有一句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世界上很难有东西永恒,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字却是特例。在短暂的生命里,如果我们能用心做几本好书,做几本能流传久远的书,让阅读不再是为特定的目的去读书,而是更愿意轻松地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体验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这代编辑主体的文化使命所在,也是编辑最终的文化理想。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