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军训*1
2016-02-04黄倩戴星
黄 倩 戴 星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谈高校军训*1
黄倩戴星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新中国成立至今,军训已是件平常的活动,而从国防的角度来说,军训又非同寻常。本文着手于军训历史渊源,分析高校军训的现状,阐述军训的意义,提出相关的建议,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军训,从而在意识形态里增强国防意识。
关键词:高校;军训;国防
军训,是现代学生学习生涯中必修课程。从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的每个新学期伊始或学年末,学生们都要在“立正”、“稍息”的队列操练中逐渐磨练,慢慢成长。因此,军训在学生眼里习以为常,特别是对于大学。在时间的日积月累中,军训,就成为了熟悉的惯例活动。但学生们,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们是否真的知晓军训,了解军训意义?事实上,他们可能知道得并不完全。
早在商汤年间,十六岁以上具备反抗和作战能力的男性公民都被召来加入军队,进行训练,以此来加强兵力作战能力。这也是“后备军队”的最早雏形。
春秋到后世,军训的专业化逐步得到了强化。
1906年,清政府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宗旨。1912年9月,民国政府要求学校校长、教员“引导学生于体操正科外,为种种有益之运动,专科以上学校,体操不列正科,尤宜组织运动部,随时练习,以免偏用脑力”。可见,民国时期,在内忧外患时局影响下,军训得到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7月我国正式颁布了第一部《兵役法》,在法律上做出了对大学生、高级中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发了新的兵役法,把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单列一章,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军训的高度重视。
初期军训的对象是在校的中学生及大学生,1986年中央领导强调,今后对高等院校新生要集中进行军事训练,过一段严格军事生活。
由此得知,军训,由来己久,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国防事业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关乎国家的未来,涉及个人的保障。只是不同年代,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会有所不同,因而在军训体现出的项目各有差异。
西周时期,据可考文献《礼记》、《周礼》等记载:军训主要内容是习射,加驾御王种战车方法,西周大学以习武为主,军官由教师担任。这些内容来源于实际的“田猎”,其中的狩、逐、焚的技术在当时都可以运用到战争之中。
春秋之际,除增加了“战斗舞蹈”之外,还加强了射、御以及步卒的训练。到了后世,则以弓弩为主,这种训练模式一直持续到宋代,之后再无太大变化。技能的训练不管是远古时代还是稍后的封建时期,都以现实中的生产、劳动紧密相联,以可以运用到战争中去为必须的准则。
这种实用性在当时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前提下,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到了民国,军训不仅考虑到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同时兼顾了内容上的多样性,为军训的系统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课程大体分学、术两科。学科科目以理论知识为主,包含有军事教育意义、国防浅说、防空常识、卫生、急救、瓦斯常识等法。理论反映了时势的要求,而术科科目则有:筑
城作业、测图实施、弹药射击、夜间演习、阵中勤务等十一种。
军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则集中体现于新中国。一方面说明国家对军训的重视,另一方面表明国家对国防力量的关注。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一部分,因而普通高等院校军训的制度化成为高校军训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这举措下,结合时代的特点,涵盖了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两大方面。其中,军事技能包括:站军姿、齐步走以及队列、还有军体拳以及射击等。
所有的军事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群体,服务于时代,群体在时代里适应,在技能中锻炼,群体所表现的状态又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技能,反映技能的合理性、周全性及可延续性,这也是军训的效应特点。
健壮的体魄,完备的人格,才能在时代与社会发展中勇进。军训是大学生们拥有不一样知识的新界面,是强健身体的一个实践,更是拥有健全人格的重要支撑。
高校军训,从理论上来讲,其意义在于:
1.提升在校大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新世纪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单纯性的专业人才如果没有强壮的身体,就缺乏与他人竞争的条件与资质,更谈不上效力于社会。军训就是一个增进身体素质的平台,这个平台公平地提供给每个大学生于机会,一个实践的机会。那些看似简单而机械的训练,在日复一日中沉淀,在日复一日中进步,最终作用于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体内在,从而达到完善高校大学生们身体素质的目标。
2.军训可以磨练大学生们的意志力
军训顾名思义,需要进行身体的运动,是一项身体体能的训练。它有别于理论知识的脑力活动,一个动作要达到标准可能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坚韧的意志力,就很难坚持到最后,军训里站军姿就是一个磨练意志力的内容。为何需要磨练意志力?因为意志力是一种正能量。沃勒曾说,尽管我们用判断力思考,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意志,而不是才智。由此看出,意志力对于当代大学生们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能力,而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军训,使大学生们在操练的点滴渗透中,从脆弱中逐渐走向坚强。
3.通过军训,促进大学生们成为一个具有人品的有知群体
何为人品?人品是做人的品质。一个人的品质有多样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被动的一面,既可以是与生俱来,也可以是后天培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民族命运的重大责任。塑造良好的人品,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是衡量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一部分,也是间接彰显社会总体状态的一个指标。
严谨、守时是一种由好习惯里衍生出来的良好品质,它关系到一个人对生活、对他人的一个态度,更关系到一个人的信用度。军训,具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规范的军事管理,屏弃了个人的懒散,遵从了时间的规律与原则,一丝不苟,整齐有序。反映按时训练的不容忽视性,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守时的重要性。所以在培养严谨、守时的方面,军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诚然,军训对于大学生个人的素质锻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军训,是国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军训让大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能为我军实行战时快速动员以及储备基层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和后备兵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目前高校已有1000余所,在校大学生约150万余人,每年招收新生60万人,这个源源不断的再生群体,无疑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保障。
5.高校大学生进行军训,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所谓润物细无声,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每个公民都应热爱自己的国家,何况是有识的青年大学生们。爱国形式有升国旗、举行各种报告会等形式,而军训做为制度化的活动,显然有更显著的效果。大学生们通过切身体验军训生活,在实践中了解军人的责任与义务,从一个抽象的书本认识到一个具体、直面的锻炼,切实让大学生们在军训中体会军人的荣誉感、正义感,使大学生们意识到民族强大过程中自身所承担责任。
军训制度,在高校已推行三十多年,受到在校大学生们肯定,同时也取得了相应的军训成果与业绩。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军训仍然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1.以队列为主的操练,内容过于单一化
军训内容涉及面较广,队列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国中学生初入学便以此为主要训练方式。进入高校的大学们是一个全新的层次,以队列及齐步走的军训,对大学生们而言,内容上已无挑战性,难免会出现思想上不重视,行为上不投入等不到位的现象。
2.过于强调吃苦精神,而忽略军训的人性化
军训要求团结、服从的部队意识,在军训中表现为长时间在烈日下站立、队列操练等吃苦耐劳锻炼,却缺少一些人性化管理。大学生军训最根本的是要掌握一些军事技能,方能为日后的国防提供后备力量。
综合以上,如何使高校军训实现自身真正价值是以后军训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试探提出一些建议:
1.宣传工作要及时跟进
在高校,图书馆是广大师生员工教学、科研的集结地,是获取知识的殿堂,因而图书馆应担负起宣传军训知识任务,使学生们了解军训含义,认识军训意义,理解军训精神,从而减少大学生们在军训中的盲目性。
2.在军训中引入人文主义,结合实际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主张平等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高校有大学及专业院校之分,每个高校可以从自身条件及要求出发,因时因地地选择军训或者不军训。
3.注重实际,既有训更有军,引入更受益军训内容
军训不仅仅是提供大学生吃苦的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国防储备后续力量。因而军训内容应该具有让学生受益一生的军事技能。包括防空、射击、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等,训的目标可以不只限定于吃苦这个界面。纵观世界各国的军训内容,就很注重实用,譬如美国和英国等国的军训很在乎学生的野外实战能力及生存技能,这些技能可以让学生们在吃苦中提升处理问题能力,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建新.《民国时期学校军训史述略》[J].民国档案,2003(2):80-83.
[2]姜幔,陈晴.《我国高校近三十年军训的内容演进与瞻望》[J].亚太教育,2015(9):223.
[3]陈竹影.《利用专业特色做实高校学生军训工作》[J].教育科学,2016(01):210.
[4]张俊.《浅析大学生军训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5(22):111.
中图分类号:G641;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024-02
*2015年度广东省国防教育研究课题《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军训现状与创新研究——基于图书资料发展平台》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JX15Z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