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地区非遗项目的自我保护与发展
——基于对张氏回医正骨的田野调查
2016-02-04魏远莹
魏远莹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1)
浅析民族地区非遗项目的自我保护与发展
——基于对张氏回医正骨的田野调查
魏远莹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1)
以往对于非遗项目保护与发展的建议都是站在政府或社会层面视角展开的,但就非遗项目本身而言,外界的支持与帮助只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真正的发展还是取决于传承人本身对非遗项目的定位和认识。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宝玉及其创立的张氏回医正骨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对话和参与观察为主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经过长期深入的田野作业,收集到大量丰富的一手资料,针对其良好的发展情况作出具体分析,从他者的角度来解读张氏回医正骨取得良好发展情况的原因,并为其他非遗项目提出可供学习借鉴的材料。
回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回医正骨;田野调查
一、对宁夏张氏回医正骨的田野调查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说到骨伤治疗,大家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去张氏回医正骨医院。这家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医药·张氏回医正骨)第三代传承人张宝玉建立的医院是一所二级民族医(回医)骨伤专科医院,具有回医特色的科室有回医骨伤科、回医烧伤科、回医疮疡科,其医术传承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相对比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默默无闻”或“自娱自乐”的发展现状,张氏回医正骨的社会活跃度和知名度要大得多。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全面推广西医治疗起,看病去大医院(西医医院)成为了人们在就医时的普遍认知,中医和民族医一度被大众抛诸脑后。于是,当张氏回医正骨悄然风靡于骨伤患者中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学者——尤其是医学界的学者,将关注点放在了其在回族医药的应用及回医正骨技术上做出的贡献上。对笔者而言,张氏回医正骨(以下简称张氏)的发展不仅为宁夏回族医药的整理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同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二、在非遗传承上取得的阶段性成就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在医院内设立有“宁夏张氏回医正骨研究所”,院方聘请著名回医学者单于德出任研究所所长。在研究所内,大大小小的各类奖牌占据了一面墙。据第四代传承人张金东介绍,这些奖牌均为张氏申请成国家级非遗后取得的成就,具体有:
2008年申请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活血化瘀回药膏”、“接骨续筋回药膏”两项专利药剂;除了在吴忠市建立张氏传承工作室外,还在北京市、青海省、中宁县、西吉县、同心县等地建立了5个传承工作站;因其在推动我国非遗保护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传承人张宝玉获得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三、对其他非遗项目保护与发展的启示
对于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说,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来源于两个方面:资金支持和传承队伍的建设。资金可以用于筹建传承工作室,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解决在非遗项目发展中遇到的各类资金问题;传承队伍的建设决定了该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在这两个方面,张氏通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一套有利于自身良好持续发展的办法。
(一)积极申请政府支持
为了能更加全面、及时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按照国家、省、市、县四级划分,分别设立了专门的工作队伍,并有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和支持非物质遗产项目的发展。
调查中发现张氏积极申请各类专项课题,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国家公共卫生资金专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自治区科技惠民计划等多项科研课题。通过申请课题,不仅能获得专项支持,还能申请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短缺的问题,为传承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各非遗项目传承人应积极关注各类专项课题的发布情况,主动申请课题及研究资金。
(二)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取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事物存在的价值一般要通过它的社会贡献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在国家的专项政策保护下,一些非遗项目虽然能够得以保存,但如果不能通过市场化来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是很难有进一步发展的。来自外界的保护终究不能取代内部的发展动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掘自身优势,并将其与市场化相结合,是每一个非遗项目取得市场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张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挖掘研究回医药诊疗技术,突出回医药诊疗特色,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展开宣传推广工作。例如,西医在进行粉碎性骨折时至少需要经历金属物穿刺固定、摘取固定物两次手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直观地对伤患处治疗处理,但也存在手术费用高、术后恢复困难等诸多问题;而张氏在骨伤治疗上主推“不开刀、不打石膏、不用内外金属物穿刺固定,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配合骨伤回药膏外敷”的治疗手法,这与西医的治疗方法大相径庭,患者不仅可以免除手术痛苦,还能节省一大部分医疗费用。其堪称“无痛苦的骨折治疗术”为群众提供简便廉价的回族医药服务,吸引了大批患者前来就诊。
(三)合纵连横,扩大知名度
尽管在骨伤治疗上张氏有明显优于西医的优势,但这并不妨碍两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2010年,“张氏回医正骨技术”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公共卫生资金民族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确定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应用。为了让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接触了解回医正骨的独到之处,张氏针对其4个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制定4项特色技术推广规范及操作文本,制作培训教材和手册,分别于2011年6月和12月在银川市举办了两期“全区回族医药张氏回医正骨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对来自全区28家各级医院的160多名临床技术骨干进行专项培训。
在与区内的西医医院友好往来的同时,张氏还定期参加国内其他民族医药类非遗项目保护论坛,与参会的其他民族医传承人交流学习,讨论在医疗方面的新发现和新问题;国际方面则与马来西亚、埃及等国的卫生部门联系,相互派遣医疗卫生代表团考察学习。
(四)内外兼顾,技艺文化共同发展
在自身技艺和文化发展方面,张氏经过四代人150余年的不断实践与完善,已经自成一脉,建立了张氏回医正骨流派。然而建立流派并不是仅仅有过硬的技术就可以完成的,除此之外还要有所在学科的理论支撑。张氏所依托的回族医学起源于唐、宋时期,相关的医学典籍有《海药本草》(已失传,其他医学文献中散见)、《回回药方》(共36卷,残存4卷)等,在漫长的历史历程中,很多典籍已经失传或损毁。为了能重新建构回族医学的理论,张氏的传承人联合国内其他回族医学者、研究人员共同搜集整理医药典籍,从历史文献中查证信息,结合伊斯兰宗教思想,整理出一套较为完整全面的回族医学理论。
另外,张氏传承人加强对医院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发展医院文化、培养医护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医护人员工作待遇,使员工看到回医未来的良好发展前景。医院还定期举办护理技能大赛、“医师节”活动等,增强成员凝聚力,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护人员因缺乏积极性而跳槽的可能性,稳定了张氏传承人队伍。
(五)主动出击,加大宣传力度
在为期10个月的田野调查中,张氏回医正骨共举办及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十余次。其中参加吴忠市政府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活动”5次,每次活动时间为一天,主要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非遗文化,为患者提供义诊帮助。2015 年9月作为宁夏医疗机构成员参加中国-阿拉伯健康产业博览会,接待了11个来自穆斯林国家的参展嘉宾及领导,在展会上为上百名患者义诊,减免医药费5万余元。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时,第三代传承人张宝玉还带领医院的医护人员主动参与到当地的医疗救助工作中。对张氏回医正骨的传承人而言,参与这些活动时他遵从医者本心,所想的只有如何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帮助。
在笔者展开田野调查之前,张氏回医正骨还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回族医学文化——先后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夏宣传周,通过与区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起,用独特的回医技艺为世界各地游客展示精湛技艺,让世界友人感受回族医学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国内外友人的高度关注。
G124
A
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GIP2015079)。
魏远莹,女,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