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中和之美”

2016-02-04牛剑萍

黄河之声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和美学孔子

牛剑萍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浅析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中和之美”

牛剑萍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中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和之美”的音乐审美标准,适应当时统治阶级和音乐审美的需要,也对后世文学、音乐的创作以及审美产生重大影响。

孔子;中和之美;思无邪;乐而不淫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最为繁盛的时期,涌现出许多学派的思想家。先秦儒家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如儒家美善交合的审美思想,孔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一、孔子和“中和之美”的提出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时鲁国曲阜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音乐教育家,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创始人。

“中和之美”蕴含着孔子的音乐审美标准,“中和思想”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中和思想的萌芽始于《尚书·尧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刚而不虐”是说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大而谨慎,性情刚正而不凌人,态度简约而不傲慢,“简而无傲”是舜帝对当时年轻人性格修养的要求,这些都具有中和思想的萌芽。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儒家学派的中和原则,并且明确提出了“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与“中和之美”的音乐审美准则。

二、“思无邪”——孔子提出善的准则

在《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古代诗乐不分家,《诗》三百包括诗歌与音乐,这也是孔子提出诗乐的基本原则。“思”字本无实际意义,只是关乎“无邪”的具体内容。“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孔子所要表达的“思无邪”也就是“合于礼”、“合于仁”,这也是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中,“仁”的精神体现。可以说“礼”是“仁”的道德基础,而“仁”又是“礼”的具体表现。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相互礼让以此作为基础,才有“礼”的存在。“仁”的精神也是音乐“善”的体现,上文提到的“尽善尽美”就是孔子对音乐的一个评判准则,也是“仁”的精神所在。“合于仁”倘若音乐做到这一点,这样的音乐便是能够感动人、感染人的音乐,使人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个旋律,从而向更高层次“善”的向往与追求。只有礼乐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三、孔子对《韶》与《武》的评价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对《韶》与《武》作了评价:“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孔子谈《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韶乐是大舜时代的音乐,孔子对它的评价是尽善尽美,对周武王时代的音乐评价是,美是很美了,但善还有所欠缺。表明大舜时代,道德高超,尽善尽美;周朝开始杀伐增多,道德水准下降。“尽善尽美”与“未尽善也”二者之间差了“仁”的精神实质。“美”与“善”这对审美范畴,分别说明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以此作为一个准则。完美的音乐也必须具备“美”与“善”的标准。

可见,孔子是要求个人的“思”合于礼,要求音乐的“思”合于礼,“思无邪”就是要“思”合于礼,止于礼。另外,音乐与政治也是紧密相关的,推行仁政,社会安定,人心顺和,才能创造平和的音乐,人们才能在音乐中感到快乐。将以“礼”、“仁”、“美”、“善”为本体,音乐的境界自然便是高尚、美善的。

四、“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提出“中和之美”的音乐审美标准

出自《论语·八佾》中:“《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不是没有节制,悲哀也不是过于悲伤。”体现孔子思想的中庸之道。

在孔子看来,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中和”思想就是“乐”与“哀”的一个标准,“乐”与“哀”一定把握着适度原则,这样的音乐才可能是“美”的。

孔子思想中的“和”不同与其他人“和”的认识,其融入了中庸之道,针对不同的事物,即便是矛盾对立的,通过“中和”思想的调和,使之和。或者在事物中取其“中”使得相矛盾的事物变得恰到好处。保持“中和”的原则,在所有事物上都是过犹不及,音乐才可展现最佳状态,展现完美的声音。

由此可见,孔子所提倡的审美标准就是“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两个审美标准又体现其中庸之道的思想,而中庸之道蕴含着“礼”、“仁”、“美”、“善”,所以,将这些融为一体的音乐才是完美无瑕的音乐,也是孔子所追求理想的音乐。

[1] 龚妮丽.中国音乐美学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

[2]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中和美学孔子
盘中的意式美学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科学家摸清HIV-1中和抗体产生途径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半碗粥道