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意象句法比较分析《文心雕龙·风骨》译本*

2016-02-04黄燕萍

山西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

黄燕萍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206

从意象句法比较分析《文心雕龙·风骨》译本*

黄燕萍*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206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意象名法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唯一一部有其自身文学理论体系的经典,《风骨》篇尤是深受研究者重视的篇章之一。刘勰《风骨》篇中认为,“风”就是指表现得纯正明晰畅达,能够感染人的情志的文气;“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坚实挺拔、刚健遒劲之文辞。“风骨”就是指既有挺拔遒劲刚健的文气,又有纯正精炼畅达的言辞,从而使主观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明显是以文“气”和文“力”为主要特征的。

中国古代典籍常常运用意象手法来征思喻道、言情达意,因此,意象是古代经典文本语言表征的生命主体与核心。刘勰在《风骨》篇中首先提出,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经典之一的《诗经》,其艺术感染力的主要来源在于“风”。作为《诗经》“六义”之一的“风”的意象,在《诗经》中具有两种主要内涵:其一是“雅”、‘颂’并列,指西周到春秋时期由民间创作的一种诗体;其二,《毛诗序》等文学批评著作认为,作为“六义”之一的“风”的意象也表示诗歌乃至广义上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讽喻”、“劝谏”的感化要旨:“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刘勰引述“风”这一意象在《诗经》艺术所取得成就的重要性,认为“风”之意象表征“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说明作为《风骨》论的意象与核心概念,“风”并不完全采用《诗经》中的两重内含,而是将“风”意象的内涵界定为“讽刺”与“劝谏”的社会功能,以及这两种功能密切相关的艺术感染力。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与“风”密切相关的属性就是“骨”。

考查刘勰基于“意象”而构建“意境”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文化渊源上,论述了自然景物对于文学起源和“意境”取象的重要意义,初步解决了文学意境萌生的文化根源问题;二是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对感物取象、意境内构、艺术表达和虚境追求等文学意境的艺术创造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三是“意境”术语的创构和运用,虽然其始也简,但却垂泽久远。可以认为,刘勰的“意境”美学思想丰富精彩,是对他以前的“意境”观念的理论总结,又为后世的“意境”范畴形成奠定了一个全面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正如前文所述,以语言本体论翻译观指导我们翻译实践不是机械的,而是人文动态的。对于“意象”的处理,首先应基于原文语符所指的生命形态,如若原文的生命形态的“能指”与语境的整体意义相吻合,就应保留原文的“意象”。因为,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就是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精神、原文作者的精神格局;如若“意象”的所指意义与原文整体语境意义有外延现象,如机械处理必然出现与原文整体意义相悖,这时我们只得退而求其次,应以人文诗性、动态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处理之。

基于此,我们首先来考察“必始乎风”的“风”意象的翻译。宇文和杨译为“wind”,更为直接和形象,保留了原文的认识样式,而黄译为“air”,在表达上就不够准确,同时还改变了原文的意象;接下来看到“故辞之待骨”中“辞”的理解,黄和杨均译为“language”比宇文的“words”的理解更为准确。在古代,人们对于“辞”的理解不仅仅字词句,他还包括了一些修辞等手法。紧接着是对于“体”的理解,因为这是刘勰在写作时用了比喻的修辞,杨译时就抓住了原著中作者的思想把“体”形象化译为“body”.对于“犹形之包气”中“气”的翻译,只有理解原著刘勰所指的“气”是呼吸的意思后就能够准确的翻译了,而宇文未能理解其意,就没有加以翻译而用最直接的方式拼写了出来译为“qi”.最后对于“意气骏爽”中“意气”的翻译三位译者分别译为宇文“concept and qi”,黄译“air”,杨译“emotions”。.可以看出,三位译者对原著的“意象”所承载的内涵不同体认,同时又秉承不同的翻译认识论,造成了最终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露出来了。

在句法方面,我们首先看到“诗总六义,风冠其首”这句话的翻译,宇文译为“The Book of Songs encompasses “six principles’,of which “wind”(风,the “airs” section)is the first.”黄译为“Among the six principles of the Shijing feng comes first.”杨译为“The Book of Poetry has six divisions,the first being “air,or “wind.””三位译者在翻译时显然都理解成“风”在诗歌的文体和表现手法中应排在第一位,其实这并不是刘勰的原意,刘勰所要表达的是强调所有诗歌在六个方面堪称经典,这样译者就背离的原著的思想,尤其是杨译,更是背离了原文的要旨。接下来看到“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的理解,刘勰并不是强调文章精神气韵的表达必须始于情感,而是应强调文学作品在抒发个人的情感的时候还必须具有教化功能;而语词的选择必须始于句法结构,故在形成文学语言时,必须首先考虑语言的准确、精炼及节奏感等等问题方面的问题。

对这一段落的三个译本比较,从语言本体论翻译观视角入,不难看出,宇文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样式和意象,对于译文读者无法理解的意象还运用音译和注释的表现手法,这样有利于译文读者触摸到原作的思维样式、精神格局;而黄译和杨译至多只是保留了原著的释义性意义而已,而对于原著的意象、思维样式和精神格局基本上皆未能给予足够的注重。

[参考文献]

[1]郑弼权.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意象与翻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110-116.

[2]林其锬.《文心雕龙》研究在海外的历史现状与发展[J].社会科学,1994:70-73.

** 作者简介:黄燕萍,女,硕士,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H13;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043-01

*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语言哲学观照下《文心雕龙》译本中江南文化精神的比较研究”(课题编号:2014JSD391)。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风骨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淡泊,在风骨之内
《文心雕龙》的易学思想
直言才见真风骨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抗战风骨不可丢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