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宕昌羌族传统“羌巴舞”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2-04李玉辉

山西青年 2016年19期
关键词:陇南羌族体育项目

李玉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



宕昌羌族传统“羌巴舞”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玉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实证法以及数据分析法等方法,从人们参与动机、参与时间、参与方式、组织形式、制约因素等方面对宕昌羌族传统“羌巴舞”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

羌族;羌巴舞;现状;对策

羌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按《说文解字》的释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1]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能歌善舞的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民族文化、历史、宗教价值、伦理、审美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现,在培养人民品质、强健人民体魄、规范人民行为、加强民族团结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随着社会的发展,宕昌羌族传统“羌巴舞”的传承和发展也迫在眉睫,如何科学的传承保护羌族传统“羌巴舞”就显得格外重要,传承和发展羌族传统“羌巴舞”,不仅有利于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宕昌羌族现状

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新城子和官鹅藏族自治乡以及和簸箕乡等四十多个村寨里,聚居着一部分藏族,当地的风俗民情,和甘青地区“安多”藏族的民俗不同,别具地域特色。追溯其历史渊源,这个民族是由汉代的牦牛羌、钟羌、参狼羌和西晋末年进入该地的西羌与当地土著的白马羌共同组成的“宕昌羌”演化而来的[3]。据考证,藏族先民十八种姓之“董氏族”与宕昌羌联系非常密切,宕昌羌并入吐蕃以来,当地蕃人文化快速渗透,加之羌民被汉族文化同化,羌民族文化被快速融合。现在居住在宕昌新城子和官鹅藏族自治乡以及将台乡和临江乡的羌族人民,民风民俗别具地域特色,形成宕昌羌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宕昌羌族传统“羌巴舞”开展现状

在宕昌县,带有宗教性质的傩祭舞蹈“羌巴舞”开展最为广泛,“羌巴舞”是羌族传统体育项目,头带傩面进行,所以称“牛头马面舞”。当地羌族在宗教祭祀和重大传统节日时,羌寨都要组织跳“羌巴舞”,表演时高诵苯苯经,表演者口吹牛角,手拿羊皮鼓,表演队形在苯苯教主的指挥下变化,动作刚劲雄猛,所以又称“雄猛舞”或“苯苯舞”。国家民俗专家对“羌巴舞”的表演形式高度评价,已经被列为陇南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调查得知,现今传承户有17家,家中收藏有相关的文苯和武苯文献,其中有13家属文苯,另4户属武苯。苯苯教教义认为,人间的灾难由凶恶的“傩”带来。跳“羌巴舞”时,武苯便头戴面具,挥舞大刀,驱赶傩。当武苯不能降服傩时,就由文苯唱经文,歌颂赞扬傩,以期与傩和谐相处,为村民带来祥和生活。如今开展最好的为官鹅沟鹿仁村,受旅游的拉动,当地修建了广场,每逢过年过节或旅游旺季,当地的“苯苯”都要跳“羌巴舞”表演祈福。

(三)影响羌族传统“羌巴舞”开展的因素

调查发现,目前宕昌羌族传统“羌巴舞”民众参与频率较低。聚居地民众平均每年参与次数较少,大部分活动是在旅游旺季和春节等节日期间,平时进行的活动次数较少,参与人员多为当地羌族年龄较长的人,年轻人参与度较低。聚居地民众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最主要的参与动机为习俗,其次为娱乐,再次为个人爱好,大部分活动都在节日或祭祀时进行,娱乐性的表演近几年逐渐增加。聚居地民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主观意识还比较薄弱,同时民族体育并没有和当地教育紧密结合,在当地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对“羌巴舞”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三、宕昌羌族传统“羌巴舞”发展对策

(一)政府积极引导打造羌族特色民俗体育文化

近年来,宕昌县利用国家4A级景区官鹅沟、哈达铺红色文化、羌藏民俗文化等招牌,依托当地红色、绿色、羌藏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宕昌县官鹅沟景区的藏羌村落鹿仁村就在官鹅沟景区,近年来政府投资在鹿仁村修建了广场,结合羌族聚居区民间自身力量,利用当地的民风民俗,节日庆典及旅游旺季,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羌巴舞”表演,打造当地羌族特色民俗体育文化。

(二)科学有效的对羌族传统体育整理和推广

如何将羌族体育文化发扬光大,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是近年来羌族传统体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对众多的羌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当地政府和研究者规范整理和择优推广将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推广过程中,对于有些参与性差,开展不够好的项目可以考虑剔除,对于群众基础好、参与人数多的“羌巴舞”项目进行重点推广打造,同时结合实际挖掘和开发一些新项目。

(三)利用校本体育资源开发发展羌族传统体育项目

充分发掘和利用羌族传统“羌巴舞”教育资源,让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融入校园体育。在学校体育课内容设置中,除现代体育项目外,鼓励教师加强羌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形成以校园体育带动,由点到面的发扬羌族传统“羌巴舞”运动项目。

四、结语

羌族传统“羌巴舞”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现实意义,从古至今它都一直存在着,并且在将来也会继续存在。这类活动既能强身健体,也能祛除疾病,深得羌族人民喜爱。所以,我们在继续发扬优秀的羌族民俗的同时,要大胆创新,把优秀的羌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焕发出羌族传统体育的新活力。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78.

[2]陈兴亮等.羌族传统体育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10):90-93.

[3]王国基.古代宕昌羌人傩祭舞蹈“羌巴舞”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1):9-12.

[4]http://www.gscn.com.cn/tourism/system/2016/04/13/011336231.shtml.

F592.7

A

1006-0049-(2016)19-0038-01

*2015年度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宕昌羌族传统体育现状及传承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ST201527);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宕昌羌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LSZK02009)。

**作者简介:李玉辉(1977-),男,甘肃宕昌人,硕士,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体育、体育教学及训练。

猜你喜欢

陇南羌族体育项目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陇南记忆
圆梦陇南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