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
2016-02-04张萌
张 萌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
张萌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贫困问题一直是限制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扶贫开发中存在不少问题:贫困标准不一,资源利用率不高,扶贫中腐败频发等等。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旨在实现助人自助的专业性活动,其主旨与扶贫开发的目的不谋而和,理应在当前扶贫开发中承担应有的职责。本文通过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探索式研究,旨在说明社会工作在介入精准扶贫中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实现途径。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是专业社会工作的应有责任,也是精准扶贫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社会工作;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一、精准扶贫的概念及现阶段我国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扶贫的概念
所谓精准扶贫,与传统的粗放扶贫相对应,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
(二)我国现阶段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在此之后,扶贫政策也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但依旧存在不少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扶贫开发中的建设资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拨付,二是非政府组织的捐助。其中,政府在扶贫开发中承担着绝对的主要责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政府资金投入非常有限。[2]
2、扶贫标准依旧停留在保障最低生活水平。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开发式扶贫,但由于扶贫目标过于笼统,其效果在后来看来并不明显,依旧有大量的人口没有得到彻底的脱贫。
3、对扶贫资金的监管措施不到位。扶贫资金被挪作他用,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资金的发放缺乏严格的审核程序等许多问题依然存在;资金下拨后续跟踪监督工作不到位,资金发放常常由基层领导部门随机决定,缺乏有效的依据。
二、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化的实践活动,其实践过程通常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系统化理论基础之上。扶贫也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以往的扶贫活动往往是以宏观基线来把握,依靠政府政策来制度化的推行,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细节考量。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展,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是自然的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家庭解决他们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其过程主要依靠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链接案主所需要却不能直接获得的社会资源。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工作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案主的致贫原因以及案主需要的社会资源。确定需要帮助的人们解决的问题属于何种性质,以便进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问题的彻底解决。这与精准扶贫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契合点。正因如此,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可操作性和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可以更好的帮助社会工作者对致贫原因进行进一步阐释,更好的设定开展工作的目标。在对于贫困的致因分析中,社会工作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贫困是由于个人原因导致的还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的,对于不同的贫困致因,社会工作可以选择不同的介入点,使得扶贫的工作更加有效更加切合实际需求。
(三)社会工作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发展出一定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和范式。社会工作中的许多理论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启示。“增权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者作为受助者的代表在现有制度和体制下向社会呼吁更多的关注和权益的倾斜,促使现在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优势视角理论则强调从受助者个体的角度出发,发现受助者的优势,然后利用其优势实现自身的“自助”。
三、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
社会工作作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其主旨思想在于改进社会福利,实现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精准扶贫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贫困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国家的干预,满足社会底层公民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精准扶贫不同于以往的开发式扶贫,其更强调的是微观的,精确性的,个性化的扶贫。以结构功能主义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人和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当其中一部分出现短缺或者功能缺失时就会导致贫困。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和恢复各个部分或元素之间的协调和均衡,链接社会资源,使机体能够重新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人或者家庭的重构,从而恢复家庭的正常功能。
(一)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工作平台。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通过专业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利用专业优势和链接资源功能,搭建以村落或者社区为单位的精准扶贫平台,利用平台建设从宏观上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同时社会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利用各种社会组织来进行,以社会组织为媒介推动精准扶贫的开展。[3]
(二)对受助者进行思想上的再造,变“输血”为“造血”。贫困者由于认知上的错误或者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导致其在社会中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不足,帮助他们获得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他助”到“自助”,达到真正的变“输血”为“造血”。
(三)重视贫困者的社会参与能力提升。贫困者之所以贫困,多与其社会参与不足和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感不强有关,使得其无从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构建贫困者利益诉求的多种渠道,建立合理的表达沟通机制,使其意愿表达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每个贫困的人或者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也需要结合贫困的致因和受助者的个人情况。[4]注重差别化的扶贫方式,将社会工作的目标与服务对象一起,通过集体行动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问题。在应对贫困中,社会工作主张不但要关注受助者本身的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关注社会结构所导致的问题,倡导通过个人思想认识的改变或者通过社会制度的重新设计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颜安.忠县创新思路差异化扶贫[N].重庆日报,2014,10:15002.
[2]侯彬.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目标取向和现实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2.
[3]向德平,姚霞.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J].教学与研究,2009,06:22-26.
[4]张涛.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模式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C916;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1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