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ZIM对提高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率和降低并发症的研究

2016-02-04王圆媛南昌市第三医院江西南昌330009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12期
关键词:管术上臂上肢

王圆媛 南昌市第三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9)

ZIM对提高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率和降低并发症的研究

王圆媛 南昌市第三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9)

目的:系统评价PICC超声引导下肘上最佳位置选择法(ZIM)对穿刺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的影响。方法:临床研究选取置管患者1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肘上1-7cm处置管,观察组采用肘上7-14cm处置管,均使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法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舒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IM提供了一个标准和系统的方法,PICC超声引导下上臂绿色区域置入导管在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明显优势。

ZIM 超导下PICC 成功率 并发症

传统PICC穿刺置管对静脉条件良好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置管效果,但对因长期静脉化疗、频繁抽血等操作影响下的患者无法保证置管成功,还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血栓性综合症的后果严重[1~2]。ZIM方法是通过不同颜色的区域划分,确定理想的区域进行超声引导下插管,减少插管不同位置风险因素的影响。本组研究旨在探讨ZIM对提高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率和降低并发症的价值。

1.临床资料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因完成化疗需求而要求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将符合条件的1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90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8.2±4.5)岁,观察组90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8.9±5.1)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试验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患者将穿刺点选择肘上1~7c处,观察组的患者将穿刺点选择在肘关节上7~14cm处,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加改良塞丁格技术完成PICC置管,建立PICC置管患者数据库,分类进行统计,从患者穿刺点的位置,穿刺成功率,穿刺后的舒适度以及血源性相关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1 静脉解剖学和生理学的选址

PICC置管术涉及到上肢静脉的走行、体表解剖标志的定位,为置管术安全、准确、顺利进行提供相应的解剖学依据。把患者肘下1.5~2.0cm至上腔静脉入口段PICC走行静脉的合成、周径、属支及静脉瓣等情况大致分为:I型均衡型、Ⅱ型贵要静脉型、Ⅲ型头静脉型、Ⅳ型缺如型。在实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时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静脉瓣,须避开静脉瓣与分支静脉于较粗的汇总静脉进行穿刺,同时应注意观察穿刺血管的条件,应选择条件良好的血管进行穿刺,临床多选择肘窝以上的贵要静脉进行穿刺,具有操作范围大、监测效果良好的优点,并且贵要静脉入路可有

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对患者机体的医源性创伤,同时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提升了穿刺置管的安全性[3]。

2.2 静脉超声观察的内容

静脉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静脉变异以及静脉血管内膜的情况,同时应注意观察管腔内的回声情况,是否存在自发性血流信号、血流充盈信号等,在进行压迫试验、挤压远端肢体试验和乏氏试验应注意观察目标静脉内是否存在血栓、静脉瓣功能异常情况。由于穿刺血管不可范围过小,因此在肘窝上进行超声检查时应选择沿着血管走行观察血管的深度、走行方向和分叉位置。

2.3 置管时患者体位

患者在进行静脉超声检查时由于需要暴露皮肤表面,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室内舒适的环境以及适宜的温度,避免寒颤、寒冷等因素导致患者外周血管收缩,影响超声检查结果并增加检查难度。上肢静脉超声检查的患者主要采取仰卧位,并且上肢保持外展外旋的姿态,要求掌心朝上,外展角度与躯干呈60°-90°,充分暴露患者上肢,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对探头的施压,避免因静脉压瘪而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2.4 PICC ZIM介绍

ZIM是由上臂内侧划分成三个主要颜色区域:红、绿、黄色。通过不同颜色的区域的划分,将置管患者的上臂等量分为三份,并对比三种不同颜色区域超声置管后引发相关并发症的比率。用测量尺测量患者上臂长度(测量起始点:内侧上髁(MEC),测量终结点:腋窝线(AL),测量完毕后,将此测量结果等量分为三份,例如上臂长度为21cm的患者,等量分为三份后,每份的长度应为7cm,从起始点,依次将三份区域标为红色(1~7cm),绿色(7~14cm)和黄色(14~21cm)。通过临床对照试验,发现穿刺部位一在绿色区域内(7~14cm),置管后导致相关并发症风险一因素更低。以21cm上臂长度为例,如果部位可以在绿色区域内的10.5~14cm处,此部位被定义为最理想穿刺位置。最常见的上臂测总长度为18~24 cm,当总测量长度不容易被三整除可以四舍五入为最接近的长度。

2.5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应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观察组使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5.55%,其中发生导管阻塞1例,导管脱出或移位1例,静脉炎2例,导管无原因回血液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其中导管阻塞5例,导管脱出或移位3例,静脉炎11例,导管无原因回血液2例,两组比较有效期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两组患者舒适度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舒适率为97.78%(其中舒适62例,一般舒适26例,不舒适2例),高于对照组的87.77%(其中舒适39例,一般舒适40例,不舒适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论

PICC ZIM提供了一个标准和系统的方法是可复制的,可测量的。提高了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通过超声成像,可以判断血管的内径、深度和走向,有效地区分动、静脉[4];同时可有效缓解置管对患者正常上肢活动的限制,可提升患者置管期间的舒适性以及生活质量,并且PICC ZIM置管能够为穿刺后的管道固定、维护提供方便,并且PICC ZIM在控制出血量以及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中具有良好表现,可有效提升置管的安全性与舒适性[5]。也让PICC团队能更直观的评估,为患者的血管通路建立个性化的方案,减少伤害的护理过程。

[1] 马珊, 马容莉, 林静. 超声引导和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10,25(9):89-91.

[2] 李全磊, 颜美琼, 张晓菊, 等. PICC超声引导下肘上置管的穿刺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系统评[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3,13(7):816-826.

[3] 吴长福, 孙培栋, 毕振宇, 等. 上肢静脉入路PICC置管术应用解剖系统. 护理学报[J]. 2011,18(19):8-11.

[4] 罗卓鹏, 柳建华, 刘丽兰, 等. 超声引导下经上肢浅静脉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J].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8(4):83-85.

[5] 丁超. 危重老年患者PICC置管时的个体化体位策略[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10(28):1891-1893.

1006-6586(2016)06-0039-02

R472

A

猜你喜欢

管术上臂上肢
儿童上臂罕见骨外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上臂整形术的研究进展
上臂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脑梗死昏迷长期输液患者中的应用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一种可调节的限制结构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