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易经》中的美学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易经民族文化美学

朱 玮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



浅谈《易经》中的美学

朱玮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221004

摘要:近年来,《易经》在学术界褒贬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其是古代文化中的糟粕,我认为,作为华夏文化的源头,《易经》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可谓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它。

关键词:《易经》;美学;民族文化

早期的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没有发达的科学,并且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神的崇拜由此产生。他们认为: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存在事物的背后,统治整个世界。每当人们反复遭受自然灾害,人们就想利用神这个未知的形象来预知福祸,最后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在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中古人总结了种种与神交流和预测未来的方法,《易经》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在当今社会有部分学者用理性的思维对《易经》进行分析,从数学逻辑解释了《易经》,说出了《易经》里的一些不合理性,讲的颇有些道理。但是我认为《易经》作为华夏文化的思想源头,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具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不能简单地将其全盘否定。有学者说过:《易经》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那么,正是因为《易经》蕴含了千古年来中华祖先的智慧,才具有了这样的包容性。所以我们也不能轻易下定结论,将其全盘推翻。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角度看问题,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的外来文化,我们都不能一味地予以否定,而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易经》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太极阴阳的哲学体系,它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干,是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同时,《易经》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广为传播。在新加坡、美国等地的孔子学院,都将《易经》作为其必修课程,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思维智慧让外国人也为之震撼,叹为观止。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政治思想,人生价值观都受到《易经》的影响,而现在作为这种思想的继承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它呢?现在国内很多学校包括南大在内也开了国学班,其中就包括《易经》这门课程,我觉得这不失为弘扬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易经》中的很多思想不仅对于古人意义重大,对于我们当今的世界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易经》的思想主线是一个“变”字,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观察和体会事物运动变化的走向,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随机应变。其中阴阳是易学的核心范畴,阴阳的观点是古代先哲们对于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高度抽象的、具有本质意义的辩证认知,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是是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两点论。

《易经》从万物的运动,阴阳的角度,通过对自然规律和人类做事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使人们在强调规范公正,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做事情,把握中庸之道。天地,日月,昼夜,男女,冷热,寒暑,贵贱等等都可以用阴阳的观点来进行解释,一阴一阳之道是古代哲人关于事物运动变化基本规律的精辟概括和总结。“黄离元吉”,得中道也,“柔丽乎中正,故亨”等,这样思想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世界的认可和赞誉。

阴阳这两种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而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又具有不同的阶段,每当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它的对立面,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物极必反。物极必反的思想则是辨证思维的具体体现,《易经》中以《序卦》为依据的通行本——六十四卦的排序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卦体之间的相错和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一个有序的结构之中,集中揭示了事物“相因”、“相反”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通过卦象的分析对错综复杂的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进行解释和洞察,揭示杂乱无章的现象与井然有序的本质之间存在的辨证统一的关系。《易经》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中观察世间万物的动静变化,它的最终思想认为凡是有动象或者有交感之象的卦象为吉。也就是要我们用运动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观点。只有变化才有发展,没有变化,事物就缺乏生机,走向灭亡。

《易经》一书涵盖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与人文教育学等很多领域,还开拓出了中国古辩证观与数学算法体系,是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科学的重要启迪读物。而且易经贯穿天地、鬼神、人类生活,兼顾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当代精神等广阔的内容,让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视野,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身边的事物,也能做到更加辩证的看待问题。这其中很多优秀的思想还可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可以为个人在事业生涯的规划时提供指南。

《易经》全面而深刻分析了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该理论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智慧核心,是我们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现在,我们学习《易经》,研究《易经》,其目的是寻求在“易道”之中寓意深刻的大智慧,重新学习理解和赞赏中国传统文化和它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对待古代文明时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继承和发扬,努力促进自我完善,养成与时偕行的精神,把这些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辩证地看待今天复杂形势下的各种问题,积极进取的同时审时度势、进退有节,在当今迅速的科学发展中,在参与和谐世界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做到健康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易经》中最主要的核心内容是“立象以尽意”,这种理论的依据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说八卦是祖先的创造出来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不是单纯的模仿物体的形状。而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的特殊符号所提出的。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些特殊的字符,首先是两个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其中“一”象征天、阳、男、刚等;而“一一”.象征地、阴、女、柔等。把这两个高度概况的基本构成元素按一定的层次进行组合,配合天时地利人和,与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可以切身体会的雷,风,水,火,山,泽等物理现象,总结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个象。分别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作为八经卦的名称。“象其物宜”,“宜”在“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这八个卦象再进行补充和扩大,还可以衍生出64个符号,体现人生百态,从而总结出人生哲理,预知未来的安危吉凶。挂象有了符号之外的含义,给人以暗示,从而联想到生活中很多的具体细节。这就好像我们写作时用的比兴的修辞手法,从而增加了审美的感染力。让我们从对人生百味的体验之中,对安危吉凶的预测之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那么《易经》对中国美学的影响,不是它提出的直接的审美意义基本的概念范畴,而是因为其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生动”一词用于艺术范畴,用来描述艺术作品的精妙,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美学的概念的人是谢赫。他说过“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一个有灵魂的作品会带给人感动,以气韵的生动作为评判一个艺术作品好坏的法则,也成了从古到今书画领域一直沿用的评判标准,在传统艺术领域中影响深远。正是因为有了《易经》中所说的的阴阳之说,有阴有阳,世界万物的状态才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种变化巧妙的运用到艺术作品中,就会给作品带来生气。

这种静中有动的表现手法,不是仅仅存在于绘画领域,在建筑领域,如园林中的石材的挑选和摆放,也以具有动态走势和气场的石材为美,讲究奇、漏、险、透。在传统建筑建筑领域中,挑檐的设计,往往会使具用有张力的曲线线条进行设计制作,这样可以使得房屋整体看起来更有动感,气势磅礴。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古代艺术文明,我们的历史神秘,多姿多彩,引人入胜。不同时期的艺术经过时间的积淀,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艺术之美。在全世界都在努力继承和发展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嫌弃古人的智慧,一味的崇洋媚外,而是要大力推动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剖析、继承《易经》中优秀的文化,并用其对我们国家及个人的发展做出贡献。

当然,我并非赞成盲目的崇拜《易经》中的思想,什么都拿《易经》说事,只是希望我们可以从前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对我们悠久的文化、历史多一点的了解,走入民族文化深处,领悟磅礴深奥的人文精神。《易经》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很深奥,我会用一生的时间来读它,品它,走近它。

[参考文献]

[1]袁振保.《周易》与中国美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5.

[2]官淑艳.《易经》美学观之我见[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0.5.

[3]王世德.《周易》给美学的启发[J].文史杂志,2007.02.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129-02

猜你喜欢

易经民族文化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