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权观指导下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对策研究

2016-02-04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山西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政权马克思少数民族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马克思主义政权观指导下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对策研究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是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推动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全社会正在努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迈进。本文对马克思主义政权观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状与不足,提出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代表着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显著提升。少数民族地方政府作为管理者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需要从各方面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从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政权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府治理的思想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基础与核心,这一理论对于政治和国家等基本概念和范畴的科学理解,形成马克思主义特色的政治学说,区别于其他的政治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府治理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道路选择,以及处理政府、市场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学理价值,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府治理的思想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国家政权理论既是政治学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其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关于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的学说。第一,关于国家的起源。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社会的结合发现,国家的起源由人的理性或自由意志而产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指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把国家产生的基础从想象拉回。关于国家的起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第二,关于国家的本质,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种本质属性。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分析了国家的产生,是由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其中经济上占统治地方的阶级借助国家的职能成为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此,国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国家是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社会组织,通过行使其社会职能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又具有社会性。第三,关于国家的消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①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同时,也会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消亡。

1871年巴黎革命之后,马克思的政权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并对无产阶级组织和运行国家权力的方式提出一些设想。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在运行国家权力时,首先要取消常备军,取消这种具有压迫性质的权利,用人民武装、工人武装的形式来代替,以此保卫以夺得的政权;第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变公仆为主人,公职人员就必须由人民选举,接受人民监督并随时可以被撤换,并废除特权,所有的公职人员都只能拿跟工人一样的工资;第三,取消会议制,国家机关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第四,要彻底消除权利的神秘色彩,使权利运行透明化、阳光化。在此,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尚未明确提出“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的概念,但事实上与我国当前提出的政府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以及治理目标上有不谋而合之处了。

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能力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治理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方政府治理起步更晚,影响政府治理能力的因素较多较复杂,在建构治理体系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明显的问题。第一,法治治理理念与实践相对滞后。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法治理念与实践方面相对滞后。第二,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不强。在制定政策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缺乏制度创新能力,有的地方政府几年甚至十几年都在延用旧的制度,所以往往不能找准问题的核心,阻碍治理的有效性。在政策的执行方面,有的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敷衍执行,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发生。第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存在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等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对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过分依赖警力来维持刚性的社会稳定,忽视了公共管理的作用。这一方面就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前提下,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到地区经济发展中,参与到地区公共服务中。第四,政务公开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基本上还处于信息发布阶段,并没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发布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待提高。第五,处理危机的能力还需提高。危机与危机管理意识严重缺乏,缺乏协调的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危机决策模式落后单一,缺乏信息公开机制和信息处理机制等等。

三、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能力的主要对策

马克思认为,国家最终会走向消亡。社会主义国家权利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权利行使,是为了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国家政权,权利的形式也不能止步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权利,要不断弱化国家权利的统治职能,使其向社会复归,为国家的消亡创造条件。这一不断弱化国家权利统治职能的过程就是从统治转向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权观提到的社会主义国家统治职能要不断弱化。基于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能力的特殊内涵,紧扣当前政府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主要从转变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机制、打造治理队伍、优化治理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对策。

(一)转变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治理理念

马克思主义政权观认为,无产阶级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作为社会公仆的一份子,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第一,服务理念。现代地方政府要求以服务为宗旨,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能力,首先要树立服务理念。树立“真诚为民服务、提供平等服务、提供有效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办事中充分考虑公众的情况和需求。把政府治理的中心放在为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工作中来,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类主体的作用。第二,法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特殊性,法律意识相对淡薄,法治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保障。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该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使治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有序化。第三,开放理念。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开放”不仅仅是开放市场,更是思想上的开放,所以,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要树立科学化与现代化的理念。第四,共享理念。为了让人民群众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更好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第五,因地制宜理念。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治理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地方治理的时候最需要忌讳的就是“一刀切”模式,从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

(二)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治理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政权观同样认为,权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不是特定阶级,认清社会主义社会政权的权利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权观的重要内涵之一。国家最终会走向消亡,我们需要不断弱化国家权利统治职能,由统治转向治理,在这个弱化过程中,使国家的权利真正属于人民,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能力,政府角色转变是前提,从管理角色转变到治理角色,从被动服务转变到主动服务,建立健全政府治理机制,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机制保障。第一,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角色转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在政府在治理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第二,实现主动服务的职能转换。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要实现主动服务的职能转变,一方面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和管理,另一方面就是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第三,建构民族地区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包括治理的目标、前提、主体、内容核重点。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发展的目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能力,主体是扩大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治理内容就是强化地方政府协调整合的能力,治理重点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重点,如湘西地区实行精准扶贫。

(三)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治理队伍综合素养

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就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首先,对公务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权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政权观就是正确的政权观,对公务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权观教育,让公务员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正确政权观,进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的公仆。第二,强化公务员理论学习和道德建设。第三,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治理能力轮岗培训。干部轮岗培训就是让领导干部跨岗位、跨部门进行交流培训。第四,健全公务员管理机制,健全招录任用、考核激励以及监督机制。

(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软实力建设,优化治理能力环境

马克思主义政权观指出,要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来初步实施对旧社会的改造。环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重重交织的结果,优化环境就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依靠自身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文化和理念渗透在社会、生活和治理之中,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要注重软实力建设。第一,优化政府治理的政治生态环境。强调法治,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一把手”的权利管控。第二,优化政府治理的人文环境。优化政府治理的人文环境,建设一个开放、健康、进取、奉献的人文环境,不断丰富、发展区域文化,有效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第三,优化政府治理的自然环境。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习近平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是优化政府治理自然环境的指导理念。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理念和绿色环境发展理念。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文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刘军.马克思国家观的三大理论创新[J].河北学刊,2006(06):21-25.

[6]王同新.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的黑格尔主义来源与当代价值[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79-88.

[7]沈荣华.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三重逻辑[J].中共福建省委党委学报,2015(01):12-19.

中图分类号:D6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070-02

作者简介:王永霞*王永霞(1982-),女,土家族,湖南古丈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政权马克思少数民族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古滇国政权的演进与消亡:一个必然的历史结局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