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场域中的大学生自我建构

2016-02-04贺翔宇焦若薇

山西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

贺翔宇 焦若薇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微信场域中的大学生自我建构

贺翔宇焦若薇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微信场域中,当代大学生享受着相互间信息交流沟通的便利。然而,因场域内社会关系与资本的不同,大学生在构建多元自我的同时,亦面临认知风险:角色定位模糊、媒介依赖、自我认同焦虑等。此外,微信场域中的大学生,还面临虚假认知、价值观选择迷失、归属感危机等困境。

关键词:微信场域;大学生;自我建构;认同危机

腾讯发布2016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6.97亿。微信对社交有极强的影响力,超过九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拥有200位以上好友的微信用户占比最高,61.4%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1]以上数据足以说明,微信已不只是一个手机的社交应用软件,它渐渐融入大众的生活,成为一种电子革命的符号。沙莲香在《中国社会心理分析》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诞生了六大新兴群体,即知识精英阶层、企业家、下岗-就业工人、农民工、网民和休闲,六大群体各有其角色位置和活力,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网民和休闲群体的年龄比较年轻,文化教育和知识比较整齐,所以有较强的群体认同和社会感染力,而学生是网民的主体。腾讯数据显示,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其中,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占据了80%的用户。所以说大学生成为微信使用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群体,而微信场域中社交的频繁度,使得大学生的自觉意识愈来愈强,自我建构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微信的印记。微信场域中人际交往的虚与实的模糊性,也最易让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一、微信——自我建构的场域

场域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首先提出。他认为场域是一个关系网络,是由经过限定的客观关系构成的空间,这种关系网络有其自身运作的规律,只对置身于该场域的行动者才具有意义。场域是力的较量场所,力的争斗主要围绕资本展开,资本主要有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微信作为一款最为流行的社交软件,已经将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连接成偌大的场域,随之而来的是资本的流入,资本——权力关系的形成伴随信息的流动,使得微信场域的意义空间更具模糊性与多元性。

作为自我建构的场域,我们所讨论的关系是微信场域中的社交关系。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在研究社会关系时提出了“强弱关系理论”,格兰诺维特从互动频率、感情深度、亲密程度、相互回报这四个维度将个人的社会关系分为了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一种十分稳定但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结构,弱关系则是我们联系外部世界的桥梁,因为弱关系和我们的活动范围不同,因此能够从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信息。若论起找工作、获取信息或传播最时兴的潮流,弱关系能比强关系起到更重要的作用。[2]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场域中的关系主要也是强关系与弱关系,以强关系为主弱关系为辅。作为大学生,其微信好友大部分为家人和同学,微信群也主要是家人和同学组成的微信群,这些人构成的关系网络较为稳定,基本以原有的社会结构为主,家庭和学校。而偶尔有一些微信好友是通过购物认识的微商或者由于其他社会活动认识的朋友而加了微信,这样的人所提供的信息成为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获取渠道。由家人和朋友所组成的熟人圈子,就构成了微信中强关系朋友圈。而微信中的公众号以及一些不太亲密的的朋友所构成的是微信中弱关系的链接。微信的使用过程中,多个朋友圈信息的相互流动,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微信朋友圈中发布和分享的内容会影响用户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

对于大学生来说,微信中弱关系的链接扩大了其人际交往的网络,信息的发布与分享使得其自我建构更加多元、丰富和自由。微信场域中的弱关系链接,虽然由相对不熟悉的人构成,但是其大多是由于相同的兴趣和利益组成的,因此具有共同的利益或价值观。同时由于用户身份角色的不同,微信场域是不同群体成员构成的有相同状态的心理群体。所谓群体,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不管他们属于何种民族、职业、性别,也不论是因何种原因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趋向同一个方向,而自身自觉的个性消失了,一种集体心理就会形成。[3]作为单个个体,大学生在聚合多种资本的微信场域中,始终处于信息流入的状态。由于社会联系、信息流动、思想交流在微信场域中的频繁进行,使其对微信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微信场不但成为大学生行使话语权的工具,也成为其寻求帮助和与社会互动的良好平台。其次,微信中微视频、微动态、微心情、微生活的自主创造,使“主我”和“客我”的互动在微信的虚拟空间中得以建构。微信场域中,任何人可以发状态、拍视频,然后好友间进行刷频互动,文字、音频、视频等符号形式是刺激“主我”完全释放和“客我”自由形成的重要手段。

二、微信场域——建构多元自我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把自我分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生理的自我具有原始性的特征,在个体生命初期和人类社会初期,并且充满个体生命的意志。心理自我是生理自我的发展,是基于发达的神经系统功能才逐渐成熟形成的。心理的自我是心灵的反省,它感知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也是这样的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按照个人生长期来说,大学生正处于“我”的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其又是微信使用的主要群体,微信场域中自我意识的形成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交往的符号水平。他们把想象着对方把自己看做什么。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交流中察觉并反问着“我”。这个自我形成中,与现实相比减少了许多不安全因素。由于少有风险,其自我意识也是比较模糊,就像对虚拟的“他”定位也很模糊一样。弱关系链接微信场域中的交往不用在意对方或自己的身份,只是使用书写符号、有声语言、我的语言符号中的语感、措辞方式来表现我自己。

信场域中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也随自我意识形成的不确定性而变得多元。自我可以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来分析。本我是人性欲望的体现,自我是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结果,超我是内心的道德信仰与理想的展现。当然,冲动可以假设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对于环境的兴趣与控制却并非如此,道德感或理想期望也非如此。显而易见的是,自我与超我是出生之后才发展出来的。[4]我们认为微信场域凸显现实自我的同时提供隐性本我以表达的空间,此外美化了理想的超我。首先,微信场域中大学生现实我被凸显。微信场域中的交往行为作为现实社交的补充,已经直接影响到了现实生活。大学生在微信场域中自我叙事通过朋友圈和公众号两个载体来实现,文字、图片和视频三种符号的互动在记录自我经历的同时建构着自我。由于微信场强连接所组成的“熟人圈”的语境,彼此相互了解,所以大学生在自我建构会更多的向现实靠近,是积极公开的自我塑造。其次,隐性本我的有限释放。本我的概念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研究意识提出的概念,弗洛伊德将精神分为三个体系: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并不能洞悉我们所有的思维活动,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用冰山一角来形容。我们前面也提到,本我是自我形成的基础。微信场域中,大学生结合其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行为和其个人的社交预期,通过微信平台实现本我的有限释放。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前台行为重礼仪、重规范、重意识,后台行为则更加轻松随意。微信场域中的人际交往活动不可能全部在微信平台上完成,大学生将现实生活中已经是或具潜在可能的社交对象通过好友认证微信社交的方式在前台展现,而其余的部分则通过弱连接的后台社交表现出来。最后,对预期中理想我的美化。理想我是微信场域中,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状态,预期能够得到交往对象认可和满足自我诉求的形象。大学生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主要通过对自我编辑内容的控制来实现理想我的美化,如行云流水的文字表达展示自己的文化素养,后期处理的照片展示自己更好的相貌及自己的拍照水准的高低,通过对社会事件发表观点展示自己的思想面貌等。

在微信场域中,大学生们与不同圈子的人进行交流,不断转换着角色,因为处于学校的大学生对自我角色的定位相当模糊,这样就造成了本我形象与超我形象的冲突与斗争,同时构成了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危机与焦虑。如果说一个人在微信场域中停留时间越多,表明其越焦虑,想要寻求暂时的逃避和自我建构的参照。

三、认同危机——自我重构中的障碍

微信场域中,宽松自由的媒介环境让每一个“我”都成为一个可言说的主体。朋友圈的的互动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发布,使得大学生可以以更方便、平等的形式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从而自我意识不断被唤醒。在强链接与弱连接交织构成交往的平台,建构了大学生多元的自我,让其在不断表达记录自己生活的同时保持了自我的连续性,同时培养了其社会的认同。但是,微信场域中,由于缺少规范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也使大学生出现了身份的焦虑以及人际交往的错位和现实选择的迷思。

首先,微信让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但又为其罩上一层虚假认知的面具。微信场域中的自我,其实也是一种自由的表演。大学生在朋友圈中,运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进行“自我创作”,释放自己的表达欲的同时塑造自己的“超我形象”,而真实的自我一般不会在前台展现,而是隐藏在“后台”。这种前台与后台身份的不一致最终带来的是大学生角色定位的模糊和媒介依赖。微信场进出门槛较低,随意性较强,因此与现实中受道德、法律等限制的自我建构存在很大不同。大学生在微信场中,消解了社会中的权威和等级,价值观变得多元而自由释放,但同时也由于缺少限制,处于流动状态的自我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和虚妄中。微信场域如同舞台,大学生享受着自由表达的感觉,但是这种理想自我的前台表演一旦崩溃,就会让自我迷失,所以他们必须谨慎地进行表演。比如朋友圈的互动行为,我们在微信场域中对某一事件发表看法或者呈现自我状态,在满足自我欲望的同时更多在意的是朋友或同学的反馈。而在强关系的微信场域内我们更倾向于迎合他人的期待,收敛自我,这样的带着面具的状态会通过谨慎的表达慢慢地确定下来。

其次,对于微信场域的依赖会使大学生产生现实选择的迷思。德国社会哲学家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认为,人以技术理性赢得的胜利常常以人本身的异化为代价。在微信场中的表现是微信控、低头族等微信依赖症出现。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每位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34次查看手机。[5]大学生是微信控的典型群体,微信的社交功能和其朋友圈的使用,逐渐融入其日常生活中。在微信场域中,大学生对自媒体、认证媒体、企业等公众号进行关注,对公众号中信息进行了解吸收,渐渐的被微场域所控制。另外,微信场域中传播的内容普遍较“软”,而且越来越娱乐化、表面化,缺乏反思意识。微信中因充斥着大量娱乐方面的即时消息、图片、影音等让沉迷于此的大学生乐不思蜀,不仅在这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甚至一切行为和价值选择都以赛博空间呈现为依据,造成现实选择的迷思,而且通过朋友圈影响朋友。然而这样的价值观选择对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微信场域中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这对于过度依赖微信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社会阅历的局限,很容易卷入舆论的漩涡中而难明真相,在造成大学生现实选择的迷思同时也加大了社会风险。

最后,大学生享受微信场域“圈子”文化的同时,瓦解传统的实体空间,使其产生归属危机。微信场中,大学生通过朋友圈所构建的网络社区交流互动,营造出了情感、精神共享的场域,形成所谓的“圈子”文化认同。群聊的功能和公众号的建立,让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起来,分享着大家共同认同的信息。比如,一些美食群、学术群和创业群的建立。同时屏蔽的功能也能完成其不同人面前的角色转化。“不让他看我朋友圈”完成了对非圈子人群的隔离,和对自我表演情境的控制。“不看他朋友圈”避免自我免受弱连接中推销、代购和心灵鸡汤等垃圾信息的干扰。这样就形成了一张以自我为中心发散开的共享和归属的权力网络,与此同时,也解构了现实中传统节日、广场集会等文化交流的实体空间。朋友圈这样的“想象共同体”,看似“紧密”实则“隔离”。一旦从这个虚拟的空间出来,大学生的意识会自带在微信场互动时呈现的发散状态,这种“主我”的经验与社会中规则和真实人际交往的碰撞,使其原有的归属感肢解。只有再次回到微信场域中,才能够适应。

自我的建构既有先天的因素,更在于社会的互动。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认识自己,还是了解世界,都离不开与他者的互动。在不断的建构和互动中,自我的生命才得以成长。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交往沟通的平台,使其在虚拟的人际互动中自由的建构自我并形成社会文化经验方式,但同时也造成了自我的“迷失”。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会引起人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促进人类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会带来人类的异化和文化的迷失。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解读、批判和抵制其操纵,考察其独立性,避免进行单向度的媒介技术功能性研究,要对其进行社会、心理等多维的观照。

[参考文献]

[1]2016微信数据化报告发布:男女用户比例曝光[EB/OL].2015-06-01.http://www.ithome.com/html/it/213854.htm,2016-05-12.

[2]陈雪奇,刘敏.微信场域中的意见领袖[J].《当代传播》,2015(3):93-95.

[3]勒庞著,吴松林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3:49.

[4][美]伯格著,李德刚等译.《媒介分析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67.

[5]程新友.被手机奴役的生活[J].检察风云,2013(11):66-68.

Self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WeChat

HE Xiang-yu,JIAO Ruo-wei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Xinjiang,Urumqi 830012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WeChat,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njoy the convenienc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each other.However,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capital in the field,college students in constructing multivariate self also face cognitive risks:role of fuzzy,medium dependence and identity anxiety,etc.In addition,college students,in the field of WeChat,also face a false cognition,choice of va lue concept lost,sense of belonging crisis and other difficulties.

Key words :WeChat field;College students;Self construction;Identity crisis

中图分类号:G645.5;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004-03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