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三次廓尔喀战争中的中英关系

2016-02-0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华里中英关系清廷

王 跃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试论三次廓尔喀战争中的中英关系

王 跃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廓尔喀作为我国西部邻国,各方面来往频繁。到了清代中后期,廓尔喀以贸易纠纷为由先后发动了三次入侵我国西藏的战争,虽不能称为大战,但均给双方历史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每次战争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英国的影子。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通过梳理三次战争,讨论三次廓尔喀战争分别反映的中英关系并认为该时段内的中英关系发生了大逆转。

三次廓尔喀战争;中英关系;西藏

一、前两次战争:华夷关系

18世纪中叶,廓尔喀族以小部兼并巴勒布的布颜罕、叶楞罕、库库木罕三部,统治了尼泊尔,建立新王朝,并积极进行对外扩张。清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88年,廓尔喀以西藏当局征收贸易税过重等贸易纠纷为借口,挑起边境事端,出兵侵犯我国西藏边境的聂拉木、宗噶、济咙等地。在西藏当局仓促应对之际,后藏摄政仲巴呼图克图背着驻藏大臣,假借班禅名义写信向英属印度总督康华里(Lord Cornwallis)求助。

班禅的信件对英印政府十分重要,虽出自仲巴呼图克图之手,但仍然反映西藏当权者的态度。康华里收到信件后,谨慎对待,经过约两个月的深思熟虑后,给班禅回信,首先表达了他本人及英印政府对能够恢复与班禅通信的喜悦之情;接着,他声称英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平放在首位,保证英国绝不帮助廓尔喀,但也不可能派遣大军进攻尼泊尔,因为:第一,花费过于昂贵,代价过大,东印度公司不能提供进行一场山地战所需的军费;第二,廓尔喀人并未向东印度公司挑衅;第三,西藏属于中国皇帝管辖,东印度公司不愿因干涉尼泊尔与西藏之间的事务而得罪中国皇帝。他还在信中透露出想要通过班禅引荐同清廷建立外交关系的想法,并反复强调英国派军援助西藏困难重重,代价巨大,意在使西藏地方政府被迫开放西藏市场并协助英国同清廷取得联系,以此来换取英国的军事援助。然而康华里的信还未到达西藏时,第一次廓尔喀战争已经在巴忠的私自授意下结束了,西藏地方当局允诺每年向尼泊尔赔款300个元宝。康华里妄图利用战争渔利的计划遂宣告破产。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廓尔喀再次兴兵索要“赎地银”,派军侵入西藏,深入到日喀则,占领扎什伦布寺,洗劫了六世班禅遗留下来的金银财物,并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西藏僧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达赖和班禅向清廷告急。乾隆帝立即派福康安为将军,海兰察、奎林为参赞,调兵入藏。福康安率军英勇抗敌,并同时向包括英印政府在内的南亚诸国发布檄谕,发动地缘政治外交攻势。清军很快把廓尔喀人逐出西藏,并越过喜马拉雅山,到达距加德满都仅二十英里的纳瓦科特。在廓尔喀统治者的恳求下,清政府同意议和撤军,廓尔喀国王同意退回在扎什伦布寺所劫掠的财物,承诺以后永不侵犯西藏并纳贡称臣。

发动战争的王朝摄政巴哈杜尔·沙阿是“亲英派”的典型代表。在战争过程中,随着战争形势的不利,廓尔喀向康华里请求军事援助。康华里趁机迫使廓尔喀签订商约,根据此约,由英属印度领地的商人运货至尼泊尔销售或者通过尼泊尔境内,不得征收高于2.5%的货税。显而易见,这一商约有利于英国后续向西藏扩张。后来,康华里陆续收到廓尔喀国王的两封求援信。于此同时,他也收到了来自福康安和达赖喇嘛的信函,达赖在信中呼吁康华里切勿派兵援助廓尔喀。康华里不急于回复双方信件,而是密切注视中尼战局的进展。当他获悉中国军队逼近加德满都时,便知廓尔喀败局已定,放弃了向廓尔喀国王提供军事援助。加之此时马戛尔尼正离英赴华,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对此次访华极为重视。若援助廓尔喀,必将激怒清廷,从而使马戛尔尼出使失败,西藏大门也不会打开。于是康华里给双方回信,决定保持中立态度,扮演调节者角色。

康华里的态度与做法,能使英方利益最大化。他在两次廓尔喀战争中表现的“中立”态度,并不是英国真的维持了“中立”,这只是一个障眼法,看似“中立”的背后也反映了当时的中英关系。前两次廓尔喀战争这一时段,中英贸易发展较快,同时也是广州一口通商制度的定型时期。具体情况是清王朝内部仍然保持相对稳定,清廷能够继续控制、干预国家经济,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建立起一口通商制度并且制定出《防范外夷规条》管理广州贸易,限制英商集团。而且中国传统“华夷”思想及其体制根深蒂固,指导着传统封建王朝处理对外关系,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体制,辐射范围覆盖周边很多国家。清代“华夷之辨”思想反映在外交领域就是“人臣无外交”,认为英国是“夷国”,属于藩属国,所以清廷拒绝与英国直接交涉,严重阻碍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从英国政府到英商等都积极采取行动力求打破这一现状。由此,就不难理解康华里在两次廓尔喀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中英关系看似不平等的“华夷关系”,中方占据主导,实则不然,中国此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并陶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而英国则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为了资本原始积累,其资产阶级的活动足迹遍布全世界。

至于英国为何如此迫切地想要打开西藏大门,无非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18世纪后期英国对华贸易有了较大发展。英国从中国输出的产品主要是生丝和茶叶,其中茶叶的年销量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400倍。显然,英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量激增,而英国棉毛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在中国市场却长期滞销,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英国大量白银外流。1757年普拉赛战争结束后,英国确立了对印度的统治。由此,打开西藏大门,把西藏变成英国商品的销售市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第三次廓尔喀战争:关系逆转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廓尔喀兵败向清廷纳贡称臣,由此边境相安无事达半个多世纪。但廓尔喀内部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动,1812年廓尔喀因占领泰莱区与英国发生冲突,东印度公司于1814年对其正式宣战。1816年,廓尔喀打败,被迫签订了《塞哥里条约》。“尼泊尔割让大片领土给英国,并正式派代办进驻阳布,造成英国从此干预尼泊尔内政的机会。”《塞哥里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廓尔喀开始沦为英国的附庸。19世纪中期,拉纳·钟·巴哈杜尔利用宫廷内乱取得政权,成为首相兼总司令。由于他在英国人支持下取得政权,因此积极亲英,实施一系列的亲英政策,进一步加强了英国对廓尔喀的控制,也使廓尔喀成为了英国殖民侵略的帮凶。在英国的唆使下加之其他诱因,经过对清廷连续提出无理要求和对西藏领土的一系列试探和挑衅后,廓尔喀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悍然发动了第三次侵略我国西藏的战争。

而此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中,外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并且刚刚结束了鸦片战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此起彼伏,令清政府焦头烂额。对内镇压起义对外战争加之巨额赔款,使得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无暇顾及边疆。“在清后期,清政府为层出迭现的内忧外患所困扰,国事蜩螗,其经营西藏的精力、财力等等不能不受到限制。”此时不仅清政府内外交困,西藏政局也是动荡不安。此时的西藏,七世班禅刚刚逝世,十一世达赖喇嘛因年幼尚未亲政,地方当局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支柱,人心涣散。在这种情形下,廓尔喀在短短一个月内轻而易举地侵占了西藏的五个地方。在驻藏大臣多次檄谕廓尔喀自行撤军无果后,西藏地方军民开始英勇反攻,加之随后清廷陆续增兵,咸丰六年(1856年)初,廓尔喀遣使求和,历经三个回合的坎坷和谈后,西藏地方政府与廓尔喀签订了《藏尼条约》。这是藏族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了西藏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其签订同时标志着第三次廓尔喀战争的结束。

与前两次廓尔喀战争相比,英国在第三次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第三次廓尔喀战争也清楚地展现了当时的中英关系。从条约内容看,第四条中规定:西藏允将以前所捕之锡克兵丁及战争中俘获之廓尔喀兵丁、官员、夫役、妇女、炮位归还廓尔喀……锡克与这次战争毫无关系,《藏尼条约》涉及锡克兵丁显然是英国的缘故。此时英国与锡克王国关系密切,操纵其附庸签订合约时争取锡克的权益无可厚非。此外条约中规定西藏对廓尔喀商民免税,实质是对英国的商品的免税,便于英国牟利和进一步打开西藏大门。从英国对廓尔喀的帮助看,在战争中,英国允许廓尔喀的士兵及物资经过印度领土前往西藏并准许廓尔喀在印度购买战争物资。因此,第三次廓尔喀战争实际上是英国侵略亚洲各国和地区过程中催生出来的一个恶果。经此一役,清政府所表现出来的软弱不作为,使清廷在西藏的威信大大削弱,其令西藏地方与廓尔喀议和的态度再一次“暴露了清政府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图保全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卖国实质”。这进一步鼓励了英国的侵略野心,英国随后发动两次直接侵藏战争。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促使西藏地方官员中出现亲英媚外分子,使得西藏地方上层与中央政府之间、西藏人民与清廷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日趋离心,“藏独”势力开始抬头,这都是清廷对藏政策失误的恶果,并对当今局势仍有一定影响。

通过剖析本次战争中英国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国国内形势,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此时的中英关系和前两次相比,可谓是发生了逆转。前两次战争时中英表面上维持“华夷关系”,中方尚能掌握外交主动权,尊奉“人臣无外交”原则,不屑与英国建立关系。在这种情形下,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方式是和平的;而此时政府层面上的“华夷关系”已经被打破,传统官民共同抗“夷”逐渐转为清政府成为“民”、“夷”的调停人,官民关系走向对立,关系的变化反映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传统思想与社会关系的冲击。另外,中方在中英外交中已经丧失了主动权,不仅在第三次廓尔喀战争中表现得软弱无能,而且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同时,既然外交地位发生了逆转,英国开始使用武力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此后的中英关系朝向这个趋势发展,并愈演愈烈,开启了一段在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蹂躏下的屈辱的中国近现代史。

[1][英]兰姆.英国和中国的中亚,通向拉萨的道路,1767—1905年[M].24.卡曼:《通过喜马拉雅山的贸易,早期英国打开西藏门户的尝试》[M]. 117.

[2][英]兰姆.英国和中国的中亚,通向拉萨的道路,1767—1905年[M]. 25-26.

[3][英]斯当东.《英国国王派使赴华记实》[G].卷一,22-26.

[4]杨公素.《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M].40.

K02

A

王跃(1995-),男,汉,山东青岛,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国学。

猜你喜欢

华里中英关系清廷
蜜獾哥的别样温柔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海口与内河: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水文调查及影响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酒中日月
偏 见
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