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人典守精神
——以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为角度

2016-02-04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山西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浅析国人典守精神
——以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为角度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避免昔日火烧圆明园导致大批珍贵文物被毁的悲剧重演,以易培基为代表的文博人士冲破重重阻力,力主故宫文物南迁,在故宫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精心运作下,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悉心护送下,不仅故宫文物得以保存,创造了战争环境下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也培育了“视国宝如生命”的典守精神,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昌盛繁荣的珍贵财富。

关键词:抗日战争;文物南迁;典守

文物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对文物的保护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保证。然而,历史上每逢国土沦陷,文物或毁于兵火,或被入侵者掠夺。昔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我国珍贵文物遭空前浩劫。有鉴于此,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抗日战争期间,故宫前辈凭着爱护国家瑰宝的热诚,不畏艰难险阻,跋山涉水,转移战火威胁中的国宝,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各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为捍卫民族文化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壮丽史诗。

一、易培基等人力主南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进逼热河,窥伺华北。在此危急情况下,以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为代表的故宫工作人员对文物的安全极为忧心。他们渴望当局尽快做出一个决议来。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1932年8月召开的“北平政务会”针对故宫文物的决议竟是“各委员签字,呈请中央拍卖故宫古物,购飞机五百架。”[1]这一决议让易培基等人瞠目结舌,为阻止这一决议的实行,易培基立即向在北平的张学良发出电报,恳请设法劝阻。同时,又指示秘书长李宗侗发函给蒋伯诚与张群,请他们设法维持,在易培基的努力下,这一提议终被否决。

然而,这样一来,故宫文物如何处置又成了一道难题。此时,易培基向中央提出将故宫文物南迁,不想却引起了更大的冲突。反对故宫文物南迁的人有很多,如鲁迅先生曾仿《黄鹤楼》诗讽刺南迁古物:“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1]北平市民也大多反对外迁,他们担心故宫文物一经迁出,这座文化名城便名存实亡,因而极力阻挠。而此时,以易培基为代表的支持者顶住种种舆论压力据理力争,他认为战争期间,国土沦丧尚可收复,独文物不可复得,因此力主避敌南迁。这一主张得到行政院长宋子文的认可,在宋子文的帮助下,中央政府最终批准故宫文物南迁。

二、各界人士助力南迁

抗日战争是全民抗战,作为抗日战争组成部分的故宫文物南迁,同样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在整个南迁中,有四方面力量,他们一起承担了文物典守者的角色,为文物的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国民政府各部门

文物的南迁得到国民政府以及有关省市政府和铁道、公路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抗战期间,车辆缺乏且多半老旧,长途公路运输确是一个问题。当时西安行营统管所有陕甘军用车辆,他们规定这些车辆以“运军火为第一,运古物为第二”[2],终于解决了问题。

(二)故宫工作人员

在故宫博物院在文物南迁的过程中,故宫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精心的运作,他们为故宫文物的成功南迁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包装捆扎,不辞辛劳

南迁的准备工作始于1932年的秋天,首要的任务便是挑选古物与装箱。但是,这些文人学士大都没有装箱经验,稍有不妥就会酿成大祸。为保证装箱时不损坏古物,他们向琉璃厂各大古玩店请教,并请他们到院内做示范表演。经过学习,大家逐渐掌握了装箱的秘诀,即“稳、准、隔、紧”四字。对于易碎古物用双手捧其腹,保证稳当;古物装箱之后将物品的名称与件数准确无误的记载详明;然后将每箱的古物捆紧,并在捆与捆之间用稻草壳隔开。最后把箱盖钉牢,加上封条,刷上字号。在战火逼近的情况下,故宫的工作人员依然能够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如此细致庞大的工作,着实令人敬佩。

2.运送途中,颠沛流离,九死一生

文物迁移共分五批,三路运送。在这个过程中,押运的工作人员不仅要躲避日军的袭击,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然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情势多么危机,他们不仅从来不曾丢弃那些“笨重”的文物而选择独自逃生,甚至为了保护这些文物而献出自己的生命。1939年2月,就在一批文物刚刚经过数月的搬迁到达贵阳安顺县时,突然出现18架日军飞机对安顺进行狂轰滥炸,投下的炸弹导致“烧毁民房1326栋,死伤数千人,大十字等主要地段的大火烧了一天一夜,”[3]存放文物的华严洞也未能幸免,故宫工作人员见状连忙救火,在大家的紧急抢救下,这批文物躲过一劫,然而却有一百多位工作人员为了救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无怨无悔,忠于职守,“视国宝如生命”[4],是故宫同仁的价值取向。

(三)当地民众

故宫文物南迁历时近十六年之久,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百姓也为此做出了贡献。以安谷乡为例,文物运至安谷乡时,安谷乡乡长刘钊多次召集各保长、执事宗族族长商议妥善安置文物事宜。为妥善安置文物,当地百姓将各自宗牌收藏,腾出庙堂以备文物存放。此外,安谷乡百姓还自请帮助博物院人员共同驻守文物存放地,保护文物安全。除了护卫文物安全,当地民众也从事木工、泥水工、搬运工、勤杂工等工作,有些还协助文物登记工作。事实上,不仅是安谷民众,在各个文物存放地,广大民众在故宫文物保护中都做出了极大贡献。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历经千难万险的故宫文物终于在1947年6月全部回到重庆,且在文物拆箱后,几乎没有任何损坏,这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史上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文物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论是最初冲破重重阻力力主南迁故宫工作者,还是在文物南迁中为了保护文物贡献过自己力量的社会各界人士,他们“视国宝如生命”[4],把维护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典守者”的定义,用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弘扬典守者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柳坡.故宫观澜[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2]杭立武.中华文物播迁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19.

[3]向宁.故宫文物南迁纪略[J].贵阳文史,2007(5):67-71.

[4]郑欣淼.故宫文物南迁及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5):99-107.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173-01

作者简介:路佳凡*路佳凡(1993-),女,汉族,河南汝州人,河南师范大学2013级历史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可喜成果——“抗日战争史丛书”首批著作出版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抗日战争研究》创刊三年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
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