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栓前体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2016-02-04王燕嬉
王燕嬉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白城 13700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栓前体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王燕嬉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栓前体蛋白(T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内脂素,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清hs-CRP,在观察组发病后6、12、24 h通过ELISA测定TpP,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内脂素、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pP在发病后6 h开始上升,12 h达高峰,24 h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内脂素、hs-CRP及TpP的检测对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预防、进展及预后判断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血栓前体蛋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由多种原因所致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致残率极高,进一步会产生失语、偏瘫等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1〕。常规的CT、磁共振成像(MRI)等诊疗手段只能在发病后方能检测,患者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诱因之一〔2〕。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栓前体蛋白(T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观察组,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有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43~79岁,平均(51.4±9.8)岁,所有病例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所有病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免疫性疾病、瓣膜置换及肿瘤患者,排除近期创伤或服用抗凝、降纤药者。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42~80岁,平均(52.7±8.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察指标及方法两组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40℃冰箱保存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内脂素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清hs-CRP。观察组患者发病后6、12、24 h采集4 ml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ELISA测定TpP水平。ELISA试剂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血清内脂素、hs-CRP水平比较观察组血清内脂素〔(42.87±12.62)ng/ml〕、hs-CRP水平〔(6.52±3.95)mg/L〕较对照组〔(19.36±5.31)ng/ml,(2.75±1.13)mg/L〕明显升高(P<0.05)。
2.2两组不同时间点TpP水平测定各时间点观察组Tp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 h(5.26±0.81)μg/ml、12 h(5.25±0.67)μg/ml,24 h(5.28±0.72)μg/ml〕(P<0.05)。而观察组TpP在发病后6 h开始升高〔(11.35±2.24)μg/ml〕,12 h达高峰〔(24.62±3.93)μg/ml〕,24 h略有下降〔(17.92±2.02)μg/ml〕,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3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部位及其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会造成急性脑缺血症状,研究显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卒中患者占患者总数的81.2%〔3〕,斑块破裂后可直接导致血管栓塞,而炎症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炎症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
CRP是一种反映各种急、慢性炎症的指标蛋白,其含量与炎症和组织损伤程度呈正比,与梗死部位、危险因素、病情及预后有密切关系〔4〕。hs-CRP是一种具有高敏感性的血管炎症标志物,是反映体内炎症活动的精确客观指标,因其可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被病变区域的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早期硬化,血管壁增厚,产生血栓,细胞的凋亡,诱发动脉平滑肌细胞大量增殖,血小板凝血恶烷的产生,促进了凝血〔5〕。血淸hs-CRP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测定hs-CRP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管壁的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情况。急性脑梗死发生时,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IL)-6大量释放,诱导产生CRP,hs-CRP可以预测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内脂素是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之一,在细胞培养中有类似胰岛素的生物效应,人内脂素由473个氨基酸组成〔6〕,在免疫方面有促进B细胞成熟、参与炎性应答的作用。通过与人单核细胞株源性巨噬细胞表达的ATP结合,增加细胞内胆固醇酯聚集,参与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表明,内脂素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7〕。
TpP是急性血栓形成的指标,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凝血/纤溶系统在脑血栓的形成、脱落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该系统的失衡能引起血流中断而致缺血性损伤和神经功能损害,当TpP升高时表明体内有动态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初期是治疗的最佳时机,因为TpP具有较高灵敏性,因此可以作为早期预测、诊断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指标。有关于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显示,TpP的灵敏度明显高于D-二聚体,同病6 h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只有轻度升高〔8〕。
本研究说明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具有相关性,对急性脑梗死具有很高的预测和诊断价值,与常万生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另外,本研究与王喜丰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TpP是脑梗死的超早期灵敏指标,且随时间延长浓度发生改变。
4参考文献
1曹淑芹,蒋静,李虎宁.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相关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5;37(8):715-6.
2高见,朱江,赵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7):71-2.
3朱树花.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Prati P,Tosetto A,Casaroli M,etal.Carotid plaque morphology improves stroke risk prediction:usefulness of a new ultrasonographic score〔J〕.Cerebrovasc Dis,2011;31(3):300-4.
5于源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杂志,2015;13(3):396-7.
6任海艳,林黎明,彭芳.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稳定性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5):372-4.
7Chang YC,Chang TJ,Lee WJ,etal.The relationship of visfatin/pre-B-cell colony-enhancing factor/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in adipose tissue with inflammation,insulin resistance,and plasma lipids〔J〕.Metabolism,2010;59(1):93-9.
8刘路,万琳琳,申福新,等.血栓前体蛋白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87):61-5.
9常万生,王秀霞,许光霞.血清内脂素、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5;38(2):94-6.
10王喜丰,冯永钦,代泉玉,等.急性脑梗死生化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1):32-5.
〔2015-09-11修回〕
(编辑李相军/滕欣航)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吉教科合字〔2014〕第588号)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12-2908-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2.038
第一作者:王燕嬉(1974-),女,副教授,主要从事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