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逍遥”行为的当代启示
2016-02-04商姗*
商 姗*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00
浅析“逍遥”行为的当代启示
商姗*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1100
“逍遥”是庄子以及他的作品的中心和归属,“逍遥”一词体现了一种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存状态。本文以《庄子·逍遥游》为基础,从《庄子》的内、外、杂篇中来寻求“逍遥”行为的表现。并以古人最初对“逍遥”的疏解以及对《庄子》“逍遥”行为的深入探析,从而达到对当代人的启示。
逍遥;行为表现;当代启示
“逍遥”是一种自由自在、自然无为的思想境界,是一种鄙弃功名利禄,追求快乐无上的高尚情操。庄子的逍遥表现在他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看法以及自己的追求,他逍遥的精神,即在于体现本我、存在真我、忘我的追求人生的真我以求逍遥。
一、“逍遥”溯源
庄子名周,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道家的思想,其代表作《庄子》一书对后世做了巨大的贡献。《庄子》有三十三篇,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历来学者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所作。《内篇》是《庄子》一书的核心思想,七篇中《逍遥游》第一,其中阐述了庄子的理想人格,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逍遥无待”的精神境界成为多数人追求的目标。
二、“逍遥”的疏解
“逍遥”最早见于《诗经》,历代以来对“逍遥”意思的解释都有不同的看法:郭象的《庄子注》将“逍遥”解释为“自得”、“适性”的意思。这里的解释较为接近庄子的“逍遥”。对“逍遥”的疏解,庄子本人的说法就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无名”、“无功”、“无己”,不受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束缚,超然“物”、“我”的精神界限,顺应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就可以达到无所“待”了,从而得到一种超时空超物质的绝对的精神上的自由自在。所以在这里我们将庄子的“逍遥”概括为精神自由,不受任何束缚的意义。
三、《庄子》中的“逍遥”行为
(一)精神上的“逍遥”行为
如何达到“逍遥”的精神境界,从古至今已有诸多名人尝试过,如南朝谢灵运,从思想上看他的吏隐观念最接近这一层境界,其次则是明代朱熹,他不仅从理论上诠释了“逍遥”这一含义,同时也从实践上作了示范作用。但真正能逍遥物外的却古今尚无一人,就连庄子本人也并没有做到。
世界上无处不有斗争,人们的关系也可说是极其凶残的,不过却在庄周看来是很滑稽可笑的。庄周的《则阳》篇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两个国家,其中一个国家叫蛮氏,另一个国家叫触氏,这两个国家为了各自扩大疆域而发生激烈的战争。打了很久很久,最后两败俱伤以至民不聊生的地步。对这样一种毫无人性的斗争庄子始终抱以一种悲悯的态度,他让人们清楚的知道,这两个国家的疆土不管扩展到多大,也只不过是一个是生活在蜗牛的右犄角中,另一个则居住在蜗牛的左犄角里。这在庄子看来是很可笑的。同样都是生活在蜗牛的犄角里,何必要那么斤斤计较,倘若每个人都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话,这一辈子便无望达到逍遥的境界。
(二)形体上的“逍遥”行为
《庄子》里有很多故事表现庄周看透生死,以达到真正逍遥的精神境界。最能体现他看透生死的一则故事是他的妻子逝世的时候,他却鼓盆而歌。他的妻子过世了,他却并没有感到伤悲,因为他认为人死之后可以追本溯源,去探寻最初的开始,他的结论是人最初都是没有生命,无生命就无形体,无形体也就无气息。因而他认为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人的生老病死就如同四季一般的变化。所以他认为他的妻子是回到了人最初的地方,在最初的地方里安然的睡着,不被任何人任何事所打扰和束缚。着也就是所谓的“返璞归真”。对于其妻子的死亡,庄周之所以能如此欣然的接受,这正是由于他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反过来我们可以说庄子已经不被生死所束缚了,这样以来他又一次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四、“逍遥”的当代启示
(一)精神上的“逍遥”启示
庄子生活在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即使生活在这样一个乱世年代他也能独善其身,这正是因为他内心追求自然,庄子在《人间世》中说到“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耶!”从这三个比喻中可以看出,庄子对当时的君主持保留态度,因为当时的战国到处都有战事,而大臣都必须完全服从君命,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庄子又不愿违背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他只有对君主持保留态度才能活下去。
又如《大宗师》里道:“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表现了一种欣然、内心从容的态度。这里对“真人”的描述,是涉及了“处世”态度,“自适其适”是可以追求的目标。
(二)形体上的“逍遥”启示
“逍遥”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庄子正是以这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潇洒于世间,他不为名、利所困。以他的话说就是:“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就是说名利这种东西就好比公共的器具,每个人都可以拿来使用,但不可以拿取更多。他在《逍遥游》中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表示无可想象,也可以让想象力得以自由发挥,不必勉强在既有的经验中寻找。庄子说“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如果人的生命活动不想被身与心所限制,希望精神能够发展,就需取舍。而当今多数人却正是与庄子这一思想背道而驰,他们当中多数人是能多拿名利就一定会多拿,甚至愿意为这名利撞得头破血流。而在庄子看来,这些名利富贵都是可以舍弃的,从而可以在形体上“逍遥”,所以庄子这一“逍遥”境界正是当代人所缺的。
五、结语
“逍遥”是庄子以及他的作品的中心和归属,它体现的是一种自由自在、自然无为的思想境界,是一种鄙弃功名利禄,追求快乐无上的高尚情操。从理论上,庄子给后世留下了如何达到逍遥境界的方法,这使得后世人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寻求到自身的依托有了效仿的实证,同时也为后世诸多名人做了示范。从实践上,他的逍遥思想给世人研究“逍遥”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使得人们更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庄子的核心思想。庄子的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逍遥“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散发着巨大的精神魅力。
[1]刘芳.《庄子》“逍遥”思想释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商姗,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I207.42A
1006-0049-(2016)16-0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