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大铜器的发展与传承
2016-02-04贾云伟
贾云伟
(遂平县文物管理所,河南 遂平 463100)
遂平大铜器的发展与传承
贾云伟
(遂平县文物管理所,河南 遂平 463100)
遂平大铜器是中华民族古老打击乐器的典型代表,属曲牌体音乐。表演时,以器乐打击为主,穿插多变的舞蹈动作造型,声似呼啸狮吼,舞如龙腾凤飞,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每个队、会20-130人不等,主要分布在遂平西部的槐树、嵖岈山、玉山、花庄等乡镇。过去兴盛时期,几乎村村都有大铜器队。
文物管理;铜器;发展与传承
遂平县大铜器主要乐器有大铙、大镲(又称钹)、大鼓等。以铙为主体乐器,以大扇(铙的多少)论规模,传统的为4 —8大扇。根据不同情况,有的队、会配有小鼓、大锣、芒锣、手镲、二锣(小五件)及吹奏乐器大喇叭等。传统演奏技法有正、闷、旋、闪、搓,加入传、撂、翻、劈铙镲等绝活,铙的正击、闷击似呼啸狮吼;闪击、旋击如风鸣龙吟,演奏起来铿锵有力,吼声震天。其主要用于闹年、拜年、贺寿、镇宅、祭祀、祈福以及为民间舞蹈表演时的伴奏。传承至今的曲牌有140多首,现常用曲牌50多首。
遂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隶属驻马店市。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深高铁纵贯南北,地理位置优越。史书和传说证明:女娲封地于“房”,遂平远古为二十八宿房星对应的地方,称房地,因此遂平古为女娲炼石补天、繁衍生息之地。后来,舜封尧的长子丹朱于此,为房子国。历经夏、商、周数朝,房国一直是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在遂平县槐树乡境内至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古人打仗,一手持矛,一手持盾,取胜一方将士,有的以矛敲盾,有的以盾相击,有以盾击地,也有敲饭锅以表胜利之心情。由此,能工巧匠发明了铙、钹、鼓等敲击乐器。
在殷商甲骨文中有鼓、铙、舞等象形文字的契刻,“鼓”字示三矛击鼎(饭锅)之状;“铙”字右部的尧,明显高举双铙相击之状,左部的金(古为青铜器)示铙为青铜制成;“舞”字更明确的显现出人双手持物运动之势。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有五柄组合铙的实物。湖南曾出土一件商代晚期大铙,通高103.5厘米,重两百多公斤,倒梯形,铙身为大兽面纹,体下置一柄。
马紫晨《中原文化艺术社会调查》论:“这些卜辞、契刻既然全出土于河南,那就足以说明,三千多年的中州大地,不仅有了敲、打乐器,而且还有大量出土文物”。
铙、鼓为中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商周时期不单用于军旅,且可用于祭祀和宴乐。【礼·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注】文谓鼓,武谓金,铙乐始奏先击鼓,乱犹言终也。鼓声为阳,故谓文。铙声为阴,故谓武。文以始之,武以收之,言节奏得宜也。钹(又称镲),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都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而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中国中原。6世纪初期,铜钹在北魏民间已很流行,并很早就在梵乐中使用。钹在隋代九部乐中,已用于天竺、西凉、龟兹、安国和康国五乐中。
到了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尤其在燕乐中,还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已绘有敲击铜钹的人像。
随着钹的传入和普及,唐宋以后,古时传统铙的形制发生变化,逐渐发展成为与钹相近,便于携带和演奏样式,并在民间开始广泛流传。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铜铙,浮屠氏所用浮沤,器小而声清,世俗称之铙,其名虽与四金之铙同,其实异。”宋陈旸《乐书》中也同样记载铜铙。浮屠,梵文佛陀之译名。由此可知,铙最初用于佛教音乐,它与我国商代似铃无舌、有柄立置的铙同名异器,并从宋代起就已并存。据《宋史·仪卫志》 和《辽史·乐志》载,北宋和辽时,铙已在宫廷仪仗中用于鼓吹乐。关于铙的形制,清《钦定大清会典》载:“铙,范铜为之,左右合击,面径一尺二寸,中隆起……径二寸四分五厘。”宋代以来,铙一直用于宫廷和民间,在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和佛教、道教音乐中,都是离不开的体鸣乐器。
铙的形制变化:阔腔式,腔阔大于腔高,柄粗——甚阔腔式,腔阔大于腔高甚多,柄末——微阔腔式,腔阔和腔高接近,或腔阔稍大。铙随着时代和钹的传入,逐渐演变为如今样式。
遂平县大铜器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的双重性。古驿道(荆楚至郑洛)纵贯遂平嵖岈山乡、槐树乡境内;槐树集市是辐射遂平、西平、舞阳三县的商埠,明、清和民国时期,赛社、古庙会活动频繁,加上传统春节灯会,这给大铜器表演活动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遂平县以悠久的历史,为大铜器这一古老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传承空间。遂平大铜器起源甚早,据传唐宋时就逐渐在民间流行。遂平大铜器的传统曲牌《补天乐》《八卦阵法》《桃园三结义》等都与本地流行的“女娲传说”以及三国故事有关。据清康熙《遂平县志》载:“旧志县官出祭坛庙,举行赛兴考试,以及迎送大员过境或宴会均奏乐”。旧志载:“乡民之富厚道,遇有婚丧吊庆大事,亦务必鼓吹。若乡傩社赛,则鼓乐并奏,不拘一格。”据此可知,明、清和民国时期,遂平县大铜器的发展已相当繁盛和普及。
遂平县大铜器长期以来,大铜器会(亦称铜乐社)由村民自愿报名参加,并交一定会费,亦有富户捐资,缴给公众推选的会头(会首)掌管;专用于乐器、服装、道具的购置和集训时食用花销(吃会)。会头一般都是德高望重且精于技艺的人;也有大户商贾独资作东,委托他人的情况。其活动有走街串村的,有参加赛社比艺的,也有自办自乐的,演出活动尤以灯节至二月二为盛。
遂平大铜器表演分独立性和伴奏性两种。独立性表演,主要用于祭祀、镇宅、祈福等,以大铜器表演为主;伴奏性表演,主要用于闹年、社火等,用来为舞龙、舞狮、竹马、旱船等表演伴奏。 遂平县大铜器为曲牌体音乐,音乐形象鲜明演奏时音色铿锵、粗犷豪放,同时配以造型舞蹈,气势非凡。能通过抑扬顿挫的乐音和舞者的神情动态表现一定内容。可多种类型表达音乐情绪:热烈的,如《六十铙》由缓变快,奔放豪迈,振奋人心;轻快的,如《花招》以女队员为主,轻松愉快;灰谐的,如《老母猪吃菽菽》《猪八戒背媳妇》,乐器可兼作道具,运用打击技巧,让人听觉、视觉都能得到愉悦。如表演《大闹天空》,当击铙挥舞至高潮时,数名持铙者同时将十几面十多斤重的大铙抛向高空,又同时接住,其精湛的技艺,为人们赞叹不已。
遂平县大铜器的主要特征:一、依据曲牌乐谱演奏,边鼓指挥,舞蹈性强。司鼓的指挥与全体乐手边打边舞,其动作多有古人活动的影子,具有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品质;二、音乐结构简单,无需固定的表演时间和场合,群众参与性强。三、音乐形象生动鲜明。通过节奏变化渲然情绪,利用演奏技巧如铙钹的旋、翻、闷、揉等改变音色,增强感染力,群众喜闻乐见。四、可塑性强。曲牌中有关远古文化、中华民族的图腾以及劝善、助人、恩爱、励志等均有所表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艺术反映,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重要价值:历史价值:遂平大铜器表现内容有许多与本地历史传说有关,是研究相关内容的有力佐证。文化价值:遂平大铜器广泛用于祭祀、社火,承载了诸多中华先民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成为最广大农民娱乐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艺术价值:结构简单,易学易普及,音乐特色鲜明,表现力丰富。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具有许多中国传统打击乐的演奏技巧。社会价值:传统的遂平大铜器名为“娱神”,实为“娱人”,铿锵之中传递着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进一步继承、发展遂平大铜器不仅可以延续传统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可以为本地的特色文化发展增加亮色。
由于大铜器宗族性的传承方式,无固定的传承模式。又由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青壮年男女外出打工,少年儿童进城上学,致使本来生生不息、十分活跃的大铜器活动生存空间面临挑战,传承面临后继乏人严重局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来传统的演出活动形式不再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造成铜器队伍数量减少、规模缩小、水平下滑,活动次数历年呈下降趋势。队员年龄严重老化,表演过程中连续接抛、传十多斤重的铜铙,必须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或青年人才能更好地表演,因此,表演水平质量呈严重下降趋势。
随着国家、省、市、县各级文化部门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2007年2月,遂平县大铜器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6月,传承人李孝斋、李德坤2人入选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12月,遂平县大铜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多年来,遂平县大铜器队队伍也在逐年不断增加,并不断迅速发展。1986年,玉山街北队以四十人、十二大扇夺得省级大赛一等奖;花庄乡张竹园队以八十人、二十大扇的规模,运用戏曲跑龙套的表演手法,在全县公开表演。1988年,槐树乡杨楼、江茨村联合组队参加河南省第二届艺术节,获优秀表演奖,并被载入《河南风情》。1990年,槐树乡大铜器队参加河南省第二届艺术节获特别表演奖。1991年,高楼大铜器队参加在焦作举办的全省锣鼓大赛中获一等奖。1992年,槐树乡杨楼、江茨村联合组建80大扇(大铙),40对大镲,三面大雷子(大鼓),集130人的空前规模,参加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并在市、县演出,获得广泛好评。2007春节,杨楼大铜器队参加全省第六届中原文化庙会,获优秀奖。2008年,江茨园村应邀进京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荣获金奖,并获“中华第一大铜器”荣誉称号。2015年3月,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国第十二届山花奖社火民间艺术大赛,获得金奖。2015年4月,参加由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第六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获得一致好评。
遂平县大铜器以其:年岁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铙大(扇重9公斤)、擂子大(鼓径一米长)、音响大(撼天动地)、生命大(生生不息)的特点,千百年来,经久流传。以其久远的历史传承、鲜明的音乐特色和个性、强列的感染力,发展至今,独具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实为中国古代民族民间艺术之瑰宝。
G262
A
贾云伟(1977-),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遂平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现任河南省遂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